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恒,暢銷書作家,從事社科類圖書寫作多年,出版有《北大清華口才課》《北大哲學課》《北大人文課》《人生需要正能量》《法改變事情可以改變心情》等暢銷書。
《北大清華國學課》:
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命許衡“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修訂新歷法,并以王詢、郭守敬為副,共同研訂。公元1276年6月——公元1280年2月,許衡、王恂、郭守敬等在東西六千余里,南北長一萬一千余里的廣闊地帶,建立了27所測驗站點,進行實測完成(即四海測驗)。公元1281年,新歷法開始實施,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賜而得名《授時歷》,這部歷法,反映了當時我國天文歷法的新水平。它有不少革新創造,例如,定一回歸年為365.2425日,同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相比,僅差26秒,和現代世界通用的公歷完全相同。
在編制過程中,他們所創立的“三差內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杰出成就。按照《授時歷》的推斷,1299年8月己酉朔巳時,應有日食,“日食二分有奇”,雖然史書上記載了“至期不食”。但實際上并不是《授時歷》出現錯誤,后來,根據現代天文學推算,那天確實有日食發生,是一次路線經過西伯利亞極東部的日環食。只是食分太小,加之時近中午,陽光很亮,肉眼很難觀察到罷了。
《授時歷》在歷法上的意義非常重大,它打破了古代制歷的習慣,是我國歷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頒行的《大統歷》基本上就是《授時歷》,如把這兩版歷法看成一版,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一版歷法,長達364年,其影響范圍十分廣泛甚至連朝鮮、越南都曾采用過《授時歷》。
10.漏刻、日晷和圭表漏刻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不僅古代中國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都使用過。漏刻的發明年代已不可考,據史書記載,西周時就已經出現了漏刻。漏刻由漏壺和標尺兩部分構成。漏壺用于泄水或盛水,前者稱“泄水型漏壺”,后者稱“受水型漏壺”。標尺用于標記時刻,使用時置于壺中,隨壺內水位變化而上下運動。
最早的漏刻也稱“箭漏”。使用時,首先在漏壺中插入一根刻有時刻的標竿,稱為“箭”。箭下以一只箭舟相托,浮于水面。當水流出或流人壺中時,箭桿相應下沉或上升,以壺口處箭上的刻度指示時刻。
日晷是古代另外一種常用的計時工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作“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作“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視太陽時,有些在設計上做了變更,可以顯示標準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而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里沒法使用。
圭表和日晷一樣,也是利用日影進行測量的古代天文儀器。很早以前,人們發現房屋、樹木等物在太陽光照射下會投出影子,這些影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