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分析家庭教育、二元金融、政府轉移支付等因素對中國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展開研究,并基于以上影響因素從多個維度綜合分析其對農村家庭貧困脆性性的影響。該研究將為政府進一步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農村家庭收入水平,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決策參考依據。該領域的研究也將是今后一段時間研究農村問題的熱點。目前學術界在該課題上研究多集中單個維度的分析,本書意在提升該門細分領域的研究深度。讀者對象包括應用經濟學、農林經濟管理等專業的學者、研究生等。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為完成這一目標任務,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努力。在過去的40多年里,我國通過體制改革扶貧、開發式扶貧、扶貧攻堅、精準扶貧等舉措,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使中國農村七億多人口擺脫貧困。特別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扶貧工作擺到了治國理政的新高度,不斷創新扶貧工作思路、改進扶貧模式、完善貧困治理機制,開創了中國扶貧開發事業的新局面。據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村貧困監測調查統計,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從2012年的9 899萬人減少至2019年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相應地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9年的0.6%,創造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中國奇跡”,為世界反貧困理論和實踐做出了卓越貢獻。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明確提出: 到2020年,穩定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有序摘帽,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在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越來越近的時間節點上,我國農村反貧困道路并非走向終點,而是即將迎來新的轉向。一方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釋放了未來中國農村貧困治理從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向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轉型的強烈信號,也比較清晰地闡明了未來貧困治理戰略要實現可持續脫貧的導向目標。另一方面,面對市場化、城市化、技術化、信息化消解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結構等問題,農村貧困現象在國家、市場和社會的互動交織作用下日益復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防范新生貧困對后扶貧時代反貧困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戰。比如,隨著當前建檔立卡絕對貧困人口的逐步退出,現有處在貧困線邊緣的非貧困人口可能由于某種原因將來又會陷入貧困的境地,而現在的脫貧人口也有可能由于風險沖擊在將來重新陷入貧困,現在的深度貧困人口在將來也有可能持續處于貧困狀態。這些不同類型的相對貧困群體未來福利狀態如何識別?未來可能陷入貧困的人口具有什么樣的特征?這些都意味著2020年以后我國反貧困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遠。為了提供適當的、前瞻性的反貧困干預政策,即預防和減少將來的貧困,現階段反貧困治理的基本問題是不僅要了解和識別現在誰貧困、誰不貧困,還要了解和識別個體或者家庭現在面臨哪些風險導致他們很大可能在將來陷入貧困。在此背景下,相對于對貧困的事后幫扶與干預,對貧困的事前預測和防范將成為相對貧困治理的重要內容與關鍵環節。“貧困脆弱性”概念為我們提供了進行事前貧困研究的前瞻性視角。
當前,貧困脆弱性被廣泛而通俗地定義為“家庭或者個體在未來面臨風險沖擊時陷入貧困或者更持續貧困的概率”。貧困脆弱性研究的目的是預測和評估在面對未來風險沖擊時,家庭或者個體對變化的響應以及自身維持穩定所需的恢復和適應能力,并探求干預策略,防止加重貧困或陷入貧困。作為當前貧困研究的一個熱點,對我國農村貧困脆弱性問題進行的全面系統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提前預判和知曉那些當前不貧困但未來可能陷入貧困的群體,在事前起到降低脆弱性、防范貧困發生的作用,也有利于幫助貧困人口認清可能面臨的風險沖擊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降低在未來持續貧困或者更加貧困的風險與可能性。農村貧困脆弱性研究對于降低貧困治理政策成本,增強反貧困政策的針對性和脫貧的穩定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發展中國家,總人口中的貧困脆弱性人口比重遠高于總貧困人口比重,在貧困線以上,還有很多人存在可能陷入貧困的風險。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絕對貧困群體的逐步消減,農村貧困脆弱性群體如何識別?貧困脆弱性群體總體規模如何?影響貧困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是哪些?這些問題的回答既依賴于對農村貧困脆弱性形成機理的系統把握,也依賴于農村貧困脆弱性識別指標維度的科學構建和對農村貧困脆弱性科學合理的精準測量。
本書立足于農村微觀家庭單元,梳理和解析貧困脆弱性的相關理論,從單維、多維視角界定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的概念內涵,解析風險、脆弱性與貧困三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多視角構建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識別指標維度,解析農村家庭單維、多維貧困脆弱性測量方法與原理。在此基礎上,為了全面呈現中國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的現況與特征,本研究采用CFPS大型微觀調查數據,結合OLS回歸、Logit回歸、PSM匹配模型等計量方法就中國農村單維、多維貧困脆弱性進行測度,并對其區域分布特征以及廣度、強度、深度等進行系統分析。為了進一步弄清楚到底哪些因素會對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產生顯著影響,以及對單維貧困脆弱性與多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本書針對現有相關研究的不足,重點從教育發展、農村金融、政府干預等方面探討了相關因素對農村家庭單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效應、影響特征與影響機制,并從政府干預與社會資本、土地流轉與社會資本等視角探討了相關因素及其交互項對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效應與影響特征,并進一步就社會資本的影響機制與調節效應進行了深入分析。
