都市圈是中國實現社會空間協同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組織基礎。本書依據2019年我國最新出臺的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在系統分析都市圈的成長階段、演化機制、協同治理和國際案例的基礎上,采用聚類分析工具,對我國的核心都市圈進行了范圍界定和類型識別。
本書基于對都市圈發展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研究,科學制定了都市圈協同發展水平的系統測度指標。并對中國28個都市圈的交通設施、統一市場、協同創新、產業分工、公共服務、城鄉融合、生態環境、統籌協調等八個方面的協同水平進行了專項測度和綜合排序。依據分析結果,本書提出了中國都市圈協同發展的未來方向和對策建議。
陸軍,男,1971年出生,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城市與區域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經濟學系,獲經濟學博士學位,2000-2002年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2002年起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經濟與城市管理、區域發展規劃、地方政府與公共財政。政府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美國斯坦福大學高級研究學者、英國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學者、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訪問學者、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王寬誠基金學者。先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計劃;先后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北京市規劃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民進北京市委2015年度參政議政先進個人。
1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區域協同發展是經濟科學高效布局的客觀要求
1.1.2都市圈協同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戰略安排
1.1.3區域協同發展是新時期培育現代都市圈的核心
要義
1.2研究框架
1.2.1研究思路
1.2.2研究內容
1.2.3技術路線
2都市圈協同發展的理論基礎
2.1都市圈成長演化的規律與階段
2.1.1都市圈的概念與研究綜述
2.1.2都市圈的空間演化與階段特征
2.2都市圈協同發展的理論依據
2.2.1協同學理論及對都市圈協同的指導
2.2.2都市圈協同發展的主要內容
2.3都市圈協同發展的核心動力
2.3.1都市圈產業分工合作機制
2.3.2都市圈協同創新合作模式
2.4都市圈協同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
2.4.1都市圈協同發展的“三生”空間
2.4.2都市圈協同發展的“四元”概念模型
2.4.3都市圈協同發展的八大支撐領域
3都市圈協同治理的實踐發展
3.1都市圈協同治理的發展趨向
3.2都市圈治理概念辨析與理論
3.2.1都市圈治理的概念內涵
3.2.2都市圈治理的理論演進: 科層、市場和網絡
3.3中國都市圈的治理手段與制約因素
3.3.1中國都市圈治理的主要手段
3.3.2中國都市圈治理的阻滯因素
3.4國外大都市圈治理的經驗與模式
3.4.1倫敦大都市圈: 雙層制大都市政府治理
3.4.2紐約大都市圈: 多中心分布式網絡治理
3.4.3華盛頓大都市圈: 俱樂部的自愿合作治理
3.4.4東京大都市圈: 廣域規劃治理
3.5中國大都市圈的治理模式創新
3.5.1中國都市圈治理模式的創新取向
3.5.2中國都市圈治理模式創新的內容
4都市圈的范圍界定與類型識別
4.1都市圈的范圍界定
4.1.1中心城市規模等級的劃分
4.1.2都市圈外圍區域邊界劃分
4.2都市圈層級類型的劃分
4.2.1指標的選擇與依據
4.2.2聚類方法
4.2.3聚類結果
5中國都市圈協同發展水平測度
5.1都市圈協同發展水平測度指標
5.2都市圈協同發展水平專項測度
5.2.1交通設施協同發展水平測度
5.2.2統一市場建設發展水平測度
5.2.3協同創新合作發展水平測度
5.2.4產業分工協作發展水平測度
5.2.5公共服務協同發展水平測度
5.2.6城鄉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測度
5.2.7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水平測度
5.2.8統籌協同發展水平測度
5.3中國都市圈協同發展水平評價
6結論和啟示
6.1研究結論
6.2政策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