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現代詩歌集。精選了詩人2016年至2020年創作的詩作,呈現了對其自身內在世界的采掘過程,明顯走向了形而上學的探索。收錄的作品主要包括:自畫像、孤獨四講、祖與占、不止是火、來吧,請和我跳舞、世界比虛無小、有限性、將黑鳥放進口袋、重的輕盈、技藝一種、論火的道德、正大光明的黑暗等。
克爾凱郭爾說,愿意努力工作者創造出他的父親。作為一個寫詩人,我寫詩就是在產出自我,只是這個產出的自我終將成為他者,與我一起,獨立面對這個世界。
在我看來,詩終究是詩的多義性導致的“誤讀”的產物,“畢竟,德行□偉大的方法是想象”。詩是聲音在言語中的上升,永不可能抵達自身的幻想。詩還是無數對決的產物:詩人與讀者,精神性與言說性,在場的表達與成為他者,意義的絕對性與無限性以及自然詞序與韻律雕琢。字詞的物質性使得生機勃勃的句子具有了絕對性。而詩則努力讓字詞避開自身明晰的含義,從而塑造出新意,具有了精神上的無限性。由此,詩成為了不可抵達的謎。
女詩人喬麗·格雷厄姆在訪談中曾被無數次地問到這個問題:詩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她說,詩是克服我們身上“視而不見”的沖動,詩是讓人赤裸裸地體驗現實,詩是像笑聲一樣可以感染他人的力量……或許詩歌就是,匆忙生活中的中斷和暫停。她□終希望,我們能在日益碎片化的生活里,重新想象一個整體的世界。
米沃什認為,詩歌的目的在于提醒我們,一個人要保持自我是多么困難。
我想,這也是我寫詩的目的:是詩歌為我創造了一個蜂巢般的世界。事實上,是文學性寫作為我打造了一個自己當王的國度。語言的使用與創造本身讓我的生存體驗有了自己的表達方式。盡管寫詩多年,可對于詩的認知,我依然無知,依然充滿著自己的疑惑與追問。但幸運的是,個體的生存焦慮與自我的不可言說的困頓,□終在我的詩歌創作或其他文學寫作中得以紓解。是詩對可能性的追求,打開了我生命的視野。當我躍入語言,仿佛躍入新的人生境況。我潛入對語言的勞作,使得我的一切也仿佛成為可能。寫詩使我成為自己內心的國王,擴張自己的意志版圖,不斷在自己命運的疆域中開拓。我內心世界的晦暗或明澈、喧囂或寧靜,在我的詩歌中得到了回響。對我來說,寫詩是將具有美感的言說的欲望付諸行動,并在其中強烈地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寫詩就是穿越死亡而不得所發出的永恒的聲音。
博納富瓦有一段話直指我的內心:詩歌拉近我們和世界的距離,我們更容易感知它的統一性,體驗到這種統一性的更多的元素——就像葉子,即便從樹枝上落下,那一瞬也是永恒。
何懷素,1983年6月生。大學教師、資深搖滾樂迷、樂評人、書評人。寫詩,寫小說。出版短篇小說集《這不是故事》、詩集《我我我之歌》等。曾用筆名:獸、素素、木木、ironbeast、荒原、困獸等。
1 自畫像
□ 孤獨四講
3 祖與占
4 不止是火
5 來吧,請和我跳舞
6 世界比虛無小
7 有限性
8 將黑鳥放進口袋
9 沉重的輕盈
10 技藝一種
11 論火的道德
1□ 正大光明的黑暗
13 愛你的絕望與悲傷
14 □□類型危險
15 花栗鼠之春
16 達摩流浪者
17 夜的匕首
18 我以搖曳的姿態面對
19 平庸之詩
□0 狂流
□1 成為他者
□□ 豹——致里爾克
□3 舂的盛宴
□4 伊甸園
□5 蒲公英
□6 時間捕手
□7 晚餐時間
□8 孤獸之夜
□9 生活之鐵
30 致愛人
31 人之詩
3□ 理解道德
33 時間的灰
34 一些遺忘不徹底的事物
35 寂靜如一只巨獸
36 一個青年的鏡像
37 你的名字
38 暗示
39 本質
40 獻給我眼睛的詩
41 小雪
4□ 今夜,我們無法談論愛
43 身體筆記
44 放棄
45 純粹
46 黃昏里的生活
47 做夢
48 沉默如謎
49 顫栗之詩
50 將我的吻折疊成鶴
51 抵達
5□ 飲者的夢
53 馬
54 漫長的告別
55 受傷
56 夏天的熱將時間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