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漸復興,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存世不多的文化載體,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認同。但是,由于近幾十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及我國基礎教育定位的偏離,導致當代人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幾乎出現了某些斷層現象,致使中醫的推廣、復興之路存在較大阻力,尤其是在診療過程中與患者的溝通顯得比較困難,比如:你對他講“陰虛”“陽虛”“痰凝”“濕阻”,他便一頭霧水,茫然無知,因為他不知“陰陽”為何物?你若講“缺碘”“缺鈣”“尿酸增高”,他便點頭稱“是”,因為這些在課堂里“似曾相識”啊!因此,進一步加強中醫的“科普”就顯得尤為迫切。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打算在這方面做點工作,意欲從“中醫基礎”“中醫診病”“中醫經絡”“中藥”及“中醫養生”等幾個方面著手。其中所選的內容,主要是那些能夠代表中醫特色、體現中醫思維、反映中醫診療特點的相關中醫知識,旨在為讀者搭建一個了解中醫、認識中醫的“四梁八柱”,從中醫理論的角度進行淺釋,能讓民眾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漸復興,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存世不多的文化載體,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認同。但是,由于近幾十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及我國基礎教育定位的偏離,導致當代人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幾乎出現了某些斷層現象,致使中醫的推廣、復興之路存在較大阻力,尤其是在診療過程中與患者的溝通顯得比較困難,比如:你對他講“陰虛”“陽虛”“痰凝”“濕阻”,他便一頭霧水,茫然無知,因為他不知“陰陽”為何物?你若講“缺碘”“缺鈣”“尿酸增高”,他便點頭稱“是”,因為這些在課堂里“似曾相識”啊!因此,進一步加強中醫的“科普”就顯得尤為迫切。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打算在這方面做點工作,意欲從“中醫基礎”“中醫診病”“中醫經絡”“中藥”及“中醫養生”等幾個方面著手。其中所選的內容,主要是那些能夠代表中醫特色、體現中醫思維、反映中醫診療特點的相關中醫知識,旨在為讀者搭建一個了解中醫、認識中醫的“四梁八柱”,從中醫理論的角度進行淺釋,能讓民眾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中醫內涵豐富多彩。本書所述僅冰山一角,但愿能為讀者打開一扇中醫之門,并由此登堂入室,由不識中醫到認識中醫,、由認識中醫到認同中醫,甚或成為中醫的粉絲、參與者、實踐者,此乃中醫之幸,亦乃筆者之幸也!
王祚邦,深圳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教授,原深圳市中醫院針灸·康復中心主任,首屆深圳市名中醫,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康復醫學會理事,深圳市康復醫師協會副會長,深圳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市第三屆、四屆政協委員。
中醫基礎篇
初識中醫
整體觀念——中醫之互聯網思維
陰陽五行——中醫學的基石
望聞問切——中醫診病的主要方法
辨證論治——中醫個性化治療的法寶
干支——構建中醫的基本元素
十二時辰——中醫的時間醫學
二十四節氣——中醫的氣候醫學
治未病——中醫的預防醫學
臟腑學說——以五臟為中心的中醫整體觀
精氣血津液——臟腑生理活動的產物
中醫診病篇
中醫看病看什么
中醫是如何做出診斷的
外感病邪·六淫
濕邪的致病特點
風為百病之長
百病皆生于氣
亦因亦果話瘀血
怪病多由痰作祟
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何謂“上火”
何為二便正常
虛證和實證
怕冷就一定是陽虛嗎
您真的需要“補”嗎
“冬病夏治”與“夏病冬治”
……
中醫經絡篇
中藥篇
中醫養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