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史(1949-2010)(套裝1-6卷)》主要內容包括: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的構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的受挫和經濟政策的調整、“文化大革命”和國民經濟最嚴重的挫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偉大轉折、經濟建設全面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歷史性進展,國民經濟邁上新的臺階等。
第一編 綜述
第一章 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的構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二章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三章 國民經濟發展的受挫和經濟政策的調整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和國民經濟最嚴重的挫折
第五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偉大轉折
第六章 經濟建設全面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第七章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第八章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歷史性進展,國民經濟邁上新的臺階
第二編 中國農業發展史
第一章 農業經濟的恢復與提高(1949-1952年)
第二章 合作化運動與農業的發展(1953-1957年)
第三章 農村經濟的破壞與調整(1958-1965年)
第四章 “文革”時期的農村與農業(1966-1976年)
第五章 體制改革與農業增長(1978-1991年) 第一編 綜述
第一章 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的構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二章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三章 國民經濟發展的受挫和經濟政策的調整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和國民經濟最嚴重的挫折
第五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偉大轉折
第六章 經濟建設全面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第七章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第八章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歷史性進展,國民經濟邁上新的臺階
第二編 中國農業發展史
第一章 農業經濟的恢復與提高(1949-1952年)
第二章 合作化運動與農業的發展(1953-1957年)
第三章 農村經濟的破壞與調整(1958-1965年)
第四章 “文革”時期的農村與農業(1966-1976年)
第五章 體制改革與農業增長(1978-1991年)
第六章 全面轉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軌道(1992-1995年)
第七章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1996-2000年)
第八章 重視“三農”,農業經濟進入實質性戰略調整(2001-2005年)
第九章 強農惠農,新農村建設邁出堅實步伐(2005-2010年)
第三編 中國制造業發展史
第一章 新中國制造業的起步和發展(1949-1957年)
第二章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制造業的發展(1958-1978年)
第三章 市場化改革下制造業結構恢復性調整期(1979-1991年)
第四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1992-2002年)
第五章 發展成熟的中國制造業
第六章 危機前后的中國制造業
第四編 中國能源業發展史
第一章 新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史(1949-2010年)
第二章 新中國石油工業天然氣發展史(1949-2010年)
第三章 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
第四章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史
第五編 中國建筑業發展史
第一章 新中國建筑業的初創階段(1949-1957年)
第二章 建筑業的調整和曲折發展(1958-1976年)
第三章 建筑業的恢復和初步改革(1977-1985年)
第四章 建筑業的全面改革與快速發展(1986-1995年)
第五章 建筑業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1996-2010年)
第六編 中國房地產業發展史
第一章 新中國房地產制度演變史
第二章 新中國房地產業發展史
第三章 新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化史
第七編 中國商業發展史
第一章 新中國商業體系的建立(1949-1952年)
第二章 新中國商業管理體制的整合:走向集中統一管理(1953-1957年)
第三章 商業“大躍進”及其影響(1958-1960年)
第四章 新中國商業的調整與恢復(1961-1965年)
第五章 新中國商業遭受嚴重挫折時期(1966-1976年)
第六章 改革開放初期的商業發展(1977-1984年)
第七章 深化計劃與市場關系探索過程中的商業發展(1985-1991年)
第八章 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商業發展(1992-2000年)
第九章 持續走向開放時期的商業發展(2001-2010年)
第八編 中國外貿業發展史
第一章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我國的對外貿易(1949-1952年)
第二章 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遭受嚴重挫折時期(1953-1976年)
第三章 1978-1991年的對外經貿事業
第四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的對外經貿事業(1992-2000年)
第五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的外貿事業(2001-2010年)
第九編 中國運輸業發展史
第一章 中國運輸業的發展
第二章 中國鐵路運輸的發展
第三章 中國公路運輸的發展
第四章 中國水路運輸的發展
第五章 中國民航運輸的發展
第六章 中國管道運輸的發展
第十編 中國信息業發展史
第一章 我國信息化的全球背景
第二章 我國信息產業發展歷程
第三章 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前景
