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以詞名世,詞集自1980年代以來已經有過若干注本,前期注本雖有篳路藍縷之功,但較為粗陋,錯訛極多,直至趙秀亭、馮統一兩位先生的《飲水詞箋校》(以下簡稱《箋校》)始成規模。我用這部書已有經年,受益與欽慕之余,也每每發現一些問題,及至積少成多,便不免生出重作箋注的念頭,以期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將納蘭詞的研究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當然,文史一道,所謂完美的注本向來都只存在于人們的理想之中,后人永遠都有不斷完善的余地。本書的箋注,無論是沿襲前人的傳統,還是悉心闡發的一家之言,也同樣開放給后來的學人,以期對納蘭詞的理解始終隨歲月而深化。
最后一點,也是無關學術的一點:為方便普通讀者,本書采用簡體橫排,對注釋中引用的古代文獻除少量極簡明或極必要者之外,一律出以白話釋文,且對生僻字一律以漢語拼音加注。如此雖或有蛇足之譏,但箋注工作本非伊摯言鼎、輪扁語斤,我還是希望這樣的努力能使更多的初學者能夠更加便捷地進入納蘭詞的優美世界。
納蘭詞最全注釋本,重新遇見純凈的容若 全新考訂,白話注釋,簡體橫排。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國維 這許多年來,納蘭詞始終是為我遮風避雨的另一個世界,是我心底最后退守的忠貞信仰,是讓每一個與我相識或不相識的同類們得以遠離現實的精神蝸居。 ——蘇纓
原作:納蘭容若,滿族正黃旗人,生于順治十一年(1655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時年三十一個歲。清初第一詞人。
生于溫柔富貴,卻滿篇哀感頑艷;
身處花柳繁華,心卻游離于喧鬧之外;
真正的八旗子弟,卻喜結交落拓文人;
行走于仕途,一生卻為情所累;
風華正茂之時,卻匆匆離世
……
一位幾乎擁有世間一切的惆悵男子,
一段三百年來傾倒無數后人的傳奇。
原作:納蘭容若,滿族正黃旗人,生于順治十一年(1655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時年三十一個歲。清初第一詞人。
生于溫柔富貴,卻滿篇哀感頑艷;
身處花柳繁華,心卻游離于喧鬧之外;
真正的八旗子弟,卻喜結交落拓文人;
行走于仕途,一生卻為情所累;
風華正茂之時,卻匆匆離世
……
一位幾乎擁有世間一切的惆悵男子,
一段三百年來傾倒無數后人的傳奇。
箋注:蘇纓,自由作家,擅長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文筆溫婉流暢,已出版的《納蘭詞典評》《納蘭典評宋詞英華》《納蘭容若詞傳》《只為途中與你相見》,一經面世就艷驚四座,飽受好評。
卷一
夢江南
江南好,建業舊長安①。紫蓋忽臨雙鹢渡,翠華爭擁六龍看②。雄麗卻高寒③。
【說明】
《夢江南》從這首以下共十首是一組聯章組詩,寫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秋,其時性德以侍衛的身份扈從康熙帝第一次巡幸江南。性德經江寧(南京)時作此詞,同時亦作有《金陵》詩:“勝絕江南望,依然畫圖中。六朝幾興廢,滅沒但歸鴻。王氣倏云盡,霸圖誰復雄。尚疑鐘隱在,回首月明空。”又作《秣陵懷古》詩:“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中原事業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又作《江南雜詩》,其一謂:“紫蓋黃旗異昔年,烏衣朱雀總荒煙。誰憐建業風流地,燕子歸來二月天。”
