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介紹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理化性質、國際公約及大氣傳輸研究現狀。接下來介紹了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物的大氣被動采樣技術,包括兩種常用的大氣被動采樣器的設計和結構、采樣原理、采樣速率的計算及最新進展,被動采樣器在天津、山東長島、四川西部山區三項研究中的應用,討論了研究區域的POPs污染來源、分布特征、季節變化,以及使用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研究污染來源與大氣傳輸現象的結果。第六章介紹了POPs大氣傳輸的影響下,在川西山區土壤介質中發現的有機氯農藥、多氯聯苯和多溴聯苯醚的山區冷捕集效應,內容涉及局地污染的識別、二次揮發和土-氣交換等環境過程。第七章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基礎上,將被動采樣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進一步推廣應用到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區域尺度、國家尺度、大洲尺度幾項研究的結果,以及全球尺度的應用情況,更全面、更深入的評價這個方法的應用效果、性能和適用性。第二版新增的內容著重介紹最近5年來最新研究實例和POPs研究快速發展的研究理念之創新。
目錄
叢書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傳輸 1
本章導讀 1
1.1 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國際公約 1
1.1.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2
1.1.2 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6
1.1.3 中國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狀況 9
1.1.4 中國履約成效和進程 13
1.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傳輸實例 14
1.2.1 跨太平洋的POPs大氣長距離傳輸 15
1.2.2 南極洲的POPs大氣長距離傳輸 16
1.2.3 青藏高原的POPs大氣長距離傳輸 17
1.3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區域分布與大氣傳輸 19
1.3.1 大尺度的大氣POPs監測和區域分布研究 19
1.3.2 區域性的POPs大氣傳輸 21
1.4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及有關環境過程 24
1.4.1 冷捕集效應 24
1.4.2 土-氣交換過程 26
1.4.3 森林過濾效應 26
1.5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有關的模型研究 27
1.5.1 反向風跡模型和“空域”的計算 27
1.5.2 環境多介質模型 28
1.5.3 大氣擴散模型 30
1.5.4 演變趨勢模型研究 31
參考文獻 33
第2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被動采樣技術 42
本章導讀 42
2.1 大氣被動采樣器的設計與原理 43
2.1.1 履約需求催生POPs大氣被動采樣技術 43
2.1.2 大氣被動采樣器的設計與結構 45
2.1.3 大氣被動采樣器的工作原理:雙膜吸附假設 46
2.2 大氣被動采樣器的應用 48
2.2.1 影響大氣被動采樣器采樣速率的因素 48
2.2.2 XAD-PAS采樣速率的估算 50
2.2.3 應用逸失-參考化合物預置技術推算PUF-PAS采樣速率 52
2.2.4 大氣被動采樣器的校正與驗證 53
2.3 大氣被動采樣原理研究的新進展:三過程吸附假設 56
本章小結 59
參考文獻 60
第3章 有機氯污染物沿天津城區-農村剖面的時空變化與組成特征 64
本章導讀 64
3.1 材料與方法 65
3.1.1 樣品采集 65
3.1.2 樣品提取與定量 67
3.2 天津市大氣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水平與時空變化 68
3.2.1 HCHs的濃度水平和時空變化 72
3.2.2 HCB的濃度水平和時空變化 78
3.2.3 DDTs的濃度水平和時空變化 79
3.2.4 兩個指示性PCBs同類物的濃度水平與時空變化 82
3.3 兩個春季樣品的比較 86
3.4 與前期工作的比較 87
3.5 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相對組成的聚類分析 88
本章小結 90
參考文獻 91
第4章 有機氯污染物長距離大氣傳輸及森林過濾效應:長島地區 95
本章導讀 95
4.1 材料與方法 96
4.1.1 樣品采集 96
4.1.2 樣品提取與定量 98
4.1.3 大氣濃度的計算 98
4.2 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水平和空間變化 103
4.3 有機氯污染物的相對組成及來源初析 104
4.4 有機氯污染物的森林過濾效應 108
4.5 有機氯污染物季節情況 109
4.6 長島-天津有機氯污染物相對化學組成的比較 114
4.6.1 長島地區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組成特征 114
4.6.2 長島-天津有機氯污染物相對化學組成相關性分析 115
4.6.3 長島-天津有機氯污染物相對化學組成聚類分析 118
本章小結 122
參考文獻 123
第5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大氣傳輸:成都平原-川西山區 127
本章導讀 127
5.1 大氣被動采樣器采樣速率的確定 128
5.1.1 研究區域與大氣被動采樣 128
5.1.2 樣品處理與色譜分析 130
5.1.3 質量控制 130
5.1.4 空域的計算 130
5.1.5 計算目標化合物的大氣體積濃度 130
5.1.6 大氣被動采樣器采樣速率推算方法的比較 137
5.2 臥龍山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大氣濃度水平 138
5.3 持久性有機氯污染物的大氣濃度沿海拔梯度分布與當地排放源 142
5.4 川西山區大氣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與季節變化 144
