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五章,分別為禮儀文化概述、禮俗與儀式、飲食禮儀文化、語言禮儀、服飾禮儀,對禮儀文化主題進行追根溯源,考察各主題禮儀文化的產生、演變、發展及現代的傳承和應用價值。
隨著全域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日益成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和人類休閑生活的主要方式,旅游業以其強勁的勢頭成為全球經濟產業中□具活力的“朝陽產業”。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帶薪假期的增加,旅游業將持續高速度發展,成為世界□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
旅游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重點的教育類型。近年來,旅游業與農業、工業及第三產業中的其他行業深度融合,新業態層出不窮;各種現代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新機制的應用,為解決旅游業面臨的重大問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旅游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旅游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面對產業融合和信息技術快速提升,旅游院校必須加快推動教育綜合改革,緊貼行業辦學,緊貼需求育人,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適用性,更好地適應旅游業深化改革發展的需求。
為了進一步提升旅游專業學生和行業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適應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和管理服務人才。由南京旅游職業學院與校企合作單位共同編寫了這套旅游職業教育精品系列教材。這套系列教材的編寫旨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服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服務旅游業發展為宗旨,以促進旅游就業創業為導向,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的提升。這套系列教材由旅游通識教育系列和旅游專業教育系列兩部分組成,包括《旅游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與實踐教學指導》《中華經典誦讀》《禮儀文化》《民航服務心理學》《形體訓練》《烹飪英語》《前廳服務與管理》《調酒與酒吧服務實訓》《中國旅游地理》《主題公園經營管理》《酒店工程管理》《酒店信息智能化》《南京景點日語導游實務教程》等教材,是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新成果。
本套叢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盡管編寫過程中我們力圖全面反映旅游專業知識和旅游行業發展的□新成果和趨勢,使教材既便于教師教學也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但我們的經驗和學識有限,教材中難免有瑕疵,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全國旅游高等院校精品課程系列教材:禮儀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是以農耕為主的國度,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季節氣候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耕作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所特有的二十四節氣的民俗事象,與之相適應,也出現以歲時節令為主的傳統節日體系及相應的時令時俗,在歷史上形成了獨特的年節飲食文化,代代傳承與沿襲。
(一)春節食俗
除夕又名大年三十,指一年的□后一天。西晉《風土記》中載:“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除夕之夜,舉家同慶,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因地區不同,內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但吃餃子、餛飩、湯圓基本上是各地都有的食俗。
餃子又稱“扁食”,三國張揖《廣雅》中已有“餛飩餃”,是餃子的□初雛品,清代北京正月“初二為祭財神之日,各家吃餛飩。因餛飩形似元寶,可謂之元寶湯”。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是為了紀念盤古開天辟地,結束混沌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三是取其“更歲交子”,象征一年的開始,喜慶團圓、吉祥如意之意,是被人們用來象征元寶□具有普遍性的吉祥食物。
餃子的做法各地不盡相同。將面搟成薄皮,把餡料包人其中,捏成各種形狀的餃子,下鍋煮熟謂之水餃。包餃子時,自古有將“小白銀”包人餃子中的食俗,吃到者喻義福氣大。在餃子中包裹錢幣,更為了在新年伊始卜求吉祥和幸運。吃到各種包著特制餡兒的人,象征著在新的一年中有□□的運道。吃到包著糖的餃子象征生活甜蜜,吃到包著花生仁的餃子象征健康長壽。很多地區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包好餃子,待到半夜子時或第二天一早吃。
大年三十晚上食品內容豐富,種類繁多,葷素齊備,喜慶吉祥,在菜肴的安排上,很多地方講究成雙成對,不出現單數,且□好能呈現有一定寓意的數字,如十道菜,取十全十美之意;十二道菜,取月月樂之意;十八道菜,取要得發,不離八的吉祥俚語。宴席的內容各地也各不相同。江漢平原地區,除夕夜必有一道魚,謂之年年有余,“年魚”一般保存完好,不能吃,有些地方允許食用,但魚頭、魚尾不能吃,謂之有頭有尾,來年做事有始有終。宴席上很多地方上圓子菜,圓子契合團圓之意,魚圓、肉圓或藕圓是筵席上的常見菜。合肥除夕的團年席中有一碗叫“雞抓豆”的菜,意味著“抓錢發財”。湖南湘中南地區的人們除夕則要吃蘿卜燉豬腳,豬腳俗稱“抓前爪”,據說除夕吃了豬腳第二年不會缺錢花。山東滕州市除夕剩下的飯也稱隔年飯,放在倉囤之中,取意“倉倉囤囤,年年有余”。通過剩年夜飯來象征糧食年年有余。安徽也有“年下剩飯有幾盆,來年陳糧換金銀”的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