這一組《夢江南》極盡點染盛世風光,在歷史背景之下別有一番滋味。康熙帝巡幸江南之時,江南一地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似乎已經記憶模糊,想順治初年,江南才女徐燦途經南京、揚州等地,尚能寫出《青玉案?吊古》這樣的佳作:“傷心誤到蕪城路。攜血淚,無揮處。半月模糊霜幾樹。紫簫低遠,翠翹明滅,隱隱羊車度。 鯨波碧浸橫江鎖。故壘蕭蕭蘆笛浦。煙水不知人事錯。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蓮花步。”正是“煙水不知人事錯”,幾十年來物是人非,終于在“紫蓋忽臨雙鹢渡,翠華爭擁六龍看”的喧嘩場面里,鼎革之事不僅發生在政壇,也同樣地發生在詞壇。
【箋注】
①建業舊長安:謂江寧(南京)為六朝故都。語出李白《金陵》三首之三“晉家南渡日,此地舊長安。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建業,今江蘇南京,漢代為秣陵縣,《三國志?吳主傳》載,建安十六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翌年修筑石頭城,改稱秣陵為建業。
建業于歷代屢易其名,以金陵一名最著,至清代為江蘇江寧府。
長安,今陜西西安,為漢唐故都,后代詩人常以長安代指都城。
②“紫蓋”二句:紫蓋,即紫色的傘蓋,帝王儀仗之一種。雙鹢(yì),即鹢首,船的代稱。《淮南子?本經》有“龍舟鹢首,浮吹以娛”,高誘注稱鹢是一種大鳥,將它的形象畫在船頭可以抵御水患。《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西馳宣曲,濯鹢牛首”,顏師古注:“鹢即鹢首之舟也。”據《方言》郭璞注,鹢為鳥名,晉代江東豪貴船頭所畫的青雀圖像即是鹢鳥。明人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二十八載,鹢首,是在船頭畫鹢鳥的樣子以震懾水怪。《飲水詞箋校》注引《韻集》謂:“鹢首,天子舟也。”實則“鹢首”常用來泛指舟船,并不限于天子之舟。陳維崧《望江南》有“紅板閘喧停畫鹢”。
翠華,以翠羽作裝飾的旗幡,和紫蓋一樣都是帝王的儀仗。六龍,按照古代的禮制,天子的車駕用六匹馬,故稱六龍。這兩句是描寫康熙帝巡游江南時的盛況。“翠華爭擁六龍看”,倒裝句,語義當作“爭擁翠華六龍看”。
③雄麗卻高寒:張孝祥《水調歌頭?金山觀月》有“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性德化用了這兩句詞,把意思變化了一下,指帝王儀仗的雄麗消退了江山秋光的高寒。卻,在這里并非表示轉折的連詞,而是退卻、止住的意思。
又
江南好,城闕尚嵯峨①。故物陵前惟石馬②,遺蹤陌上有銅駝③。玉樹夜深歌④。
【箋注】
①嵯峨:高峻。
②故物陵前惟石馬:陵,即南京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原本規模極大,陵丘上曾有梅花鹿群放養,多時達數千頭,每頭鹿的脖頸上都掛有銀牌以示標記,凡捕殺者以死罪論處。至明清易代之際,建筑被損毀殆盡,苑內鹿群亦已無人看管,遭到當地人的隨意捕殺,鹿頸銀牌也失去了原先的權威,紛紛散落在捕殺者的手中。順治十年,詩人吳偉業(梅村)來到南京拜謁兩江總督馬國柱,見到孝陵景象,作詩謂“無端射取原頭鹿,收得長生苑內牌”。到性德來時,已僅存石人石馬。