5.4.1 大氣濃度的季節變化與年際差異 144
5.4.2 臥龍山區和成都的比較 145
5.5 運用持久性有機氯污染物組成探針技術研究區域性大氣傳輸 146
5.5.1 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組成特征 146
5.5.2 區域大氣中有機氯污染物的相對組成的聚類分析 147
5.5.3 關于持久性有機氯污染物組成探針的討論 148
本章小結 150
參考文獻 150
第6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山區冷捕集效應:川西山區案例 154
本章導讀 154
6.1 實驗部分 155
6.1.1 研究區概況 155
6.1.2 土壤樣品的采集 156
6.1.3 提取、凈化和分析 159
6.2 巴郎山區土壤中有機氯農藥的區域分布 161
6.2.1 有機氯農藥的濃度水平 161
6.2.2 有機氯農藥的季節變化 162
6.2.3 山區冷捕集效應 166
6.2.4 有機氯農藥污染的來源識別 166
6.3 巴郎山區土壤中有機氯污染物的冷捕集效應 168
6.3.1 有機氯污染物的土壤濃度 168
6.3.2 有機氯農藥的土壤濃度沿海拔的分布 170
6.3.3 Mountain-POP模型預測 174
6.3.4 現場觀測與模型預測的比較 175
6.3.5 其他的影響因素 176
6.3.6 與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區研究的比較 177
6.4 巴郎山區土壤中PCBs、PBDEs的冷捕集效應 178
6.4.1 PCBs和PBDEs濃度水平 178
6.4.2 土壤總有機碳的作用 180
6.4.3 PCBs和PBDEs濃度沿海拔的分布 181
6.4.4 PCBs和PBDEs同類物組成沿海拔的分布 188
6.5 巴郎山區POPs土壤-大氣交換 189
6.5.1 逸度與逸度分數的計算 189
6.5.2 臥龍山區POPs的氣-土交換 190
本章小結 191
參考文獻 192
第7章 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應用實例 199
本章導讀 199
7.1 應用實例:博茨瓦納(南部非洲) 199
7.1.1 博茨瓦納全國區域研究背景介紹 199
7.1.2 結果與討論 200
7.1.3 小結:區分兩類采樣點位 202
7.2 應用實例:加拿大西部山區(北美洲) 202
7.2.1 加拿大西部山區研究背景介紹 202
7.2.2 結果與討論 202
7.2.3 小結:識別兩種大氣傳輸過程 204
7.3 應用實例:智利(南美洲) 204
7.3.1 智利南、中、北部三個海拔梯度研究背景介紹 204
7.3.2 結果與討論 205
7.3.3 小結:研究POPs的來源與大氣傳輸現象 207
7.4 應用實例:北美洲 207
7.4.1 北美洲大區域研究背景介紹 207
7.4.2 結果與討論 207
7.4.3 小結:梳理大范圍被動采樣網絡的數據 209
7.5 應用實例:全球大氣被動采樣網絡 209
7.5.1 全球大氣被動采樣網絡研究背景介紹 209
7.5.2 結果與討論 211
7.5.3 小結:在全球尺度上觀測區域差異 213
7.6 關于POPs相對組成探針技術方法的幾點討論 213
7.6.1 組成數據和濃度數據的比較 213
7.6.2 平行樣的作用 215
7.6.3 關于高權重化合物的討論 216
7.6.4 如何比較不同的區域性研究的結果 217
本章小結 219
參考文獻 220
第8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動采樣與大氣傳輸:前景展望 222
本章導讀 222
8.1 大氣被動采樣的原理、技術開發與完善 222
8.1.1 被動采樣原理的研究 222
8.1.2 被動采樣器設計的改進 223
8.1.3 被動采樣技術與綠色化學的理念 223
8.1.4 被動采樣技術與先進分析技術的組合 223
8.2 應用研究的探索與創新 224
8.2.1 新的POPs化合物的觀測與研究 224
8.2.2 來源研究的新思路:綜合研究POPs和大氣顆粒物(PM)的技術途徑 225
8.2.3 有機氯污染物相對組成探針的應用 225
8.2.4 區分當地點源排放和區域性長距離傳輸的貢獻 226
8.3 關于技術途徑和研究思路的展望 227
8.3.1 同位素指紋技術應用的可能性 227
8.3.2 多介質協同的綜合性研究 228
8.3.3 現場觀測、模型計算與實驗室模擬研究的緊密結合 228
8.3.4 從“時空分布”到“環境過程”研究 228
8.3.5 POPs時空分布基礎數據的積累與分析、使用:對履約工作的技術支持 229
8.3.6 加強國內協作和國際合作的機制 229
本章小結 229
參考文獻 229
第9章 近年有關研究進展實例 232
本章導讀 232
9.1 以XAD樹脂為吸附劑的被動采樣器(XAD-PAS)的設計改進 232
9.1.1 大氣被動采樣的風速效應 233
9.1.2 大氣被動采樣器的改進方案 234
9.1.3 改進型大氣被動采樣器使用情況 236
9.2 POPs被動采樣網絡的新應用 237
9.2.1 青藏高原POPs大氣被動采樣與監測 237
9.2.2 現場監測和分析測試方法 239
9.2.3 青藏高原大氣中POPs濃度水平 241
9.2.4 POPs分布的空間差異:來源和傳輸 242
9.3 POPs大氣監測的新數據和長期趨勢判斷 245
9.3.1 青藏高原POPs濃度變化趨勢 245
9.3.2 山東長島有機氯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 245
9.4 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POPs大氣傳輸 246
9.4.1 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大氣POPs觀測斷面 246
9.4.2 POPs濃度分布與相對組成的演變 247
9.4.3 POPs在主要環境介質中的分配 248
9.4.4 翻越喜馬拉雅山脈的大氣POPs傳輸通道與傳輸通量 249
9.5 六氯苯氯同位素豐度比的測定 250
9.5.1 氯同位素豐度比測定的探索 250
9.5.2 氯同位素豐度比測定的實驗部分 251
9.5.3 氯同位素豐度比測定的結果與討論 253
9.5.4 氯同位素豐度比測定的初步結論 257
本章小結 257
參考文獻 258
第10章 POPs研究所體現的先進研究理念 263
本章導讀 263
10.1 國際合作和全球視野 263
10.2 在國際公約大背景下展開研究 266
10.3 開拓與創新是永恒的主題:以全球分餾假設為例 273
本章小結 280
參考文獻 280
附錄 縮略語(英漢對照) 284
索引 286
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