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體系路遇十字路口,國際貨幣體系之歷史演進,強勢美元與美國經濟發展模式,全球不平衡發展中的國際貨幣體系,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之困境,國際貨幣與國家信用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憂,出路設計,國際協調之路:二十國集團重任在肩,何去何從?等等。
美元體系才是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國際貨幣體系如何改革,才能破除特里芬難題魔咒? 國際金融新趨勢叢書總序 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危機迅速演化為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和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復蘇的道路艱難曲折,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美國債務危機警鐘拉響,世界糧食危機再現,世界經濟再次陷入衰退。國際金融體系風雨飄搖,國際政治秩序一片混亂,國際經濟前景日趨悲觀。正確認識當前復雜而多變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深刻反思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探尋一條更加持續、更加均衡、更加健康的全球經濟發展之路,是經濟學人的使命。為此,我們推出“國際金融新趨勢”系列研究成果。 全球不平衡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2007年全球經濟金融危機是全球不平衡發展模式的危機,是全球不平衡發展規模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 20世紀90年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帶動下,美國經濟走出80年代后期的泥潭,步入平穩高速增長的新經濟時代。美國獨特的負債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在延續和固化:經常項目逆差迅速擴張,資本項目順差呈現不可抑制之勢。1992年中國卸任領導人鄧小平南行,將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推向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一個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最終形成和固化的時代——中國經常項目順差進入一個持續擴張的時代。與此同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正在經歷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的煉獄。源源不斷的資本從日本本土流出,到美國和歐洲國家去尋求更好的投資出路,60年代業已形成和固化的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在國內需求持續疲軟的背景下,經常項目順差不斷上升。世界經濟呈現了這樣一幅畫面: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平穩高企,美國與日本和中國以及一些石油輸出國家之間的經常項目逆差迅速擴張,國際債務規模突飛猛進。 全球不平衡發展模式的強化引爆了2007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當危機之火已經在悄悄點燃的時候,世界各國領導人都低估了這束火苗的力量。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精英都對此表現了過于漠然的態度!2008年9月,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轟然倒下,向世人宣布:這場危機剛剛開始! 2008年金融危機首先表現為流動性危機。針對2005年以來石油價格上漲和通貨膨脹的流動性泛濫的抨擊聲還沒有消失,流動性危機就來臨了! 美元體系才是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國際貨幣體系如何改革,才能破除特里芬難題魔咒? 國際金融新趨勢叢書總序 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危機迅速演化為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和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復蘇的道路艱難曲折,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美國債務危機警鐘拉響,世界糧食危機再現,世界經濟再次陷入衰退。國際金融體系風雨飄搖,國際政治秩序一片混亂,國際經濟前景日趨悲觀。正確認識當前復雜而多變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深刻反思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探尋一條更加持續、更加均衡、更加健康的全球經濟發展之路,是經濟學人的使命。為此,我們推出“國際金融新趨勢”系列研究成果。 全球不平衡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2007年全球經濟金融危機是全球不平衡發展模式的危機,是全球不平衡發展規模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 20世紀90年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帶動下,美國經濟走出80年代后期的泥潭,步入平穩高速增長的新經濟時代。美國獨特的負債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在延續和固化:經常項目逆差迅速擴張,資本項目順差呈現不可抑制之勢。1992年中國卸任領導人鄧小平南行,將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推向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一個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最終形成和固化的時代——中國經常項目順差進入一個持續擴張的時代。與此同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正在經歷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的煉獄。