③遺蹤陌上有銅駝: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洛陽記》里記述洛陽有一條銅駝街,在街上宮門以西的地方有漢代鑄造的三座銅駝。當時有俗語說“金馬門外集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可見這里是一處繁華熱鬧的所在。又,《晉書?索靖傳》記載,索靖預見到天下將亂,指著洛陽宮門口的銅駝嘆息說:將來要在荊棘叢中見到你了。
故物二句,是說前明遺跡依稀尚在,讓人從中想見當日里的繁華風流。
④玉樹夜深歌:玉樹,即陳后主所作的《玉樹后庭花》,歷史上最著名的靡靡之音。性德以改朝換代之后一介新貴的視角撫今追昔地看待前明故都,從孝陵遺跡想到當時的繁華,在想像的繁華風流之中想像《玉樹后庭花》的淫靡哀切的歌聲,隱隱然批評著明朝的亡國之因在于自身的荒淫無道。
又
江南好,懷古意誰傳。燕子磯頭紅蓼月①,烏衣巷口綠楊煙②。風景憶當年。
【箋注】
①燕子磯頭紅蓼月:燕子磯,南京城外的一處名勝,狀如飛燕,俯臨長江。紅蓼,生長在水邊濕地的一種高草,樣子有些像蘆葦,秋天會長出紅穗。
②烏衣巷口綠楊煙:烏衣巷,南京城內秦淮河畔的一條巷子,是晉宋時代王、謝兩家名門的聚居之地。最使烏衣巷著名的是劉禹錫的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燕子磯頭紅蓼月,烏衣巷口綠楊煙”,這兩句詞構成一組絕佳的對仗:上聯是城外的風景,下聯是城里的風景;上聯是自然的風景,下聯是人世的風景;上聯是永恒的風景,下聯是短暫的風景。
又
江南好,虎阜①晚秋天。山水總歸詩格②秀,笙簫恰稱語音圓⑧。誰在木蘭船④。
【說明】
康熙帝此次南巡,于十月二十六日抵達蘇州,翌日游覽虎丘,對這里的風土人情觀感不佳,認為蘇州人士崇尚虛榮,安于逸樂,人情澆薄。政治家的眼光與詩人的眼光總歸不同。性德同時亦作有《虎阜》詩:“孤峰一片石,卻疑誰家園。煙林晚愈密,草花冬尚繁。人因警蹕靜,地從歌吹喧。一泓劍池水,可以清心魂。金虎既銷滅,玉燕已飛翻。美人與死士,中夜相為言。”
【箋注】
①虎阜:即虎丘,蘇州名勝。《吳越春秋》載,春秋時代的吳王闔閭葬于此地,三日之后,金精化為白虎盤踞其上,故而得名虎丘。宋人朱長文認為虎丘是因地形而得名,因為它的形狀就像一頭蹲伏的老虎。性德《淥水亭雜識》卷一對虎丘的文物歷史有詳細的記述與考據。
②山水總歸詩格秀:詩格,詩的風格。本句寫蘇州山水美麗如詩。
⑧笙簫恰稱語音圓:語音圓,蘇州方言素有吳儂軟語之稱,圓潤柔美。本句寫蘇州樂聲悠揚,恰與吳儂軟語相稱。
④木蘭船:南朝梁人任昉《述異記》載,潯陽江中有一座木蘭洲,洲中多生木蘭樹,這里的木蘭樹原本是吳王闔閭為了修建宮殿而栽種的。魯班曾以木蘭樹作舟,這只木蘭舟至今仍在木蘭洲中。另,前秦王嘉《拾遺記》卷六載,漢昭帝終日在水上游宴,土人進貢了一只巨槽,漢昭帝認為桂楫松舟尚嫌粗重,何況這只巨槽。于是命人以文梓為船,木蘭為槳,船頭雕刻飛鸞翔鹢,乘此船隨風輕漾,通夜忘歸。
木蘭,又名辛夷。王維有名詩《辛夷塢》,讀者讀來感受到的是一番悠然的山居野趣,而另一方面,辛夷塢是王維自家莊園里的一處很能獲利的地方,因為辛夷(木蘭)的樹干非常堅韌細密,還帶有天然的香氣,天然便防蟲蛀,在古代便是一種高檔木料。
木蘭船或木蘭舟是詩歌習語,在唐代以后常常成為詩人筆下的舟船的代稱,泛指而已,所以納蘭詞的各家注本在此常常不加注釋,殊不知性德這句“誰在木蘭船”卻寫得更有深意,當真用上了《述異記》里的典故,妥帖地切合了全詞所寫的蘇州一地,讓讀者多了幾分撫今追昔的聯想。
又
江南好,真個到梁溪①。一幅云林高士畫②,數行泉石故人題③。還似夢游非。