第十一編 中國銀行業發展史
第一章 新中國銀行體系的形成
第二章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銀行業的曲折發展
第三章 20世紀80年代的銀行業發展(一)——銀行業機構體系的改革與發展
第四章 20世紀80年代的銀行業發展(二)——銀行信貸管理體制改革
第五章 20世紀90年代的銀行業發展——銀行體制與信貸體制改革的深化
第六章 中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
第七章 2000年以來的銀行業發展
第十二編 中國保險業發展史
第一章 新中國保險事業的創立(1949-1952年)
第二章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中國保險業(1950-1952年)
第三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中國保險業(1953-1957年)
第四章 中國保險業遭受挫折(1958-1978年)
第五章 中國保險業的全面恢復與發展(1979-1985年)
第六章 中國保險市場的培育和發展(1986-1991年)
第七章 中國保險業發展的嶄新時期(1992-1998年)
第八章 中國保險業的深化改革與開放(1999-2005年)
第九章 中國保險業的穩健發展(2006-2010年)
第十三編 中國證券業發展史
第一章 20世紀50年代:國債發行占主導地位
第二章 “六五”時期:證券發行的重新啟動
第三章 “七五”時期:證券流通的初步實現
第四章 “八五”時期:證券市場的逐漸擴張
第五章 “九五”時期:證券市場加強規范
第六章 “十五”時期:證券市場治理與開放
第七章 “十一五”時期:證券市場發展環境明顯變化
第十四編 中國期貨業發展史
第一章 理論準備階段(1987-1991年)
第二章 規劃與探索階段(1988-1992年)
第三章 期貨市場全面啟動階段(1992-1994年)
第四章 治理整頓與規范試點階段(1994-1998年)
第五章 中國期貨業的規范發展階段(1999-2005年)
第六章 中國期貨業快速發展階段(2006-2010年)
第十五編 中國會展旅游業發展史
第一章 中國旅游業早期起步和發展階段(1949-1995年)
第二章 中國旅游業平衡發展階段(1996-2000年)
第三章 中國旅游業走向世界階段(2001-2005年)
第四章 中國旅游業走向世界提升階毀(2006-2010年)
第五章 中國會展業發展史
第十六編 中國科技業發展史
第一章 科技業的奠基與發展(1949-1965年)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科技業:曲折與發展(1966-1976年)
第三章 科技業的轉折改革時期(1977-1994年)
第四章 科技業的深化改革時期(1995-2005年)
第五章 科技業創新發展時期(2006-2010年)
第十七編 中國教育業發展史
第一章 改造舊教育與創建新教育(1949-1957年)
第二章 探索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1958-1965年)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育發展(1966-1976年)
第四章 經濟轉型期教育業的恢復與發展(1977-1992年)
第五章 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教育業(1993-1998年)
第六章 教育業的深入改革與發展(1999-2010年)
第十八編 中國體育業發展史
第一章 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初創(1949-1959年)
第二章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體育的初興(1960-1965年)
第三章 新中國體育的挫折(1966-1976年)
第四章 體育戰線的撥亂反正(1977-1978年)
第五章 中國體育的改革(1979-1992年)
第六章 中國體育的新發展(1993-2000年)
第七章 中國體育的新機遇(2001-2010年)
第十九編 中國廣播影視業發展史
第一章 社會主義經濟初創時期的廣播電影業(1949-1957年)
第二章 “大躍進”及經濟調整時期的廣播影視業(1958-1965年)
第三章 “文革”期間的廣播影視業(1966-1976年)
第四章 經濟恢復及改革初期的廣播影視業(1977-1991年)
第五章 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的廣播影視業(1992-2001年)
第六章 全面改革與快速發展時期的廣播影視業(2002-2010年)
第二十編 中國新聞出版業發展史
第一章 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建立和發展(1949-1965年)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與新聞出版事業的嚴重挫折(1966-1976年)
第三章 新聞出版工作的撥亂反正(1977-1978年)
第四章 新聞出版業改革啟動與快速發展(1979-1991年)
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新聞出版業(1992-2001年)
第六章 新聞出版業的全面發展(2002-2010年)
第二十一編 中國財政發展史
第一章 革命根據地財政
第二章 國民經濟恢復和“一五”時期財政(1950-1957年)
第三章 “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財政(1958-1965年)
第四章 “十年動亂”時期財政(1966-1976年)
第五章 改革開放時期財政(1977-1990年)
第六章 經濟體制轉軌時期財政(1991-2000年)
第七章 “十五”時期的財政(2001-2005年)
第八章 “十一五”時期的財政(2006-2010年)
第二十二編 中國會計發展史
第一章 會計的初步發展(1949-1966年)
第二章 會計的停滯發展(1966-1978年)
第三章 會計的恢復與發展(1978-1992年)
第四章 中國會計準則的建設(1992-2006年)
第二十三編 中國審計發展史
第一章 國家審計和內部審計史綜述
第二章 注冊會計師審計史綜述
第三章 中國審計史經驗總結——全面推進審計制度改革及立體協調
第二十四編 中國統計發展史
第一章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統計(1949-1952年)
第二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統計(1953-1957年)
第三章 “大躍進”、調整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統計(1958-1976年)
第四章 新時期的統計(1977-2000年)
第五章 “十五”時期的統計(2001-2005年)
第六章 “十一五”時期的統計(2006-2010年)
第二十五編 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史
第一章 社會保障制度的創建和形成(1949-1957年)
第二章 社會保障的改進與發展(1958-1966年)
第三章 社會保障受到嚴重干擾(1966-1976年)
第四章 社會保障的整頓、恢復與發展(1976-1981年)
第五章 社會保障的初步改革(1982-1993年)
第六章 養老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一階段:1994-1998年)