源源不斷的資本從日本本土流出,到美國和歐洲國家去尋求更好的投資出路,60年代業已形成和固化的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在國內需求持續疲軟的背景下,經常項目順差不斷上升。世界經濟呈現了這樣一幅畫面: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平穩高企,美國與日本和中國以及一些石油輸出國家之間的經常項目逆差迅速擴張,國際債務規模突飛猛進。 全球不平衡發展模式的強化引爆了2007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當危機之火已經在悄悄點燃的時候,世界各國領導人都低估了這束火苗的力量。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精英都對此表現了過于漠然的態度!2008年9月,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轟然倒下,向世人宣布:這場危機剛剛開始! 2008年金融危機首先表現為流動性危機。針對2005年以來石油價格上漲和通貨膨脹的流動性泛濫的抨擊聲還沒有消失,流動性危機就來臨了! 流動性失衡是一種常態,是流動性供給與流動性需求之間的動態失衡,表現為流動性供給大于流動性需求,或者是流動性需求大于流動性供給。前者持續到一定程度表現為流動性泛濫,體現為資產價格和商品價格的持續和大幅度上揚;后者持續到一定程度表現為流動性危機,體現為資產價格劇烈下跌,融資需求難以滿足,投資活動因流動性嚴重不足而停滯。流動性失衡是流動性供給與流動性需求動態異常波動的結果。貨幣當局大規模的基礎貨幣投放、商業銀行激進的放貸傾向、個人與非銀行類機構的持現比例下降和投資需求旺盛,都會帶來流動性的擴張,并進一步帶來流動性過剩。而貨幣當局緊縮基礎貨幣投放、商業銀行對放貸的保守態度、個人與非銀行機構的持現比例上升以及貨幣需求上升,都會帶來流動性不足,進一步演化為流動性危機。流動性擴張和收縮的過程在資產價格放大器、杠桿加速器和會計催化器的作用下呈現乘數擴張或收縮。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房地產價格急速下跌,MBS與CDS資產價格迅速下跌,并進一步惡化房地產價格,資產價格放大器和杠桿加速器發生作用;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遭到破壞,會計催化器發生作用;商業銀行放貸意愿下降、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欲望不足,流動性供給極度萎縮;與此同時,流動性需求無限放大,流動性危機瞬間爆發。世界流動性管理的混亂,使一場流動性危機迅速演化為全面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危機后各國央行大規模發放流動性的行為受到微觀主體審慎行為的制約,流動性的擴張機制遭到破壞。流動性危機與經濟危機交融在一起,相互強化。為了走出這一困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出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給流動性周期帶來新的問題,流動性波動周期變短,波動幅度加大,這就是我們看到的2008年后,伴隨著世界經濟的艱難復蘇,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世界大宗商品價格的幾起幾伏。 危機救助的措施之一是全球性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種非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是在常規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喪失功能之后的一種不得已的選擇,旨在修復常規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使貨幣經濟擺脫流動性陷阱。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零基準利率、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急速擴張、直接購買長期債券及不良資產為特征,反映了中央銀行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的激進態度。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有效擺脫了貨幣危機的同時,卻遲遲不能達到修復傳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目標,更不能實現對經濟的根本性刺激作用,但卻帶來了全球性的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揚和新興國家的資產泡沫以及遍及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主權債務危機。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作用尚難正確評估。日本實施了長達十幾年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都未能使其真正走出流動性陷阱。在美國、歐洲乃至新興國家復制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否能夠真正發揮效能呢?對此,眾說紛紜。盡管對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成效存在爭議,但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和日本,在財政政策空間受債務規模約束越來越狹小的狀況下,繼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操作是唯一出路。這便最終出現了美國的QE3和歐洲央行無限制購買主權債務危機國債務的法案。各國央行的姿態表明:金融危機的陰霾不散,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不會消失。 全球經濟危機陰魂不散,危機后的財政和貨幣救助又將危機推入一個新的深淵——主權債務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標志著全球金融危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主權債務危機早已有之。20世紀70年代的美元危機事實上是一次美國主權債務危機,是美國政府變相拖欠和違約其他國家對美國的美元債權。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的阿根廷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都是典型的主權債務危機。