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廣播電視教程·新世紀版:當代廣播電視學》是論述廣播電視及其他電子傳媒大眾傳播活動和規范的一本教材,范圍主要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廣播電視的活動與現象,包括傳統廣播電視、有線和衛星廣播電視及其他電子媒介。同時,在互聯網Web2.0時代,考慮到新傳播技術和新傳播媒介的發展,以及公眾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前景,本教材也涉及新技術和新媒體方面的一些知識和情況,并增加了對非媒介傳播的點滴思考。《當代廣播電視學》按照16周的教學時間,分為16章。這16章內容根據不同的功能需要,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第1章為導論性質的開篇,介紹時代背景和廣播電視的當代環境;第2章到第15章根據廣播電視的專業特征,分為史論等基礎知識、廣播電視節目特點、廣播電視產業運作機制、廣播電視法規、媒介倫理和批評等內容。第16章為總結性質的結尾,歸結到廣播電視的職業前景。在每一章后附有思考題,同時還列了進一步閱讀的書目,供學生拓寬知識。《當代廣播電視教程·新世紀版:當代廣播電視學》的目的,是讓廣播電視專業的學生對大眾社會最重要的傳播媒介——廣播電視——的性質、特征、內容和環境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獲得基本的專業素養,從而對即將從事的職業產生理性的認識和親切的感情。《當代廣播電視教程·新世紀版:當代廣播電視學》同時也可以為一般社會讀者服務,讓他們了解廣播電視的基礎知識,揭開大眾電子傳媒“造勢”、“造星”、“制造流行”的神秘面紗。
《當代廣播電視教程·新世紀版:當代廣播電視學》是一本為新聞傳播學廣播電視相關專業的低年級研究生和本科學生準備的教材,范圍主要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廣播電視的活動與現象,包括傳統廣播電視、有線和衛星廣播電視及其他電子媒介。不過,在互聯網web2.O時代,考慮到新傳播技術和新傳播媒介的發展,以及公眾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前景,本教材也涉及新技術和新媒體方面的一些知識和情況,并增加了對非媒介傳播的點滴思考,只是仍然以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當代廣播電視教程·新世紀版:當代廣播電視學》的目的,是讓廣播電視專業的學生對大眾社會最重要的傳播媒介——廣播電視——的性質、特征、內容和環境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獲得基本的專業素養,從而對即將從事的職業產生理性的認識和親切的感情。這《當代廣播電視教程·新世紀版:當代廣播電視學》同時也可以為一般社會讀者服務,讓他們了解廣播電視的基礎知識,揭開大眾電子傳媒“造勢”、“造星”、“制造流行”的神秘面紗。
郭鎮之,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第九屆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全球傳媒評論》主編。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會長。
1982-1985年、1994-2004年在北京廣播學院任教。1988-199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清華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曾到加拿大、美國、韓國、德國、新西蘭、新加坡作訪問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國電視史》、《北美傳播研究》、《傳播論稿》、《中外廣播電視史》、《傳媒的歷史與分析:大眾媒介在加拿大》(譯著)。合作著作有:《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譯著)、《聚焦“焦點訪談”》、《廣播電視新聞概論》、《守望社會:電視暗訪的邊界線》、《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電視》等。
蘇俊斌,200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并獲博士學位,現為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講授電子媒介、社會網傳播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學術興趣主要在于探討媒介技術變遷的動因及其影響。近五年來以第一作者或獨立作者發表多篇論文被CSSCI、EI等數據庫全文檢索。
2011年獲“中美教育基金”資助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訪學,2008年至2010年參與歐盟第七框架計劃“中國歐盟信息技術標準伙伴項目”的研究,博士論文獲“聯校教育社科醫學研究論文獎”。
第一章 導論:21世紀的廣播電視
第一節 全球化與廣播電視
一、全球化時代的媒介環境
二、市場化條件下的廣播電視
第二節 媒介融合與廣播電視
一、數字化時代的大眾傳播媒介融合
二、“走出去”工程與中國媒介的電子融合
第三節 本書特點與使用方法
一、文化傳播的基本取向
二、新聞傳播的專業視角
三、框架結構和使用方法
第二章 大眾傳播與廣播電視
第一節 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
