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對蔣介石、張學良及中國近現代歷史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全書結合時代大背景和豐富的史料,通過一系列歷史事件、故事情節,全方位、多側面地揭示了蔣介石與張學良二人的活動軌跡,細致展現了蔣介石、張學良等人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解開了一個個重大歷史
蔣介石站在孫中山的肩膀上,張學良坐在張作霖的臂彎里。不約而同地崛起,代表著兩個勢力的崛起。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許崇智如何脫穎而出?蔣介石如何通過孫中山一步步走向頂點?段祺瑞、吳佩孚、曹錕、馮玉祥,他們是梟雄還是英雄?激流中的張學良呢?
聶茂,原名陳慶云,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獲湖南省青年文學獎和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二等獎。已出版各類文學作品40余部。
厲雷,真名李磊,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有多篇散文、小說見于《散文》《芙蓉》等,已出版散文集《俄羅斯心燈》(合著)、報告文學《傷村――中國留守兒童憂思錄》(合著)等。
3.再見,少帥
1994年1月,風很冷。張學良和趙一荻搬到美國夏威夷檀香山。
那些年,一個又一個人去了。敵人,或者朋友。親密者,或疏離者。每一個離開的人都讓張學良感嘆。他的一生見過無數的死者,生與死對他而言,原本不是一個問題?墒牵斪约旱纳嬲呓粋拐點,油燈熄滅前,一團又一團陰影包圍著他。
1990年,大姐于鳳至已經逝世于洛杉磯,埋葬在洛杉磯玫瑰園墓地,墳墓是雙筒墓穴。據說臨死前,于鳳至眼睛一直瞪著墻上掛著的一張照片,那是一位畫家送給她的少帥的畫像。她等待著有一天漢卿百年之后,與她重續前緣。
2000年6月,照顧了他一輩子的小妹趙一荻逝世,埋葬在夏威夷檀香山“神殿之谷”墓園,也是雙人墓。少帥低語喃喃:“她走了,我要把她拉回來。她關心我,她關心我!”張學良死死地抓住妻子的手,可他抓得實在乏力。
于鳳至、趙一荻先后離開后,張學良陷入一種“孤獨的絕響”中,他常常處于一種幻景,叨念了數十年的故鄉、那條像時間一樣古老的松花江讓他魂牽夢繞。幸虧,還有宋美齡在。
原以為,他要為宋美齡送終,卻不知宋美齡比他還堅強。
蔣介石走了,他讓蔣經國看守張學良;
蔣經國走了,他讓宋美齡看守張學良。
生命的長跑,怎么抵得住多人的接力賽?
終于,張學良該起身了。上帝已經在彼岸招手。
2001年9月28日,張學良因肺炎從容而寧靜地走了。
花開有香,花落無聲。張學良給那一段大歷史畫上了一個句號。重重帷幕徐徐地拉上了,活著的人依然歡樂或悲傷著。
得知張學良去了,宋美齡半晌沒有說一句話。
然后,“哇”的一聲,竟吐出一口血來,并且老淚縱橫。
宋美齡原本要去送葬的,但她終究打消了這個念頭:此時去看漢卿,應該是他所不愿的。就讓他平靜而安詳地去吧。不過,宋美齡送了一個花圈,并親筆題寫:“送張漢卿先生遠行。蔣宋美齡敬挽。”短短一句話,隱含了一部傳奇。
宋美齡在送張學良遠行,也是在替早已遠去的夫君送張學良遠行。
她真希望夫君在天國用最誠摯的方式迎接張學良——
“夫君,漢卿,美齡隨即就來看你們!”
張學良選擇了“神殿之谷”墓園,最終和小妹在一起。墳墓西望祖國,那里有他永遠也不能回去的故鄉,有他父親的墳墓。他曾經說過:“我年輕時當然是家在東北。我飄蕩不定,隨遇而安。但我還是想我自個兒的大陸故土,我還是懷念故土,自九一八后,我就再沒回過東北老家!
他是少帥。這是歷史贈送給他的文化符號,一個人們愛戴的稱呼。少帥出來得早。可是,他一出來,就回不去了!每個平凡的人都可以輕松地回到故鄉,可是少帥不能。甚至見了上帝,仍然不能回到故里。這一切,一定讓少帥苦不堪言。少帥活得太長、太沉重、太累了。少帥心中有太多的秘密和無奈。
少帥是個性情中人,更是一個顧全大局的人。
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時,少帥是這樣說的:
我是個愛國狂,如果國家要我的腦袋,很簡單,當刻就給!年輕時,人家說我是個花花公子,我放棄花花公子,出來做事就是決心對國家有所貢獻。我起來,完全是仗著我父親的環境和權勢,當時我意識到,人家走兩步,我走一步就到了,我為什么不利用這個機會為國家做點事?這是我的決心。從事內戰使我心里很不舒服,因為我看到敵對的方面也不是真正的敵人,只是政見不合或是為了一些不相干的事。我們本來當面的敵人是日本,我從來就恨日本軍閥,對日本軍閥的狂妄和侵略,我是中國人,我受不了。我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到抗日戰場上去同日本侵略者拼!
回憶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我對一九三六年發動的事變無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還會做西安事變之事。
是啊,我的性子一點兒沒變,要變就不是我張學良了。兵諫的事,功過后人自有評說。我張學良為抗日的一片拳拳之心,可以對天!個人的榮辱進退,又有何惜!
“愛國”這一點上,他上可對天,下可對地,中間可以對全體中國人民。
也許蔣介石并不這樣認為?墒牵瑲v史并不是由蔣介石說了算的。也不是少帥自己說了算,盡管少帥自嘲地說:“我這一生是失敗,一事無成兩鬢白!”
百年滄桑,曲終人散。一切消失在風中,消失于太平洋的海水中。
只在他的大理石墓碑上留下“約翰福音”的不朽經文:
復活在我,生命在我。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亦必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