2010年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在規模、持續時間、覆蓋范圍、影響程度等方面都堪稱歷史之最。 2010年主權債務危機是危機國長期以來的債務依賴型、政府赤字型經濟發展模式使然,更是2008年金融和經濟危機后大規模的財政擴張和救助的必然結果,是危機后凱恩斯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復活的產物。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嚴重損害了世界金融信用。主權信用作為頂級信用,一直以來是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順利發展的信用基礎。主權信用缺失使國際金融體系陷入混亂。資本大規模逃離歐洲,評級機構不斷調低債務國信用級別,使歐洲債務危機陷入惡性循環。 短期來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一個出路,就是發行歐元來(直接或間接)購買危機國政府債務。歐元區成員國經濟的非對稱性決定了通過發行歐元向世界轉嫁歐債危機的做法遭遇到核心國家的強烈反對。發行歐元在解決債務國家債務的同時,也必然向債權國轉移債務負擔和通貨膨脹。在歐債危機解決的過程中,歐元區成員國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尋求平衡和一致:一方面歐元區通過救助基金和歐元發行集體救助債務國,另一方面債務國強化財政紀律約束、轉變債務依賴型發展模式。前者是短期解決危機、緩解危機蔓延和惡化的重要途徑;而后者是解決危機的根本。 美國債務危機已然箭在弦上。2011年8月,雖然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提高債務限額上達成一致,將債務限額從14.3萬億美元提高到16萬億美元,但兩黨對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縮減計劃尚未達成一致,這便帶來2013年自動減赤風險。2013年的“財政懸崖”(稅收減免到期和自動減赤)使美國經濟復蘇再次蒙上陰影,也使世界經濟復蘇蒙上陰影。 后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是全球不平衡發展的基礎,也是2008年國際經濟和金融危機爆發和持續的基礎。危機后的國際貨幣體系風雨飄搖,面臨重大變革。 如果說布雷頓森林體系是美元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制度基礎,那么牙買加體系中的美元地位則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后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多元化的、無制度的體系。美元、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瑞士法郎、英鎊、日元等貨幣共同承擔世界貨幣的功能。美國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加之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形成的世界對于美元的慣性依賴,成就了美元世界第一貨幣的地位。 美元的國際地位使得美國從容不迫地向世界征收鑄幣稅,使美國通過印制鈔票就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購買任何產品和服務、償還任何國際債務;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越高,世界經濟對美元的需求就越大,內在的特里芬難題就越強化。結果是,美國經常項目逆差持續擴張,對外負債規模日益擴大,一個債務嚴重依賴型的、儲蓄投資缺口持續擴張的、虛擬經濟控制的美國經濟模式形成并強化。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2007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這是一場美元危機,是美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危機。金融經濟危機使世界人民意識到當今國際貨幣體系的矛盾。危機后的救援政策,無論是美國的積極財政救助,還是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國際貨幣體系都是重大沖擊:美元指數一路下滑,美元岌岌可危。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又引發了一場歐元危機。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國際貨幣體系何去何從?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設計多種多樣,有回歸黃金本位的建議,也有建立世界統一貨幣的意愿,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也是方案之一,更有人堅持維持美元本位,如此等等。當世界各國就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爭論不休之時,中國確立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戰略。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第二貿易大國、第一出口大國,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年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長速度。中國的金融市場也在日益成熟,股票市場總市值全球第二,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世界第一,黃金產量自2007年以來一直是世界第一。中國已經具備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和條件;要擺脫長期依賴美元、并被美元綁架的局面,中國的唯一出路就是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成功擺脫我國人民幣匯率長期釘住美元、貨幣政策自主、資本項目開放和資本流動日趨自由化之間的“三難沖突”,可以扭轉我國外匯儲備剛性增長尤其是美元儲備剛性增長的局面,可以使人民幣價值充分體現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地位的提升,真正使所有中國人享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成長的成果。