【箋注】
①真個到梁溪:梁溪是無錫以西的一道河水,原本河道狹窄,梁朝時得到疏浚,故稱梁溪。梁溪既在無錫以西,有時也被用作無錫的代稱,而無錫正是容若的至交好友顧貞觀的家鄉。扈從途中竟然到了知交的故鄉,所以才有“真個到梁溪”的感嘆。
②一幅云林高士畫:云林,雙關語,既指梁溪云林仿佛出自高手的畫筆,又指元末畫家倪瓚。倪瓚號云林居士,擅繪山水,人有超然出世之態,世稱高士,本句贊美無錫風景有如倪瓚畫境。因為“云林”雙關,本句在語義上便有兩種斷句方式,一是“一幅丨云林高士畫”,二是“一幅云林丨高士畫”。
③數行泉石故人題:性德的好友多是江浙一帶的漢人名士,本句是說旅途所見的無錫風景多有故人的題詠。
又
江南好,水是二泉①清。味永出山那得濁②,名高有錫更誰爭③。何必讓中泠④。
【說明】
康熙帝南巡,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夜抵達無錫,翌日游覽惠山。《康熙起居注》載,二十七日啟程往江寧府,駐蹕無錫縣南門。二十八日庚申,康熙帝游覽惠山。
性德另有《江南雜詠》詩記載此行:“九龍一帶晚連霞,十里湖光載酒家。何處清涼堪沁骨,惠山泉試虎丘茶。”詩中所謂九龍是惠山的別稱,登惠山可以遠眺太湖。吳綺《募修香界庵疏》記載,其時顧貞觀正在當地,便邀性德同游惠山。秦瀛《梁溪雜詠》、趙函《納蘭詞序》及劉石香《忍草庵志》均記載性德在扈駕南巡途中曾留宿無錫惠山忍草庵,與顧貞觀同登貫華閣賞月。性德同時亦有《病中過錫山》詩,述游山烹茶之樂,其一為:“潤州山盡路漫漫,天入蓉湖漾碧瀾。彩鹢(yì)風檣連塔影,飛鴻云陣度峰巒。泉烹綠茗徐蠲(juān)渴,酒泛青瓷漸卻寒。久愛虎頭三絕譽,今來仍向畫中看。”其二為:“棹女紅妝映茜(qiàn)衣,吳歌清切傍斜暉。林花刺眼篷窗入,藥裹關心蠟屐(jī)違。藕蕩波光思澹永,碧山嵐氣望霏微。細莎斜竹吟還倦,繡嶺停云有夢依。”
【箋注】
①二泉:即無錫惠山泉,茶圣陸羽評之為“天下第二泉”,故此也稱“二泉”,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②味永出山那得濁:語出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本句字面意思是說二泉之水清澈雋永,雖出山而味道不改,而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一層引申義,即性德的漢人好友們多是前明遺少,亦多為江南人士,性德認為他們雖然“出山”仕清,名節并不因此而變“濁”。
③名高有錫更誰爭:有錫即無錫的舊稱。無錫近處有一座山峰,在周秦時代盛產鉛錫,故此得名錫山;及至漢代,錫山之錫漸被采盡,所以山邊之縣便得名無錫;待到新莽時代,錫山錫礦復出,傳為奇跡,故此縣名改為有錫;及至東漢光武年間,錫礦再次枯竭,順帝時便改有錫縣為無錫縣。
本句字面是說二泉聞名于無錫,更無第二處泉水在它之上,但聯系上句的引申義,便雙關著贊譽性德的那些江南好友。
④中泠:中泠泉,在鎮江金山之下,唐人認為此泉點茶最佳,稱之為天下第一泉,如今已被流沙埋沒。尉遲偓《中朝故事》載,李德裕在朝為官的時候,有人出使京口(今鎮江),李德裕托付他說:“等你回來的時候,把金山下揚子江中泠水取一壺來。”此人回程的時候,喝醉了酒,忘記了這件事情,等船到了石頭城下方才想了起來,便即從江中汲了一壺水,回來之后獻給李德裕。李德裕喝過之后,非常驚訝,說水的味道與當年不同,像是建業石頭城下的江水。取水之人這才交代了事情的原委,向李德裕道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