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前言
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過去幾十年,我國制造業的高速發展主要是以資源、環境、低人力成本等要素投入為代價,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也造成能源浪費、資源大量消耗、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后果,如霧霾、黑臭水體、氣候異常等,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持續提升。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法規政策的陸續出臺以及人們綠色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新發展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制造業的綠色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這不僅僅要求充分展開環境污染的末端治理,通過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大氣治理技術、再資源化技術減少廢水、廢氣、固廢的直接排放,更重要的是通過應用綠色制造技術,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及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
綠色制造也稱為環境意識制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面向環境的制造(manufacturing for environment)等,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標是通過綠色制造的理論、方法及技術,使產品在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廢棄處理的全生命周期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負荷,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優化,促進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綠色制造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重要戰略目標的關鍵支撐技術。
本書在總結作者團隊20多年從事綠色制造領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同行的研究積累撰寫而成。全書分為7章,第1章分析綠色制造產生的背景、綠色制造的概念及國內外研究動態; 第2章介紹工業生態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循環經濟理論、清潔生產理論及綠色制造體系; 第3章探討綠色設計的概念及理論方法,并對其關鍵技術進行了分析; 第4章介紹產品生命周期評價與評估方法,并列舉了一些應用案例; 第5章介紹干切削、增材制造等綠色制造工藝,并給出相關案例; 第6章介紹產品的綠色包裝與運輸; 第7章介紹綠色工廠的概念及實踐。
本書由劉志峰教授編寫大綱、撰寫初稿并完成了第1章的修改,黃海鴻教授完成第2章的撰寫,李新宇副教授參與第3~7章的撰寫并完成統稿工作; 宋守許教授、張雷教授、柯慶鏑副教授分別參與了第1章、第3章、第5章的撰寫工作; 南京工程學院的成煥波博士也參與了部分章節的修改完善工作。李磊博士、朱立斌博士、張城博士在前期文獻資料的準備中做了大量工作。
本書既包含對綠色制造理論、方法與技術的探討,也在相關章節給出部分應用案例,力求做到有一定的專業深度,同時兼顧相關人員的閱讀參考。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課外讀物,也可作為制造企業的管理人員或工程技術人員了解和學習綠色制造的參考資料。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由于精力所限,不能保證這些參考文獻都是所引內容的原始出處,若有不妥之處,敬請原作者及讀者諒解。
本書的完成得益于國家出版基金資助,以及團隊多年來承擔或參與的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863”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資助,特此表示感謝!
雖然綠色制造的概念從提出至今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然處在不斷發展之中,其內涵也遠不止書中所述。本書以團隊前期研究及所涉及研究領域為基礎,難免存在對綠色制造的領域覆蓋不全,甚至存在一些錯誤或爭議之處,懇請各位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作者
2020年3月
合肥工業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工學博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機械設計分會理事,再制造委員會委員,安徽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安徽省中青年教師骨干。1990年畢業于山東工業大學機械系,獲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2000年應邀在香港城市大學進行合作研究。主要從事機電產品綠色設計理論與方法、綠色制造工藝技術、廢舊產品再制造與回收工藝及裝備等研究,先后主持或了參加國家\"十?五\"攻關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及企業合作等多個項目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期刊及各種學術會議上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出版《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干切削加工技術及應用》等8部學術專著,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