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鑒于存在著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利率尚未市場化、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等人民幣國際化的障礙,我們應該采取動態漸進性的人民幣國際化道路:分階段地推進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國際投資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采取先周邊化,再區域化,最后國際化的道路。漸進性國際化的道路選擇決定了香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驗場。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資本市場開放改革、人民幣自由兌換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要真正走出流動性危機,走出金融和經濟危機,走出主權債務危機,世界需要進行一場真正的變革。 全球不平衡的發展模式需要變革。美國需要改變債務依賴型的、經常項目逆差擴張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再工業化進程,加速去債務化和去杠桿化,逐步形成內外部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需要變革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經濟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推進經濟開放,加快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向一個可持續的,消費主導型且消費、投資與出口相協調的,集約式環保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轉換。歐洲內部各國,也需要向更加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轉換。 國際貨幣體系需要變革。要強化20國集團國際金融和貨幣的協調作用,加強國際貨幣體系的紀律約束,進一步推動發展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歐洲貨幣體系需要進一步改革和深化,加強經濟貨幣一體化基礎建設,尤其是推動財政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改革,逐步消除內部的非對稱性。人民幣需要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改革。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體系將會使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更加穩定。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需要擇機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不能解決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和制度性障礙,相反會強化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和制度性矛盾。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世界輸出美元和歐元,在轉嫁債務危機的同時,也在侵蝕美元和歐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基礎,加劇國際貨幣體系的動蕩,推動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本質上是一個短期、臨時刺激和救助政策,一個短期臨時政策常態化、長期化必然帶來市場經濟扭曲,加劇經濟發展的長期性和結構性矛盾。 世界經濟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主流經濟學正在飽受挑戰和詬病,我們嘗試著去剖析、去撥開重重迷霧、去探索光明之路。我們謹以此套叢書獻給所有關注和憂慮世界經濟發展前途的人們。 戴金平2012年10月
緒言
第一章國際貨幣體系路遇十字路口
第一節美國金融危機——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推手
一、危機前奏
二、金融危機全面展開
第二節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國際貨幣體系
第三節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呼聲四起
一、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國際社會呼聲日益高漲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聯合國的聲音
三、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二十國集團的反應
四、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新興經濟體(中國)的聲音
第二章國際貨幣體系:歷史演進
第一節國際金本位制: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時代
一、19世紀70年代至1914年:國際金本位制的建立與繁榮
二、1914—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的國際貨幣體系
緒言
第一章國際貨幣體系路遇十字路口
第一節美國金融危機——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推手
一、危機前奏
二、金融危機全面展開
第二節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國際貨幣體系
第三節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呼聲四起
一、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國際社會呼聲日益高漲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聯合國的聲音
三、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二十國集團的反應
四、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新興經濟體(中國)的聲音