第七章 養老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二階段:1998-2005年)
第八章 養老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三階段:2006-2010年)
第九章 醫療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一階段:1994-1998年)
第十章 醫療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二階段:1999-2005年)
第十一章 醫療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三階段:2006-2010年)
第十二章 失業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一階段:1994-1998年)
第十三章 失業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二階段:1998-2005年)
第十四章 失業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三階段:2006-2010年)
第十五章 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一階段:1994-1998年)
第十六章 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二階段:1999-2005年)
第十七章 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的深化改革(第三階段:2006-2010年)
第十八章 社會救助制度的深化改革(1994-2005年)
第十九章 社會保障事業總體的深化改革(2006-2010年)
第二十六編 中國經濟法律發展史
第一章 過渡與初創時期(1949-1956年)
第二章 奮進與挫折時期(1957-1977年)
第三章 探索與建構時期(1978-1991年)
第四章 轉折與重建時期(1992-2010年)
第一,從1949年到1952年間,由于沒收官僚資本和三年的經濟建設,國營經濟已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到1952年時,國營工業的產值在現代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經增加到56%,國營批發商業的營業額占到全國批發商業營業總額的60%。社會主義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相對強大的因素。
第二,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關系上,國家已經取得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和限制的經驗。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和限制的形式,這就是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形式。當時東北地區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主要的類型有:“(一)出租制:國家把自己現時還無力開發的林場、農場、漁場以至礦場,出租給資本家開發,同資本家訂立一定年限的合同,規定雙方有利的條件,資本家負責開發、取得利潤,國家給資本家以一定的便利條件,并從資本家方面取得一定的租額。(二)加工制:國家配給資本家以原料,訂立加工合同,資本家為國家制造成品交給國家,資本家得到一定的利潤。(三)定貨制:國家向資本家定購一定數量與質量的成品,資本家從此獲得一定利潤。(四)代賣制:國家給一定的私人商店或公司以成品,由該商店或該公司推銷,資本家從中掙得一定的商業利潤。”“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是國家為了經濟上的需要,給私人資本家以進行生產或交換的一定的必要條件,而私人資本家利用這些條件,從生產和交換活動中掙得一定的利潤,是國家根據同資本家依據自愿和兩利的原則所訂立的合同,對資本家的活動進行必要的管理和監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在平抑物價、爭取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的過程中,對私營工商業所進行的調整工作,也是國家對民族資本主義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具體表現。調整工商業的成功,國家又取得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限制、改造的成功經驗,也使國家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方面的工作有了進一步的開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調整,是在人民政府平抑市場物價以后進行的。如前所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市場物價波動劇烈,人民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平抑了物價,國民經濟獲得了正常運行的條件。但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卻發生了嚴重困難。這是因為在物價劇烈波動的過程中,一些私營銀行和私營商行獲得了發展,一些習慣于投機倒把和囤積居奇的私營工廠也大量搶購貨物、大量囤積。待到1950年3月物價下降以后,一些重要商品如糧食、棉紗、棉布等一時供過于求,于是一些靠物價劇烈波動而發展起來的私營銀行和私營商行紛紛停業或倒閉,一些從事囤積居奇的私營工廠也因存貨過多而負債累累,陷于停工減產的境地。當時,全國私營工業大量減產,與1950年1月份相比,5月份的產量,棉布減少38%,綢緞減少47%,卷煙減少59%,燒堿減少41%,紙減少31%等。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原因:“第一是由于通貨和物價的穩定,暴露了同時又停止了過去社會上的虛假購買力。這就是說,人們在過去十余年的通貨膨脹時期,為了避免鈔票跌價的損失,不愿存放鈔票,寧愿競購和囤積并不是為了消費的貨物。現在這種情況已經起了變化。他們不但不再囤積貨物了,而且將過去囤積的貨物吐到市場上來。這樣就形成市場上若干物資一時供過于求,生意不好,許多工商業者發生困難……第二是過去適合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發展的若干工商業,由于帝國主義制度、封建制度和官僚資本制度在中國的消滅,許多貨物根本失去市場,另有許多貨品也不合人民需求的規格。這種情況引起了一部分工商業的倒閉……第三是許多私營企業機構臃腫龐大,企業經營方法不合理,成本高,利潤少,或者還要虧本。這也引起許多工商業發生縮小營業甚至停工歇店的現象……第四是經濟上的盲目性,同一行業的盲目競爭,地方與地方之間供求不協調。這也引起許多減產、停工、倒閉的現象。”⑤黨和人民政府為了使當時還有利于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能夠擺脫困境,能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服務,從1950年6月起,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