一、現代社會中的大眾傳播
二、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廣播電視與電子傳播
一、廣播電視的定義
二、廣播電視的傳播特點
第三章 媒介技術與廣播電視
第一節 廣播電視傳播的技術過程
第二節 廣播電視技術的原理和特征
一、有線廣播電視
二、地面廣播電視
三、衛星廣播電視
第三節 數字化與廣播電視
一、廣播電視的數字化發展
二、廣播電視科技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 廣播電視的體制與監管
第一節 世界廣播電視體制
一、廣播業的管治依據
二、廣播的“公共服務”理念
三、廣播制度的分類及特點
四、各種廣播電視的管治模式
第二節 中國廣播電視體系的制度管理
一、廣播制度的發展
二、廣播電視的體系結構
三、廣播電視行政監管
第五章 世界廣播電視概述
第一節 廣播電視傳播的發展
一、近代電子傳播的先驅
二、廣播的誕生
三、電視的誕生
四、廣播電視行業的擴展
第二節 世界廣播電視概況
一、美洲
二、歐洲
三、亞洲
四、大洋洲
五、非洲
第六章 中國廣播電視的發展
第一節 廣播電視的早期傳統(1923—1949)
一、外國人在中國的廣播活動(1923—1949)
二、早期中國人創辦的廣播電臺(1926—1949)
三、國民政府廣播事業的興衰(1928—1949)
四、中國共產黨廣播事業的起源(1940—1949)
第二節 改革開放之前的共和國廣播電視(1949—1978)
一、共和國早期的廣播事業(1949—1966)
二、“文化大革命”與廣播電視(1966—1976)
三、廣播電視的轉折與恢復(1976—1978)
第三節 改革開放后的廣播電視(1979—2010)
一、改革開放與電視崛起(1979—1989)
二、廣播電視的市場轉型(1990—2010)
第七章 廣播電視新聞傳播
第一節 廣播電視語言系統
一、廣播語言
二、電視語言
第二節 中國新聞的宣傳話語
一、新聞傳播與宣傳
二、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傳統
第三節 廣播電視新聞的節目類型
一、廣播電視的直接新聞節目
二、廣播電視新聞的專欄節目
三、廣播電視新聞的體裁特點
第八章 廣播電視與國際傳播
第一節 國際傳播的歷史與理論
一、國際廣播電視的歷史
二、國際傳播的理念和爭議
第二節 對外傳播與中國形象
一、廣播電視對外宣傳的發展與理念
二、廣播電視走出去的實踐和思考
三、改進中國的國際形象
第九章 廣播電視文藝節目的類型與編排
第一節 廣播電視節目的類型與特征
一、廣播電視節目的類型概述
二、戲劇節目的類型與特征
三、綜藝節目的類型與特征
四、紀實節目的類型與特征
五、節目的新形態和新趨勢
第二節 廣播電視節目的編排策略與方法
一、廣播電視節目的編排策略
二、廣播電視節目的編排方法
第十章 廣播電視的經營管理
第一節 廣播電視的生產過程
一、生產要素
二、產品的性質
三、市場與規制
第二節 廣播電視的市場經營
一、資源配置方式
二、收入來源
三、廣告經營
四、節目經營
第三節 廣播電視的管理
一、管理者角色
二、管理的理念
第四節 廣播電視經營管理中的利益沖突與倫理準則
一、個人利益、企業利益以及公共利益
二、職業倫理與企業責任
第十一章 廣播電視的接受者
第一節 大眾傳播受眾研究的目標和方法
一、管理研究與批判研究
二、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
第二節 大眾傳播受眾的研究路徑
一、被動的受眾:傳播效果研究
二、主動的受眾:“使用與滿足”研究
三、視聽者接受研究
四、中國受眾研究
第十二章 廣播電視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概述
一、研究方法基本概念
二、觀察方法
三、實驗方法
四、內容分析法
第二節 抽樣與調查
一、抽樣方法
二、調查方法
第三節 收聽率、收視率以及節目評估
一、收聽率
二、收視率
三、節目評估
第四節 廣播電視研究的倫理原則
一、自愿原則
二、無傷害原則
第十三章 廣播電視的法規與政策
第一節 廣播電視法律制度
一、大眾傳媒與廣播電視法律
二、對廣播電視的行政規制
三、與廣播電視相關的法律訴訟
第二節 中國廣播電視的規制管理
一、中國廣播電視法制的發展
二、廣播電視的法制與規制
三、廣播電視的規制措施
四、中國廣播電視的法律管理
第十四章 廣播電視與道德倫理
第一節 倫理學基礎
一、倫理道德與法律
二、西方倫理學理論
三、中國新聞倫理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新聞傳播倫理問題舉隅
一、新聞造假
二、冷血“新聞”
三、隱性采訪與偷拍偷錄
四、中外媒介倫理問題
第十五章 廣播電視與媒介批評
第一節 媒介批評的理論視角
一、大眾傳播的傳統批評
二、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視角
三、媒介批評的主要理論視角
第二節 大眾傳播的批判理論
一、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觀點
二、文化研究理論的批評范式
第三節 廣播電視批評與媒介素養
一、對廣播電視媒介的批評
二、廣播電視與媒介素養教育
第十六章 結論:中國廣播電視傳播業者
第一節 廣播電視與新聞專業主義
一、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
二、新聞工作的職業要求
三、廣播電視人的職業特點
第二節 中國廣播電視人的職業要求
一、中國新聞工作者的政治使命
二、中國廣播電視的職業準則
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1 重要人名譯名
附錄2 縮略語
附錄3 “60年影像中國”歷史資料精選摘要
編余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