第二章國際貨幣體系:歷史演進
第一節國際金本位制: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時代
一、19世紀70年代至1914年:國際金本位制的建立與繁榮
二、1914—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的國際貨幣體系
三、1925—1931年:國際金本位的“復辟”
四、1931—1939年:三大貨幣集團
第二節布雷頓森林體系:制度護航下的美元霸權
一、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二、1960年:第一次美元危機
三、1967—1970年:第二次美元危機與特別提款權誕生
四、1971—1973年:第三次美元危機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第三節牙買加體系與后布雷頓森林體系:自由市場式的美元霸權
一、1976年:牙買加體系建立
二、1970—1999年:歐洲貨幣一體化的艱難之路
三、1999年:歐元誕生后的國際貨幣體系
第三章強勢美元與美國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節美元體系下的國際貨幣創造:美國向全球征收鑄幣稅
一、金本位制時期國際貨幣的供給與流動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供給與流動
三、牙買加體系下的美元流動
第二節強勢美元下的美國經濟發展模式:美元掠奪全球財富
一、美國產業結構之演變85二、美國虛擬經濟的大發展
三、美元與美國產業強化
第三節強勢美元中的美國債務經濟:政府和居民共同負債
一、戰后美國國際債務變化
二、美國債務經濟與美國儲蓄和投資
第四章全球不平衡發展中的國際貨幣體系
第一節全球經濟不平衡發展的歷史演進:從公平走向不公平
一、1914年之前的全球經濟失衡
二、20世紀80年代的全球經濟失衡
三、20世紀90年代后的全球失衡
第二節國際貨幣體系與全球經濟失衡:美元本位之原罪
一、國際貨幣體系下的國際儲備資產供應
二、國際儲備資產需求
三、國際收支調節失效
第五章國際貨幣體系與國家信用危機
第一節美國“雙赤字”:刀尖上的“舞者”
一、由來已久的“雙赤字”
二、“雙赤字”模式的復興與強化
三、 “雙赤字”中的美元霸權
四、“雙赤字”的經濟影響
第二節量化寬松政策:蔓延全球的“瘟疫”
一、量化寬松政策的內容
二、量化寬松政策的瘟疫傳染效應
三、量化寬松與美元危機
第六章歐債危機與歐元的未來
第一節歐元的前世今生
一、歐洲貨幣合作與歐元誕生
二、歐元與美元競爭
第二節歐債危機與歐元存亡
一、歐債危機的爆發
二、歐債危機中的歐元
三、歐洲貨幣區:在艱難中行進
第三節歐元的未來
一、歐元區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影響歐元地位
二、歐債危機對歐元國際貨幣地位影響深遠
三、歐元匯率
第七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遭遇困境
第一節IMF的治理結構缺陷:誰來治理
一、IMF的份額與投票權:一場艱難的博弈
二、IMF的組織結構:有心無力的管理
第二節IMF的監督缺陷:誰來監督
一、基金組織監督職能的歷史發展
二、基金組織監督職能發展的基本特點
三、誰來治本:基金組織存在的監督缺陷及其根源所在
第三節IMF危機救援力不從心:誰來出資
第八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第一步
第一節治理結構設計
一、調整“失重”的份額與投票權
二、執行層面的“換血”
第二節IMF監督體系的改革
一、IMF一般框架下的監督機制
二、IMF監督體系的改革
第三節IMF危機救援機制
一、對IMF危機救助機制的界定
二、IMF危機救助機制的內容
三、IMF危機救助機制的特點
四、IMF在危機中的具體表現
五、IMF危機救助機制的改善
第九章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之國際協調:二十國集團重任在肩
第一節國際協調的必然性
第二節從七國集團到二十國集團
一、七國集團產生:爐邊會議的秘密結社
二、七國集團協調架構
三、七國集團宏觀經濟協調:從朗布依埃出發
第三節二十國集團的風雨歷程:全球發展格局的演進
一、二十國集團誕生:從亞洲金融危機走來
二、二十國集團決策機構
三、二十國集團國際經濟協調:除了危機還是危機
第四節二十國集團的未來:大旗能扛多久
一、二十國集團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二、二十國集團的挑戰:未能發揮的作用
第十章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路在何方
第一節從單級走向多元:博弈中的穩態
一、國際貨幣多元化——世界經濟多元化的必然結果
二、國際貨幣多元化:益處VS不足
三、國際貨幣多元化:不同實踐的挑戰
第二節從無序走向規則:制度與責任的保障
一、國際貨幣供給約束:尋找美元的“緊箍咒”
二、保持儲備貨幣匯率穩定:為世界提供穩定的價格錨
三、國際收支協調:直面全球經濟失衡
第三節世界統一貨幣:路有多遠
一、回歸凱恩斯
二、黃金的追憶
三、特別提款權
參考文獻
序
國際經濟往來的支付和結算,產生了對貨幣匯兌和國際貨幣的需求。國際貨幣就是各國普遍接受的、可以作為支付和結算工具的、在世界范圍內發揮貨幣功能的貨幣。目前,美元是在全球范圍內使用和接受程度最高的貨幣,美元承載著國際貨幣功能的60%以上。各國對外經濟往來會產生本國貨幣和世界貨幣或者是他國貨幣兌換的要求,會形成各國貨幣之間的匯兌比率,即匯率。國際貨幣與匯率體系便構成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內涵。正是由于國際貨幣也就是國際儲備手段的存在,各國之間便產生了債權和債務關系,使經常賬戶不平衡成為可能。全球經常賬戶不平衡的積累,意味著國際債務規模的擴張。一國經常賬戶不平衡規模的積累,也就意味著該國對外債權債務規模的擴張,對外債務規模擴張太快、累積規模太大,該國的信用會降低,違約的概率也加大,對外債務鏈條崩潰的可能性也越大。在全球化的態勢下,多米諾骨牌效應會引發區域性的或者是全球性的經濟和金融動蕩,所以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以及在一國出現支付和償還困境時全球最后貸款人機制作用的發揮,便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另一個重要內涵。一般來說,國際貨幣體系由國際貨幣與儲備體系、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與國際債務調節體系構成。
金本位制退出歷史舞臺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是黃金不能履行國際貨幣功能的必然結果。
