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設計感悟:設計藝術文集》是2010—2019年我在報紙、雜志、專業書籍上發表的有關“設計學”“美術學”的研究成果。2010年8月,我曾出版過一部1995—2009年的文集《感悟設計:設計藝術文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為了強調本文集與它在時間上的延續和在內容上的關聯,因此取名為《設計感悟:設計藝術文集》。文集分“設計歷史與理論”“熱點話題與案例”“設計師與藝術家”三編,選擇了學術論文、藝術評論、案例研究、采訪訪談等共39篇文章。
第一編“設計歷史與理論”選擇的文章以設計歷史、設計理論為主要內容,包括《北京清代王府花園及其布局》《采暖與消暑:北京清代王府室內物理環境設計》《“規制、奢華與人文”:恭王府府邸建筑和花園的特征》《“多級共存”:恭王府建筑上的彩畫遺跡》《北京清代王府室內空間建構設計—以恭王府為例》《澳門牌樓設計的民族情結》《澳門現代建筑設計的國際視野》《“共存·融會”:澳門平面設計的文化格局》《工業設計面臨的技術矛盾》《設計分層與當代中國社會地位結構》《設計價值與當代中國社會生存活動結構》《當代中國社會空間分布結構下的城鄉設計》《當代中國社會基礎結構下的設計價值觀研究》《新媒體藝術的文化傳播方式》《傳承、發展與傳播:民間傳統工藝美術未來之路徑》共15篇文章。此編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北京清代王府設計、澳門設計,以及設計與人類學、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這些文章大多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狀況下的設計藝術發展研究”、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研究課題獎勵項目“澳門設計藝術”、中國藝術研究院招標課題項目“北京王府設計文化研究”和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當代中國設計的‘民生’問題研究”等的階段性成果、后續研究成果,并以設計歷史、以史為線設計史論結合、設計理論為順序排列,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以清史為線索的北京王府設計文化的研究。既有追溯王府府邸與花園的布局、規制與園林景觀特征的整體性研究,也有王府室內采暖與消暑物理環境設計、恭王府建筑上多級共存的彩畫設計、恭王府室內空間建構設計的具體問題研究等,從而顯現中華傳統設計精華、經典的魅力。2. 澳門設計藝術研究。以澳門近現代史為線索,以澳門中西方文化融合為研究背景,以史論結合方式論述澳門設計多元文化特征的研究,論述澳門平面設計的“共存·融會”文化格局、建筑設計的國際視野和牌樓設計的民族情懷及其成因。3. 當代中國設計與當代社會關系的理論問題研究,并以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理論為支撐和當代中國設計實踐為現狀,探尋通過設計保障、解決“民生”的問題。4. 技術與設計藝術關系的研究。包括工業設計面臨的技術矛盾和數字媒體藝術與設計問題的探討。從科技創新與文化調控、社會效益關系的角度,且以倫理學為理論支撐,論述科技與藝術、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設計本質特征。5. 結合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且以此為導向撰寫的論文。即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理論指導,探尋傳統工藝美術未來發展路徑的可能性;以鄉土設計為切入點,探討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探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設計之路。
本編選擇的文章理論性較強,是設計學與人類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其目的是拓展設計學研究視野,在跨學科理論探究的基礎上,探求新認識、新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第二編“熱點話題與案例”選擇的文章包括熱點話題和設計案例兩部分,共11篇。關于設計熱點話題的文章,包括《“設計安全”:宜家產品召回事件的警示》《“非遺”本就具有“活態性”,不一定要與現代設計結合》《最美的書:把形式和功能結合得恰到好處的書籍》《科技是“非遺”傳播的重要手段,卻不可喧賓奪主》。以實地調研為基礎的設計案例研究的文章,包括《當代中國社會地位結構狀況下的設計分層》《養老設施設計與特殊設計藝術教育》《下元一村—新農村規劃設計》《山東萊州民藝的現狀與對策》《紫辰院:北京清代府邸設計文化的新詮釋》《保障房與包裝設計的適度性》《曲美家具的“生態”品級》。所選文章有以下內容和特點:1. 就社會盛行的“熱點話題”,從設計學角度思考、分析,且給予判斷和對策。2016年6月,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宜家產品發生了致傷致死安全隱患的事件,并成為社會的熱議話題。為此,應《中國美術報》的邀請,撰寫了以“設計安全”為警示的文章,強調設計安全原則在設計中的重要性。