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之后》是一部精彩的回憶錄和犯罪紀實非虛構作品,同時又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和溫暖。
書中所述案件,案發時曾經不為人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案件的重重疑點被發現,媒體大量的報道使得案件成為美國大眾輿論的焦點,并被收錄于權威紀實刑偵紀錄片《美國法醫檔案》。
30歲的單身母親克麗絲特爾,帶著12歲的女兒在小鎮上相依為命。她們的生活平靜卻也溫馨。1994年5月11日深夜,克麗絲特爾被人暴力侵害致死,兇手逃脫,熟睡中的女兒薩拉幸免于難。薩拉失去了母親,被各種親戚輪番收養,又一一拋棄。十幾年里,她努力讀書,找到工作,獨立生活。2006年,在一次DNA檢測中,兇手意外出現,經過一年的庭審,其被判處終身監禁。薩拉前半生的噩夢終于告一段落。
案發前的薩拉和母親
30歲那年,薩拉意識到那是當時母親被害時的年紀,她寫下這本書,作為獻給去世母親的禮物。
1、 一場引發美國全民討論的公共案件:遲到12年的正義還稱得上公平嗎?
2、 1994年一場毫不起眼的暴力性侵謀殺案件,被權威紀實刑偵紀錄片《美國法醫檔案》收錄播出后,引發輿論“大地震”,2006年,兇手終于落網。2007年,兇手被判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3、 30歲的單身母親克麗絲特爾,帶著12歲的女兒相依為命。1994年5月11日深夜,克麗絲特爾被人暴力侵害致死,兇手逃脫,熟睡中的女兒薩拉幸免于難。薩拉失去了母親,被各種親戚輪番收養,又一一拋棄。十幾年里,她努力讀書,找到工作,獨立生活。2006年,在一次DNA檢測中,兇手意外落網,經過長達一年的公訴庭審,被判處終身監禁。薩拉前半生的噩夢終于告一段落。
4、 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女主角般,偏遠小鎮上的美麗單身女人,被男人們垂涎,被女人們仇視。交往過多個男友的她,被認識是“不完美”的被害人,亦是厭女癥的受害者。女性對自身群體的仇視,遠甚于男性帶來的傷害。
5、 近年來*震撼人心的非虛構作品:斬獲當年非虛構文學眾多年度榜單!《紐約時報》暢銷榜并進行專題報道、《書單》雜志年度*佳書籍、《娛樂周刊》《尼龍雜志》年度必讀書、《出版人周刊》年度選書……
6、 這是一部多角度的非虛構佳作:
它是一本回憶錄,承載了自12歲就失去母親的作者極為私人的情感重托;
它是一本犯罪紀實,案發當年因鑒定學不發達,有充足證據卻無法找到兇手,隨著DNA檢測和法醫學的發展,兇手逐漸露出水面;
它是一本講述人性的故事,獨自生活的單身母親要面對周圍多大的壓力和目光,才能帶著孩子過上正常的生活?厭女癥不光在美國從未消失,在當今中國甚至愈演愈烈。
這更是一本救贖之書,作者的前半生都因為這起兇案被完全改變,30歲那年,她用這本書,完成了對自己人生的救贖和原諒。
就在幾年前,一個冰冷的三月,我租了一輛纖塵不染的銀色轎車,從布魯克林的家駛向緬因州。剛抵達波士頓北部,周圍的樹木便開始逼近、靠攏。隨著縱橫交錯的路面匯聚于I-95號大道,我開始了黑夜里數小時的漫長駕駛,沿著這條路伸向無盡的北方。我的左手平穩地握在方向盤六點鐘的位置,右手撥弄著電臺,轉換于流 行歌曲和廣告之間。我想念二十歲出頭的日子,那時我仍然擁有自己的車,嘴里還抽著煙,在每半年一次往返于東海岸的旅途中,滿懷惆悵地將煙霧吐向黑夜,從學校開往家里,然后再回來。一進入緬因州,我便調到WBLM的經典搖滾電臺,穿行于此起彼伏的山間,這是為數不多能一直清晰接收的電臺信號。WBLM曾是我們的電臺,我和媽媽的電臺,在過去無數個周日,陽光照耀著路旁的樹木,我們在這個電臺的陪伴下行駛于樹木攏成的隧道中。我聽了大衛·鮑伊、空中鐵匠樂隊、佛利伍麥克樂隊和紅心樂團的歌,媽媽因而再次變得鮮活,隨后再次歸于死亡,接著一去不返,漸行漸遠。那些歌詞,我仍未忘失一句。進入緬因州大約一小時,我終于下了高速,繼續蜿蜒著向北行駛,直到抵達我的姨媽卡蘿爾家。當時已是午夜,下車的時候我打了個寒戰,對久候的徹骨冰冷毫無防備。卡蘿爾和丈夫早已入睡多時,但透過屋前的一扇窗戶,我能看到通向我舊時房間的那段樓梯上方,他們為我亮著黃色的燈盞。車門在我關上的時候發出了尖銳的聲響,周圍的樹木報以柔和的回音。我在屋外駐足了片刻,抬頭望向擁擠的繁星,直到路邊的水溝里傳來一陣沙沙聲,讓我想起了自己身處何處。恐懼又一次趁虛而入,在我的血脈中奔流,在我的四肢里躥跳,讓我變得興奮,彌漫我的全身。那種恐懼依舊等待著我,天黑或寒冷的時候情況總會更糟。但*艱難的時刻,是白天轉入黑夜的那半個小時,白晝的余光攜著令人感到安全的錯覺滲透在眼前的景致中。冬天,我在這里的時日寥寥無幾,那些屈指可數的日子里,每當暮色在午后四點甚至更早開始籠罩這片山谷時,我不得不與內心的恐慌作斗爭。我會遠離窗戶,幫姨媽攪拌湯羹,和一言不發的叔叔坐在一起,觀看賽車在橢圓賽道上如同中了魔咒般沒完沒了地繞圈。一旦屋外徹底被黑夜浸透,我會感覺好一些:也許眼前有數小時的緊張不安要去煎熬,但我現在已經身處其中。這并非是我第一次置身此境,而且無論情況變得多么糟糕,總有部分意識讓我記得,會有云開日出的時候。所以,伴著黑暗的降臨,聽著舊時的唱片行駛在路上,誰說不是好事呢?這一切自有其意義。與其期望這趟旅程輕松舒適,不如就讓它真實。
薩拉·佩里,Sarah Perry
薩拉·佩里在12歲之前,一直與美麗樂觀的單身媽媽共同生活。
她12歲那年,在深夜半夢半醒間,目睹母親被人殘忍奸殺。
案發后的十多年中,薩拉孤身一人,輾轉被多名親戚撫養,也一次次被拋棄。那段時間,她迷失過,抑郁過,不過*終還是通過讀書與工作勇敢地走出了困境。
薩拉24歲那年,兇手在另一場謀殺案中意外落網,交代了曾殺害薩拉母親的犯罪事實。
在親眼見證兇手在法庭接受制裁后,薩拉終于能和以往發生的一切和解,并在30歲那年完成《日食之后》的寫作。
薩拉·佩里目前在戴維森學院擔任創意寫作教授。
第一卷:分裂
第二卷:向前,向前
終章
作者后記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