盡管在1870年之前,各國實施了不同的貨幣本位體系,包括金本位、銀本位和復本位,但是在1870年之后,以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為核心,金本位在全球推廣,進而形成了全球比較統一的國際貨幣體系。作為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體制,國際金本位制的誕生并非來自國際經濟協調與合作的推動,其更像是各國貨幣體系的疊加,當各國都開始實行金本位制時,國際金本位制便自動形成。英國是當時的世界經濟強國,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中擁有支配地位,英鎊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國際金本位制的核心。
金本位的信用基礎是黃金信用,其匯率穩定機制和自動調節機制使之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功名赫赫。在金本位制下,黃金幾乎不受任何約束,黃金可以自由鑄造、自由流動、自由兌換。這種“自由”特征賦予了國際金本位制的匯率穩定機制和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匯率穩定機制的含義是,由于各國貨幣都規定了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之間的匯兌關系就可以通過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進行計算,而黃金可以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就確保了這種匯兌關系不會出現較大的偏離,因此,各國匯率關系基本是穩定的,這就是金本位下的固定匯率制。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是指在金本位制下,各國貨幣供給以黃金準備為基礎,黃金儲備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各國國內貨幣的供給,因此,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該國黃金儲備增多,貨幣供給增加,物價上漲,從而削弱該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順差減少。反之亦然。這最終促成國際收支趨于平衡。
黃金不足是金本位體系下的最大問題。世界產出迅速擴張,與之相對應的貨幣——黃金卻由于自然儲量的限制嚴重供給不足。黃金的稀缺性引發全球范圍內的淘金浪潮,并引發戰爭。戰爭期間,各國為了保存黃金,對黃金流出實行限制,黃金事實上失去了世界貨幣的功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恢復黃金本位的努力屢屢失敗,最終形成了以美元、英鎊和法郎為核心貨幣的三大金匯兌貨幣集團。在這種制度下,核心國家美國、英國和法國依然維持一定程度的金本位,也就是說國內的銀行券和紙幣可以足值或部分兌換黃金,國內一定程度地流通黃金;而其他國家,國內不再有黃金流通,本幣也不再兌換黃金,只是規定了本幣的黃金含量,與核心國家貨幣建立固定的匯兌比率。在國際儲備中,除黃金之外,主要是核心國家的外匯。
三大黃金集團體系并沒有維持多久,三大貨幣之間的競相貶值使得金本位的復蘇搖搖欲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摧毀了已經不堪一擊的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的成功在于黃金信用,黃金信用依賴于其高度稀缺性。金本位制度的失敗源于黃金的過度稀缺,過度稀缺使國際貨幣供給嚴重不足,黃金無法充分履行貨幣職能。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是美國作為主權國家和世界貨幣發行人兩重角色相互沖突的必然,是“特里芬難題”的魔咒。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重建新型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布雷頓森林體系應運而生。布雷頓森林體系事實上將戰前的三大黃金集團整合成了一個黃金集團——以美元單一貨幣為核心的金匯兌本位制:美元與黃金的比價固定,其他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固定,美元和黃金一樣擔當世界貨幣的角色。該體系的目標是將美元建設成為唯一的世界貨幣,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可以以每盎司黃金35美元的比價兌換黃金。根據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美元驅逐了黃金成為唯一流通的國際貨幣,美聯儲成為向全球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根本解決了金本位制度下貨幣不足的矛盾,同時卻產生了另外一個矛盾,就是美元的信用基礎,即發行美元的紀律約束與美國獲取全球鑄幣稅沖動之間的沖突。簡單來說,就是美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與作為世界貨幣發行人追求全球貨幣穩定目標之間的沖突,后者從根本上讓位于前者。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指出,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存在兩難:保證國際支付需求必然會形成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的積累,而保持國際貨幣信用需要經常項目順差的支持,國際貨幣地位與經常項目收支兩難由此產生。角色沖突與兩難困境必然會導致美元危機。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元危機是“特里芬難題”的必然產物,也是美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與作為一個世界貨幣發行人兩重角色相互沖突的必然產物。美元的過量發行引發全球拋棄美元追逐黃金的運動,人們突然發現,辛辛苦苦積累的大量美鈔霎時成為廢紙!美國聯合黃金總庫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拯救美元的運動終究沒能阻止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滅亡的命運。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牙買加協議,宣布黃金—美元雙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
后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特里芬難題”和角色沖突繼續困擾著國際貨幣體系,由美國金融危機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機終于爆發。
