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平面設計的美學別具一格,它捕捉到了“二戰”后充滿能量與不斷進步的時代思潮。過去幾十年由機器所主導的設計,讓位于一種新的設計手法,這種手法凸顯了包括手寫、手繪插圖、撕紙和拼貼畫等在內的手工設計的地位,賦予它們一種即時性、樂觀的態度以及視覺上的趣味性。
西奧·英格里斯對這一段富有創新精神的時期做了深入研究,記錄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設計師和插畫師們的作品,并將它們置于更廣闊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之中。從書籍封面、唱片封套、雜志海報,到廣告、字體和插畫的創作,這些設計的*大的亮點是搶眼的色調、富有實驗性的字體以及充滿活力的圖案。
本書涵蓋了諸如保羅·蘭德、阿列克斯·斯坦維茨、約瑟夫·洛、阿爾文·勒斯蒂格、伊萊恩·勒斯蒂格·科恩、李歐·李奧尼、魯道夫·德·哈拉克、阿布拉姆·蓋姆斯、湯姆·埃克斯利、伊萬·切爾馬耶夫、索爾·巴斯、可麗塔·肯特、詹姆斯·弗洛拉、蕾·伊姆斯、米洛斯雷·薩塞克以及海倫·波頓等設計師,他們的作品至仍給人以啟發,影響深遠。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平面設計兼收并蓄的風格既充滿活力,又富有想象力。它打破了規則的束縛,深受人們喜愛,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當代的平面設計。
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平面設計的美學別具一格,它捕捉到了“二戰”后充滿能量與不斷進步的時代思潮。過去由機器美學所主導的設計,讓位于一種新的設計手法。這種手法突顯了手寫體、手繪插圖、撕紙和拼貼畫等手工設計的地位,帶來了一種直觀的體驗、樂觀的態度及視覺上的趣味性,至今仍影響著當代的平面設計。
西奧·英格里斯對這一段富有創新精神的時期做了深入研究,記錄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設計師和插畫師們的作品,并將它們置于更廣闊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之中。從保羅·蘭德、李歐·李奧尼到索爾·巴斯等,從書籍封面、唱片套封、海報招貼、雜志封面到圖書插畫,上百位設計師,600多張精選作品,展現了藝術史上頗受歡迎且廣為流傳的平面設計風格
如果我們將現代主義視作一種努力——化大千世界之變以自適,我們就會明白,任何一種現代主義風格都不存在終極模式一說。——摘自馬歇爾·伯曼(Marshall Berman)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
人類的任何一件手工藝品,無論是一幅畫、一首詩、一把椅子還是一個垃圾桶,都不可避免地由內到外喚起人們對整個文化的遐想,以及隱藏其后的那些影響著文化優先事項的假設。——摘自諾曼·波特(Norman Potter)的《何謂設計師》
何謂“世紀中期現代主義”設計?與設計史上那些有著明確定義、有著清晰起源的風格和運動不同,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并非設計師們自己給作品所起的稱謂,同時代的評論家也沒有將這個說法推廣開來,我們無法找到一份關于“世紀中期現代主義”的宣言,亦不存在與之相關的流派分支,它更不屬于哪個國家或者哪片大陸,就連所謂“中期”的這個時間跨度也并不十分確切,各路專家和愛好者對其早期階段及時間節點界定的討論相當激烈。
21世紀以來,“世紀中期現代主義”一詞逐漸成為設計界與傳媒界的通用語——從書籍標題和展覽主題,到時尚雜志和報紙副刊的文章,甚至是拍賣網站上二手家具的小廣告用語——隨處可見。平面設計師和插畫師常在專訪和博文中稱其為靈感源泉,家具裝飾企業為了順應客戶需求,也賣力地讓自家產品與這種風格沾點邊兒。
而提起世紀中期現代主義,你又會想到什么呢?首先浮現在腦海里的大抵與室內設計有關:低矮的咖啡桌,八字腿長條形餐邊柜,柚木或胡桃木等暖色調木材,簡潔的線條,有機的外觀,郁郁蔥蔥的室內綠植,偶有亮色點綴其中的幾何圖案紡織品和墻紙。也許你想到了某種類型的家具,像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羅素·賴特(Russell Wright)、羅賓·戴(Robin Day)、漢斯·瓦格納(Hans Wegner)、查爾斯和蕾·伊姆斯夫婦(Charles and Ray Eames)、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等設計師的作品,或赫曼米勒、諾爾、G-Plan公司、埃爾科等家具制造商的產品。你也可能想到了建筑物,如理查德·諾伊拉特(Richard Neutra)、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皮埃爾·科寧(Pierre Koenig)等設計的敞亮通風的開放式住宅,朱利葉斯·舒爾曼(Julius Shulman)鏡頭下的不朽的房屋,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和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設計的富有流動曲線的建筑。你還想到了圖案,例如盧西尼·戴(Lucienne Day)、杰奎琳·格羅格(Jacqueline Groag)、瑪麗安·馬勒(Marian Mahler)、蕾·伊姆斯、亞歷山大·吉拉德(Alexander Girard)等人設計出的活潑鮮艷的紡織品圖案,她們將自然與工藝兩大靈感源泉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顏色與形狀喚起人們的情感。除了設計以外,你還可能想到野口勇、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讓·阿普爾(Jean Arp)等人的傳統雕塑中的仿生形狀,或是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活動雕塑,還可以是斯圖爾特·戴維斯(Stuart Davis)、胡安·米羅(JoanMir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等畫家或弗蘭茲·克萊恩(Franz Kline)、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及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等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們色彩斑斕的畫作。
西奧·英格里斯是一位專門研究“二戰”后平面設計史的作家和平面設計師。他為許多設計雜志和網站寫過文章,并擁有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與設計評論寫作專業的碩士學位。其在湯博樂的主頁粉絲數量逾3萬。
譯者簡介
陳丁力,1984年生,出生于廣州,求學于北京,國際關系學院經濟學學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熱愛藝術,從事學術出版工作十余年,譯有《艾著<哲學與生活>摘錄》等人文社科類書籍5部,編譯城市類學術期刊論文逾百萬字。
引言 5
第一章 書籍封面 25
第二章 唱片封套 81
第三章 海報招貼 131
第四章 雜志封面 181
第五章 插畫書 243
注釋 290
參考書目 292
致謝 293
圖片所有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