“非遺”是最近幾年的熱點話題,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人培訓和非遺與當代設計的關系成為設計界爭論的問題焦點,為此,通過《文化月刊》記者訪談等形式,闡述了非遺與當代設計關系、非遺與科技關系的個人觀點,并給予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設計中巧妙運用的建議。在一些消費者疑慮書籍設計、紙質書未來的現實情況下,又借《園冶注釋》《茶典》在“2018年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活動中獲獎和世界讀書日之際,撰寫了以“最美的書就是把形式和功能結合得恰到好處”為觀點的文章,同時也闡釋了紙質書不會被電子書替代的觀點。2. 以當代中國社會“基礎”與“空間”結構為依據,從“養老”“特殊教育”“保障房”等民生問題入手,有針對性地選擇了某些地區就某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而形成的認識。比如:關于鄉村設計問題的調研,是以黨和政府的新農村規劃、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針對山東日照的下元一村、萊州鄉村經濟的具體問題,因地制宜,從當地文化、設計藝術和經濟發展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提高鄉村生活水平、提升村民生產能力、發展鄉村經濟、建立鄉村品牌戰略等建設性建議,從而實現通過設計縮小城鄉差別的目的。還有以當代中國社會“地位”結構為依據的設計分層研究案例。就此研究,從社會保障入手,并以“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為設計分層戰略,考察了各消費者層級的銷售市場狀況,尤其對住房設計和奢侈品消費市場進行了重點考察,且表明了我個人的設計觀點。這些設計案例是設計理論研究的基礎,為相關設計理論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設計實踐與實證等層面的資料。
本編選擇的文章現實性較強,是以相應的設計理論闡釋某些設計現象,以觀察、分析某些設計現象而形成相應的設計理論,將設計與技術、經濟、文化、生態等層面進行綜合思考,且以設計的社會效益、生態文明為目標,達到通過設計解決一些社會問題與矛盾的愿望。
第三編“設計師與藝術家”選擇的是為設計師、設計理論家、畫家撰寫的研究性的藝術評論文章,包括《香奈兒與俄羅斯芭蕾舞團》《朱銘,中國設計學研究的拓荒者》《尚剛與中國工藝美術史研究》《泥土的“流變”—魏嘉陶藝、紫砂作品賞析》《劉木森與山東石窟造像藝術研究》《宮浩欽,航空航天精神的描繪者》《黃賓虹的山水畫藝術》《林風眠,新風格中國畫的踐行者》《凡·高,表現生命力的人》《德·庫寧,描繪“矛盾與動感”的人》《張宏賓的潑彩畫藝術》《民族·意象—李宏偉的油畫藝術》《李宏偉與“恭王府油畫史詩”》共13篇文章。從設計學與美術學的角度分為設計師和藝術家兩部分,具體如下:
前6篇寫的是設計師、設計理論家有關設計實踐、設計觀念等設計學研究范疇的評論文章,后7篇則是關于畫家藝術創作、藝術觀念等美術學研究范疇的評論文章。文章基本上是應約而作,設計師、設計理論家和畫家都是我非常熟悉且敬仰的藝術家。在這些設計師與藝術家中,既有已故的中外著名的老設計師與藝術家,也有仍然堅守著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的設計師與藝術家。其中,應《山東畫報》雜志社的邀請,主持了“畫中話·名家名作賞析”欄目,從美術學研究的角度,撰寫了幾篇關于黃賓虹、林風眠和凡·高、德·庫寧等中外藝術家及其作品分析的研究性文章;應《愛尚生活》雜志社的邀請,為魏嘉、李宏偉等幾位設計師與藝術家的研究成果、創作歷程撰寫了研究性的評論文章;應《舞蹈》雜志社的邀請,針對國際知名品牌香奈兒的創始人、設計師嘉柏麗爾·香奈兒撰寫了論文,探究嘉柏麗爾·香奈兒與俄羅斯芭蕾舞團密切的關系而形成“香奈兒”產品品牌特有的品位、品質和品格的成因。
本編選擇的文章是人物篇,針對性較強,不僅彰顯了設計師與藝術家作品的藝術風格,還通過對他們的研究詮釋了設計與藝術的時代精神,設計師與藝術家通過他們的作品表達個人情感、體現社會責任和詮釋時代變遷。
載入文集的文章,其字數從兩千字到兩萬字,長短不一,但都是用心完成、有感而發的,并且依然秉承2010年出版《感悟設計:設計藝術文集》時所提到的:“從小設計到大設計的設計感悟,一粒電池、一本書籍、一套服飾、一條街道、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細心品味,認真感悟。感悟中有贊美,感悟中有疑惑,感悟中也有批評,不管怎樣的感悟,都是以真誠的態度對待設計現象與問題的感悟。雖然文章中的感悟還達不到徹底領悟的‘悟徹’地步,也沒有達到對一些設計問題領會其深層哲理的‘悟道’狀態,但通過對設計的不斷感悟,提高了自己對設計的‘悟性’,以及對設計的分析、理解和判斷能力。”文集共39篇文章,其內容基本上展現了我近十年關注的設計問題和取得的研究成果,許多是結合科研任務完成的研究項目。既然是研究性文章,不免存在錯誤和不妥的地方,敬請師友批評指正。在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我仍然會以此為基礎,繼續拓展研究內容與領域,更加關注設計的社會“民生”問題,為中國設計學研究貢獻綿薄之力。
劉佳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