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從菲利普·鮑爾的肩上取下一小塊組織,用這些組織的細胞開展了一項特殊的實驗。8個月后,這些細胞發育組裝成了一個迷你大腦:細胞的種類不僅從皮膚細胞轉變成了神經元,而且細胞之間還形成了大腦中那樣的神經連接,能夠傳遞神經信號。
隨著干細胞、基因編輯、體細胞克隆、組織工程等技術的發展,這類看似只可能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情節正在或即將成為現實。在《如何制造一個人》中,菲利普·鮑爾回顧了人類認識和改造生命的歷史,并引領讀者去領略這一領域當今最前沿的進展:創造各式各樣的迷你器官并把它們組裝起來;用豬作為器官工廠,生產可供移植的人體器官;通過3D打印的方法打印組織甚至器官;見證中國科學家創造出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
在增進人類對生命的理解的同時,這些領域的科學進步也在塑造著文化和社會。從小說《弗蘭肯斯坦》到《美麗新世界》,從電影《黑客帝國》到藝術作品“豬的翅膀”,作者引用文學、藝術、電影等諸多領域的例子,展示了科學是如何影響文化和社會風潮的。
科技的進步不僅會惠及人類的健康,同時也可能帶來前所未見的社會、倫理和哲學問題:是否應該允許創造人和動物的嵌合體生物?胚胎發育到什么階段時就應該被視作一個人?對于培育出的有感知能力的迷你大腦,我們應該承擔道德責任嗎?當人腦可以被計算機充分模擬時,人與非人的邊界在哪里?對于這些問題,作者都以優雅的筆觸逐一進行了探討。讀完這本書后,你對人體、人性以及生命科學的理解將會與此前截然不同。
1. 零滯后,最前沿:本書英文版出版于2019年,涵蓋了生命科學領域截至2019年的科學研究,以科普圖書中罕見的速度零滯后介紹相關領域正在發生的前沿進展。
2. 回顧人類自發現細胞以來對細胞、發育和生命認識的演變歷程,展現當下改造甚至創造生命的“黑科技”,探討隨之而來的社會倫理問題,思考人體和人性的哲學。
3. 本書中的大量內容此前從未有大眾科普圖書(無論中文還是英文)涉及:用你的皮膚培育一個迷你大腦;用豬制造可移植的器官;創造人-豬嵌合體胚胎;用重編程的方法改變細胞的命運……
4. 一幅科學研究者的群像,有人推動科學進步,造福全人類,有人留下抹不掉的學術甚至人性污點:漢斯·斯佩曼(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愛德華茲(諾貝爾獎獲得者)、山中伸彌(諾貝爾獎獲得者)、黃禹錫、小保方晴子、賀建奎……
5. 《科學》《自然》《柳葉刀》三大著名科學期刊給予本書高度評價,“讀完這本書之后,你對生命科學的認識將會與此前截然不同”(《自然》雜志)。
6.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仇子龍作序,中國科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干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偉傾力推薦。
菲利普·鮑爾,科學作家、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歐盟委員會合成生物學專家團成員。鮑爾曾在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志擔任編輯超過20年,目前仍是《自然》的顧問編輯。他還是《自然 材料科學》《化學世界》等科學期刊的專欄作家。他撰寫的文章見于《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新科學家》等世界著名媒體。
鮑爾已出版著述超過20部,這些作品都以科學為主線,涵蓋科學、歷史、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話題。其中《鮮艷的泥土:顏料發明史》獲英國技術史學會2003年度圖書獎,《預知社會:群體行為的內在法則》獲英國皇家學會2005年度科普圖書獎,《優雅的方法:10個優美的化學實驗》獲英國科學史學會2007年度科普圖書獎,介紹量子物理學的科普圖書《毫不奇怪》被《物理世界》雜志選為2018年度圖書。
由于在科學傳播領域的杰出貢獻,鮑爾獲得了很多榮譽和認可,包括但不限于英國物理學會開爾文勛爵獎章、意大利科學交流基金會拉格朗日獎、美國化學會詹姆斯·格雷迪–詹姆斯·斯塔克獎。
推薦序
作者序
引言:培養皿中的大腦
第1章 生命的碎片:細胞的過去與現在
第2章 軀體的構建:傳統的造人方式
插曲I 人是一個超有機體:從細胞到群體
第3章 永生的肉體:如何在體外培養組織
插曲II 英雄與惡棍:癌癥、免疫和我們的細胞生態系統
第4章 命運的轉折:如何重編程一個細胞?
第5章 零件工廠:用重編程細胞制造組織和器官
第6章 我血肉的血肉:關于未來之性和生殖的困惑
第7章 造人技術的未來:可怕的后代?
插曲III 孤獨心靈的哲學:大腦能在培養皿中存活嗎?
第8章 血肉的回歸:接受肉體的自我
致謝
引文注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