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偉大產品,起初源于怎樣的創新想法?
硅谷的工程師與投資人如何定義創新與財富的關系?
英特爾、蘋果、甲骨文、思科,如何走過從0到1的創新階段?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英特爾的創辦者提出了摩爾定律;施樂硅谷研發中心將以太網、圖形用戶界面和鼠標從概念變為現實,做出了第1臺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電腦;喬布斯則將藝術與美學第1次引入計算機的世界,推出了麥金塔電腦;斯坦福的一對教師夫妻提出了路由器的概念,并由此創辦了思科公司……在這20多年的時間里,硅谷進入了一個瘋狂創新的時代,眾多如今的偉大公司都誕生于那個熱衷于從0到1地創造新技術的年代。
回顧這一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偉大創新想法起初的樣子,看到它們不斷成長、直至改變世界的諸多細節,看到科技創造財富的不同方式與路徑。
全球首部的硅谷編年體史書
硅谷持續創新100年的海量案例庫
錢穎一、段永基、吳軍作序導讀
高紅冰、馬永武、段永朝、丁圣元誠摯推薦
華為駐硅谷分公司創辦人、中關村駐硅谷辦事處主任聯手,歷時兩年中英文同步改版
關注硅谷創新的爆發期,細數集成電路、鼠標器、圖形用戶界面、以太網等改變世界的科技成果從無到有的創新過程。
回顧英特爾、蘋果、思科、甲骨文、SUN等偉大公司的創業歷程和不為人知的細節。
作者介紹
阿倫·拉奧(Arun Rao),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工商管理學院,長期從事投資業務,曾先后在三家投資公司工作,其中兩家在硅谷。拉奧早期曾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Seeking Alpha》等雜志撰寫商業和金融方面的文章。
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 ),畢業于意大利都靈大學數學系,1983年來到硅谷,在奧利維蒂公司任職工程師,長期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和互聯網設計。斯加魯菲曾是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還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學。20世紀90年代,他曾率先在互聯網上開發自己的新聞網站,《紐約時報》曾經在2006年以《史上*偉大的網站》為題對其進行專題報道。斯加魯菲現在是自由職業者,主要工作是為硅谷和歐洲的公司提供咨詢以及在大學講學。他興趣廣泛,在心智論、文學藝術、音樂史等領域多有著述。
譯者介紹
閆景立,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訪問學者,曾長期從事航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自20世紀90年代初赴硅谷開辦華為公司第1家海外分公司起,閆景立多年來在搭建中美高科技企業合作平臺,拓展供應鏈、投資、市場和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
談鋒,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并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目前擔任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駐硅谷聯絡處主任,并任復旦大學創新研究院以及大連創新研究院兼職教授。談鋒曾任中關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北京四通集團副總裁,《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等職務。他在硅谷工作生活了28年,專注研究硅谷創新生態。他曾參與翻譯出版了《硅谷優勢》、《朝鮮戰爭內幕》、《李普曼傳》等書。
作為中國高科技產業走向國際的開拓者,他們長期從事高科技公司管理、中美科技合作和創新、創業、人才研究工作,尤其是對硅谷創新生態環境的研究具有深刻的體驗。他們親身經歷了硅谷過去二十年的繁榮和危機,不僅僅是目睹,他們也是這期間硅谷的歷史變遷的參與者。
第一章
硅谷概覽 1
第二章
圓夢者:硅谷成功背后的秘密
(1945年-2015年) 11
第三章
芯片制造商:英特爾的誕生和再造
(1965年-1998年) 27
第四章
天才:斯坦福研究所、施樂硅谷研發中心、阿帕網和烏托邦
(1968年-1971年) 43
第五章
實驗室發明家:施樂硅谷研發中心及其創新機制
(1969年-1983年) 61
第六章
幫手們:硅谷的律師和投資銀行
(1970年-2000年) 83
第七章
發燒友:微處理器、電腦套件、以太網、互聯網、
Alto電腦和基因工程
(1971年-1975年) 101
第八章
創業者:軟件、存儲設備、Unix、生物科技、另類音樂和精神
(1976年-1980年) 125
第九章
數據庫霸主:拉里 埃里森和甲骨文公司
(1977年-2013年) 147
第十章
勇士們:個人電腦、殺手級應用軟件和SUN公司
(1980年-1983年) 163
第十一章
早期的失敗:操之過急的好創意
(1980年-1994年) 183
第十二章
魔術師:史蒂夫 喬布斯的"現實扭曲力場"和蘋果電腦
(1976年-2013年) 191
第十三章
藝術家:人機互動新模式、開放式構架、思科公司、
合成生物學和網絡文明
(1984年-1987年) 223
第十四章
創業:"無工廠"制造業、網絡、移動性和納米技術
(1987年-1990年) 245
附錄:硅谷大事年表 263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