牙買加協議之后,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了匯率制度沒有體系的時代。各國自由選擇匯率制度,自由選擇國際儲備,自由選擇世界貨幣。浮動匯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經常項目收支持續失衡問題。當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依然發揮著一定程度的國際最后救援人功能。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是,美元、英鎊、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瑞士法郎、日元等貨幣群雄奮起,撐起了多元化國際貨幣的時代。多元化國際貨幣格局的發展伴隨著黃金非貨幣化運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試圖用特別提款權這樣一個國際貨幣符號來替代黃金充當世界儲備貨幣,進而發展成為世界統一貨幣。黃金非貨幣化運動成功了,黃金徹底退出了國際貨幣領域,在世界各國國際儲備中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的勢頭;但特別提款權貨幣化運動卻以失敗而告終。黃金非貨幣化運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其順應了歷史潮流,黃金已經不能有效履行世界貨幣的功能;而特別提款權貨幣化運動的失敗,則源于該運動違反了一個基本的準則——世界貨幣需要有足夠的信用基礎。
世界貨幣群雄爭霸強者勝。美國作為全球經濟與政治最強大的國家,構成美元最強大的信用基礎,美元最終成為市場選擇的世界第一貨幣。歐元誕生之前,德國馬克和英鎊在世界貨幣舞臺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歐元的誕生,出現了世界上可以與美元爭雄的第二大貨幣,盡管它任重道遠。歐元誕生后經過近十年的努力,雖然成果碩碩,但終究沒能超越美元,美元穩穩當當地在世界第一貨幣的寶座上悠然自得。這就是所謂的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美元體系。
在美元被市場自由選擇為世界貨幣,美元日益強化直至占據世界貨幣的2/3江山的歷程中,“特里芬難題”和角色沖突始終困擾著國際貨幣體系。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外債務規模隨著經常項目逆差的不斷升級而持續擴張,一直穩坐世界第一大債務國的寶座。于是,美國悠然地向全球發行美元,用全世界人民繳納的鑄幣稅,享受著世界各國提供的物美價廉的商品,根本沒有任何償還能力的流浪漢也憑借著世界各國提供的信貸幸福地擁有了自己的住房,實現了“美國夢”。
依靠美元發行、過度消費、負債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最終無法逃過“特里芬難題”的魔咒。新世紀伊始,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隨后爆發震驚世界的“9?11”危機,美元從此步入貶值通道。格林斯潘挽救美國經濟與政治的寬松貨幣政策進一步向世界大肆發行美元,美元的加速貶值帶動了黃金、石油和世界大宗商品美元價格的快速上揚,糧食危機和石油危機頻頻發生,投機資本如洪水猛獸,使世界經濟風雨飄搖。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終于爆發,并迅速演化為全球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實質上是一場債務危機,是一場美元信用危機,是美國大肆發行美元促使美元危機深化的必然結果。
2007年的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動蕩,世界貨幣發行國都不約而同地啟動了發行貨幣的印鈔機。歐元危機如期而至。危機的爆發和危機深化終于使世界反思:美元或者歐元的信譽何在?國際貨幣體系的信譽何在?貨幣發行國的紀律約束在哪里?當我們譴責發展中國家向全球輸送污染物的時候,我們如何看待發達國家向全球輸送垃圾貨幣?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源于對美國傾倒美元垃圾致使美元資產不斷縮水貶值的憤怒,源于對歐元風雨飄搖的擔憂,源于對石油、黃金、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扶搖直上的恐懼,源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調整的需求。
2008年10月15日至16日,歐洲聯盟成員國領導人在歐盟總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歐盟峰會,法國總統薩科齊、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英國首相布朗共同呼吁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探討重建一個新的布雷頓森林體系。2008年10月20日,聯合國大會第63屆會議主席米格爾?德斯科托?布羅克曼宣布將建立一個專家工作組,負責全面審視國際金融體系,就如何改革布雷頓森林體系,確保更穩定的全球經濟秩序向聯合國提供改革建議。在2010年6月的二十國集團加拿大多倫多會議上,各國領導人通過峰會宣言,宣稱“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更加穩定和更富韌性的國際貨幣體系”。
中國國家領導人極力倡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2008年11月15日,在二十國集團全球經濟和金融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大會上作了題為“通力合作,共度時艱”的發言,提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主張。之后,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提出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建立一個超主權的替代美元的新型儲備貨幣。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也在多個國際場合倡議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的卡恩以及來自俄羅斯、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國的代表都對中國的提議表示支持。金磚四國也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為什么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如此高漲?