上述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研究結論: 第一,我國農村單維貧困脆弱家庭、多維貧困脆弱家庭占比均超過貧困家庭占比,并且農村脆弱家庭數量與脆弱程度在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地區存在顯著差異。第二,家庭教育支出能顯著降低農戶貧困脆弱性,但對于不同類型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存在異質性。對于子女為義務教育階段學齡成員的家庭而言,校外教育支出降低貧困脆弱性的作用更強;對于子女為高中、中專、技校、職高及其以上學習階段的家庭而言,校內教育支出降低貧困脆弱性的作用更為明顯。人力資本積累增加、家庭成員自我效能感提升、勞動力就業轉移都是農村家庭教育支出影響貧困脆弱性的重要機制。第三,正規與非正規借貸都能顯著降低農戶貧困脆弱性,并且正規借貸降低貧困脆弱性的作用總體上要大于非正規借貸。正規借貸降低農戶貧困脆弱的作用在東、中、西部地區都顯著,但非正規借貸降低家庭貧困脆弱性的積極效應僅在中部地區顯著。融資約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借貸降低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的積極效應。第四,政府轉移支付總體上對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并未產生積極的改善效果,反而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增加。從區域異質性看,政府轉移支付對貧困脆弱性的正向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中、西部地區,并且以中部地區尤為突出。從家庭特征異質性看,政府轉移支付主要促進了收入貧困農戶、非融資約束農戶、非土地流轉農戶、非組織參與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增加,并且對絕對貧困農戶的促進效應要大于相對貧困農戶。第五,政府補助與社會資本共同影響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政府補助總體上不能夠對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產生積極的改善作用,反而顯著增加了農村家庭未來陷入多維貧困的風險與可能性。社會資本積累增加將有利于顯著降低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社會資本與政府補助的交互效應將有利于顯著降低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社會資本能夠顯著負向調節政府補助對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效應。土地流出總體上沒有能夠有效降低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其與社會資本的交互項對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總體上不顯著。最后,本書對我國農村貧困脆弱性與相對貧困治理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需要說明的是,農村貧困脆弱性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出現一些問題與不足之處,希望讀者在研讀過程中多提寶貴意見,以便后續改進。
肖攀2020年5月于湖南常德
肖攀,湖南文理學院副教授,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湖南省應用經濟學特色學科科研骨干,湖南省農地流轉與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研究科技團隊科研骨干。
第1章緒論1
1.1研究背景與意義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義3
1.2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5
1.2.1研究思路5
1.2.2研究方法6
1.3研究內容與創新7
1.3.1研究內容7
1.3.2創新點9
第2章貧困脆弱性的相關理論分析11
2.1相關概念界定11
2.1.1貧困概念與內涵11
2.1.2脆弱性概念與內涵13
2.1.3風險、脆弱性與貧困之間的關系15
2.1.4貧困脆弱性概念與內涵16
2.2貧困脆弱性的相關理論17
2.2.1脆弱性理論17
2.2.2相對貧困理論19
2.2.3脆弱性脫貧理論23
2.2.4權利貧困理論25
第3章貧困脆弱性測量方法與原理26
3.1單維貧困脆弱性測量方法與原理26
3.1.1預期貧困脆弱性26
3.1.2期望效用貧困脆弱性28
3.1.3風險暴露貧困脆弱性30
3.2多維貧困脆弱性測量方法與原理32
3.2.1MPI模糊多維貧困脆弱性32
3.2.2MPIAF多維貧困脆弱性32
3.2.3VMPI多維貧困脆弱性33
第4章中國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測度39
4.1農村家庭單維貧困脆弱性測度與分析39
4.1.1模型與數據39
4.1.2基于收入視角的農村家庭單維貧困脆弱性40
4.1.3基于消費視角的農村家庭單維貧困脆弱性45
4.2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測度與分析52
4.2.1多維貧困脆弱性測量框架52
4.2.2基于ROC理論的多維貧困脆弱性閾值選擇57
4.2.3不同風險系數下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比較58
4.2.4不同k值下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比較59
4.2.5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的區域異質性分析60
第5章家庭教育支出對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62
5.1問題的提出與研究述評63
5.1.1問題的提出63
5.1.2相關研究述評64
5.2模型、變量與數據65
5.2.1模型設定65
5.2.2變量與數據說明66
5.3實證結果分析68
5.3.1基準回歸分析69
5.3.2區域異質性分析71
5.3.3分組回歸分析74
5.3.4影響機制分析78
5.3.5小結與啟示80
第6章二元金融對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83
6.1問題的提出與研究述評84
6.1.1問題的提出84
6.1.2相關研究述評84
6.2模型、變量與數據86
6.2.1模型設定86
6.2.2指標與數據86
6.3實證結果分析89
6.3.1基準回歸分析89
6.3.2區域差異分析91
6.3.3異質性效應分析94
6.3.4穩健性檢驗98
6.3.5小結與啟示106
第7章政府轉移支付對農村家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108
7.1問題的提出與研究述評109
7.1.1問題的提出109
7.1.2相關研究述評109
7.2模型、指標與數據111
7.2.1模型設定111
7.2.2指標與數據112
7.3實證結果分析113
7.3.1基準回歸分析114
7.3.2異質性分析116
7.3.3穩健性檢驗123
7.3.4小結與啟示126
第8章相關因素對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128
8.1問題的提出與研究述評128
8.1.1問題的提出128
8.1.2相關研究述評129
8.2模型、指標與數據130
8.2.1模型設定130
8.2.2指標與數據131
8.3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31
8.3.1政府補助與社會資本對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132
8.3.2土地流轉與社會資本對農村家庭多維貧困脆弱性的影響137
8.3.3穩健性檢驗139
8.3.4小結與啟示147
第9章結論148
參考文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