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嘩與騷動》的作者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威廉·福克納,他的作品不光是對人性與心理的深刻剖析,對美國近代社會生活的細致描繪,還運用了各種現代主義文學創作手法。讓作品獨具一格,引人深思。此版本采用了較為通俗易懂的歸化翻譯法,更好地為不太了解美國近代文化、意識流手法以及古典神話等內容的讀者提供輔助與引導,讓讀者朋友們可以更好地領略這一偉大作品。
《喧嘩與騷動》是福克納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小說作品,以“家族的沒落”為主題展開宏大的敘事,福克納自稱寫的是一個“失落的天真”的故事。康普森家族曾經顯赫一時,但沒落后家族里的人急于表達自己的情緒的故事。
《喧嘩與騷動》是美
國聞名遐邇的作家威廉·
福克納的代表作。威廉·
福克納出生于1897年,
卒于1962年,一生著作
頗豐,共有幾十部長篇和
短篇小說問世,其中大部
分劇情都設定在一個假想
的約克那帕塔縣里,主要
涵蓋了該縣以及杰弗遜鎮
各個世代的不同階層中的
幾個家族的發展與興衰,
這些故事大致發生的時間
是從美國革命戰爭之前到
“二戰”結束之后,所有作
品總共登場的人物達六百
人之多。這些形形色色的
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里穿
插出現,繪制成一套展現
美國社會變革時代的歷史
畫卷。最為著名的作品除
了本書以外,還有《我彌
留之際》《押沙龍,押沙
龍!》等。他于1949年
榮獲文學的至高獎項——
諾貝爾文學獎。
《喧嘩與騷動》這部
作品主要描寫了杰弗遜鎮
上的名門家族康普森家的
衰落過程,表現了各個家
庭成員的心理動態及生活
際遇:
康普森先生嗜酒如命
,認為世界是虛無的,生
命是不可控的,否定了現
實生活的積極意義,給子
女樹立了較為消極的榜樣
;康普森太太自私虛榮,
一直以名門后裔自居,喜
歡無病呻吟,家庭成員很
難從她那里得到真正的關
懷與愛;他們的長子昆廷
是舊傳統的堅定維護者,
努力捍衛著家族榮譽,對
風流成性的妹妹愛恨交加
卻又無能為力,最后跳河
自殺;次子杰森是一個自
私冷酷的實利主義者,他
扭曲的人性與小說名字暗
合,充滿了喧嘩與騷動,
最終失去了一切;三子班
吉是一個白癡,只會用哼
唧和哭泣來表達自己,這
種天性恰恰讓他擺脫了世
俗的影響,家族衰落后,
只有他還能享受到最本真
的快樂;女兒凱蒂是承接
全書情節發展的中心人物
,所有人的所思所想、所
作所為都與她有關,她在
傳統觀念的壓制和逆反心
理的作祟下走向了道德的
反面,放蕩成性,是那個
年代美國南方社會的混亂
與墮落的體現。
本書的主題是圍繞著
康普森家族的衰落展開的
,表現了在不可逆的社會
變革與發展這一大背景下
,因循守舊帶來的不利影
響,這也是人類社會從傳
統模式向現代化轉型時必
然產生的沖突和陣痛。而
作品的內在主題,事實上
就是現代社會背景下,希
望與迷茫、享樂與恐懼等
矛盾在人們心中交織,從
而產生的復雜的心理狀態
。作者之所以能夠將這種
心理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
,與他的真實經歷是密不
可分的。
作者福克納生活的年
代,美國南方在南北戰爭
中落敗,南方的傳統價值
觀受到猛烈沖擊,雖然還
影響著南方社會,卻無法
阻止北方工業文明的“入
侵”,無法阻止南方社會
進入充斥著矛盾、撕裂、
混亂和變革的歷史階段。
福克納從小就對傳說中祖
先的勇敢、榮譽、正義、
自由、驕傲、憐憫充滿向
往,他熱愛自己的故鄉,
并以自己的家族為榮。但
是,歷史的車輪裹挾著第
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美國
社會的“迷惘’’思潮闖進了
這片土地,也闖進了褐克
納的心中。面對傳統和現
實的沖突,福克納開始思
考,他第一次看到了南方
奴隸制的罪惡、腐敗和缺
乏人性,卻也無法在北方
的工業文明中找到自己的
精神家園,在這種巨大的
精神痛苦中,他開始構架
自己的文學藝術殿堂,《
喧嘩與騷動》就是在這樣
的背景下誕生的。
除了主題,獨特的寫
作手法也是本書的一大閃
光點。本書的寫作手法共
包含三個范疇:
一是運用多視角敘述
的方法。文學作品總會選
用某個視角來進行敘述,
而福克納極具創新性地采
用了多個視角、多重敘述
的方式,在前三章中,他
分別以康普森家三兄弟的
視角進行講述,最后一章
用全知視角進行補充敘述
,雖然部分事件是重疊的
,但因為視角不同,所以
不但毫無重復拖沓之感,
而且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
立體、飽滿。該書出版15
年后,福克納又為其增加
了附錄,對一些事情做了
補充,起到總結的作用。
二是采用意識流的寫
作手法。這是一種不同于
多數現代小說流派的寫作
手法,人物的心理活動往
往是從腦子里直接涌現出
來,然后白描式地被記錄
在紙上的,而且跳躍幅度
較大、頻率較高,包含了
很多正常思維活動以外的
潛意識與下意識等因素,
有的地方不加標點,具有
動態、非理性、無邏輯等
特點,這種寫作手法雖然
會增加小說的閱讀難度,
但可以深度挖掘人物隱蔽
的內心世界,譜寫出一首
首宏大壯闊的心靈史詩。
三是運用神話模式,
即在架構整個人物與情節
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其
中的某些因素和古代神話
傳說相對應,產生更能啟
迪人心的獨特效果,這就
需要讀者也具備相應的文
化知識作為閱讀基礎。
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以小兒子班吉
的視角進行敘述,這一天
是他33歲的生日,但他的
智力依然只有3歲孩子的
水平。因為大家都認為他
不諳世事,所以常常會在
他的面前展現出真實的一
面,使他扮演著“道德的
鏡子”的角色;第二部分
以長子昆廷的視角進行敘
述,他從小深受父親虛無
主義思想的影響,對現實
生活缺乏熱情,甚至迷戀
死亡,這一部分描寫的是
他自殺前夕的經歷和心理
變化過程。因為自殺前的
混亂意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奧爾巴尼一個沒落的莊園主家庭,5歲時隨家人遷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在這個小鎮度過。他從小愛好閱讀,但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學待了一年多。青年時參加過皇家空軍,但未正式參戰,之后短暫游歷過歐洲。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以寫作為業,30年代曾為好萊塢寫電影劇本解決經濟問題。
他一生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5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嘩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押沙龍,押沙龍!》(1936)、《八月之光》(1932)等。這些小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福克納成為歐洲現代主義小說創新潮流轉移到了美洲大陸的象征。1949年,威廉·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喧嘩與騷動解讀
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
一九一〇年六月二日
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
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