美元的持續貶值和美元資產的持續縮水令持有美元及美元資產的世界人民損失慘重,嚴重打擊了世界人民持有美元的信心。美元指數從2001年的最高點121.29一路下降到2008年的最低點71.05,近乎腰斬。隨著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推出和深化,以及美國國債危機的爆發,美元指數在危機后的短暫反彈也難以為繼,屢屢被美國的貨幣超發打破。中國、日本、石油輸出國等持有的大量美元現鈔和美元資產價值嚴重縮水,國家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拋棄美元,成為國際社會被迫的選擇。
放棄美元,持有哪種貨幣?第二個選擇就是歐元。正當人們對歐元寄予厚望時,歐債危機爆發了。希臘點燃了歐債危機的火把,星星之火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意大利,甚至法國,直逼歐洲最強經濟重鎮德國。歐債危機與美國債務危機的實質是一樣的,本質上都是國家債務不可償還的危機,是負債規模超出償還能力極限的危機。當歐元區國家都出現國家債務危機的時候,歐元的信用基礎面臨崩潰,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岌岌可危。拋棄歐元實屬無奈之舉。除了美元和歐元,在國際貨幣的籃子里,還有英鎊和日元,面對英國經濟的持續衰退,日本經濟的奄奄一息,英鎊和日元的信用又在哪里?國際貨幣集體遭遇信用危機。
面對越演越烈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國際貨幣發行國一致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超量發行基礎貨幣。貨幣的超發,結果只有一個,就是世界通貨膨脹的來臨。尤其是石油、黃金、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快速上揚,石油危機、糧食危機接踵而至。食品、農業生產資料、飲料、金屬等非燃料類的大宗商品價格在2009—2011年這一輪膨脹中,屢創歷史新高。如果說其他商品價格的飛漲還只是阻礙了世界經濟的正常復蘇,那么糧食價格的飛漲則引發了糧食危機,進一步引發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動亂。
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交替登場,全球政治經濟風雨飄搖,局部戰爭和動亂屢屢爆發。人們痛定思痛,認識到罪魁禍首為不公平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勢在必行。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步履維難,改革方向迷離,美國——原有國際貨幣體系的利益既得者,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最大障礙。改革能否朝著更加公平、有效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取決于各方新興力量的動能。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是全球貨幣利益的重新分配,其實質是全球財富的定價與分配。改革集中在以下幾個問題上。
首先,如何打破國際貨幣體系的美元本位。美元本位是美國壟斷全球貨幣發行利益、維系債務擴張式經濟發展模式、向全球征收鑄幣稅、美元濫發推動全球通脹的基礎,美元本位制的改革,直接沖擊美國的既得利益,自然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對。多元化國際貨幣格局的推進,是打破美元本位的一個可行選擇。但是,這依賴于除美元之外,其他國際貨幣發行國的信用基礎的確立和強化,比如,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艱苦努力。
其次,在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的建設中,一個核心問題是貨幣發行國的紀律約束和國際監管。無論哪一個國家發行國際貨幣,都會面臨“特里芬難題”,都會面臨謀求鑄幣稅最大化的利益訴求。在一個多元化的貨幣體系中,由于多元化的選擇,用腳投票,可以抑制貨幣發行國鑄幣稅訴求的沖動。但是集體一致性的發行貨幣行為,也就是貨幣發行國寡頭合謀性的超發貨幣行為,也會直接損害非貨幣發行國的利益,帶來全球性的通脹。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國際監管和貨幣發行國的紀律約束就成為一個國際協調和國際合作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否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就成為關鍵。
再次,如何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下的全球失衡問題,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焦點之一。如果多元化貨幣體系的建設能夠成功,而且能夠通過國際協調與監管解決貨幣發行國的紀律約束,持續的、單方向的、規模不斷擴張的全球失衡局面應該不會出現。但是,對于小國來說,央行對匯率的管制以及某種形態的匯率超調,會導致經常項目逆差和負債積累到一定規模,一旦發生沖擊,債務危機和金融危機便會發生。
無論哪一個問題,改革的路途都是困難重重。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一個舊的利益格局的破除,必然會遭到舊利益格局下利益既得者的強烈反對,而新的利益集團則會推動改革。改革能否成功,取決于新的格局利益分配是否合理,新舊利益集團的博弈,以及新興勢力崛起的力量。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未來,要看中國興起的力量,金磚國家興起的力量,歐洲政治一體化的前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革的速度。
僅以此為本書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