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慟夢就像一面悲傷的鏡子,如實反映喪親者心中壓抑的情緒與未解的難題。
喪慟夢最大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表達失落的悲傷。它不只是夢,更是喪親者自我療愈的珍貴力量。
本書使人理解喪慟夢的反思力量,體會夢如何療愈一顆顆喪慟的心。
失去親人后,我們如何以夢療愈自己?
讓我緩緩放開你的手:走出喪慟
著名作家胡因夢誠摯推薦
你曾夢見逝去的親人嗎?
栩栩如生的夢境,究竟想傳達什么意涵?
喪慟夢就像一面悲傷的鏡子,
如實反映喪親者心中壓抑的情緒與未解的難題。
通過夢,喪親者能暫時緩解悲傷,
化解未竟之事,聯結失落的關系。
打開本書,你會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感動。
當我們認為夢是無價值與無意義時,夢是不會告訴我們任何信息的;唯有相信夢敘說了我們內在真實的聲音與感受,夢才可能對我們說話。
如果你開始對自己的夢產生興趣,不如就從此刻開始,好好留意自己的夢,聽聽你究竟想對自己說什么。
針對“喪親”這一類型的夢,進行了全面的解析,重點在于此書突出了通過夢“療愈”自身的方式方法。作者分享了自己通過夢進行的自我療愈過程,也敘說了多位受訪者以做夢的方式來完成喪親所需的哀悼過程。
本書屬于心理自助類,普通讀者可以通過書中內容自我診斷,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作者也在第十章整理出了“如何靠夢療愈喪慟”的方法,為喪親者及專業心理咨詢工作者提供具體的以夢自助、助人的過程。
本書討論的內涵是沉重的,有時也是我們想逃避而不敢去面對的,但只要你打開書扉,一定能得到滿心的感動和豐富的收獲。
文筆流暢動人,在閱讀文章時,會被深深觸動而落淚不止。
蘇絢慧,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咨詢研究所碩士,現為馬偕協談中心心理咨詢師,并在醫院擔任心理咨詢師。已出版《于是,我可以說再見》、《生命河流》、《這人生》、《請容許我悲傷》(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死亡如此靠近》(金鼎獎文學類推薦優良好書)等。
推薦序 夢的療愈力量 曹中瑋
推薦序 不能再見的喪慟因“夢見”而可能說再見 李玉嬋
自 序 一份神秘的禮物,一段自愈的歷程
第一章 生命經驗的撼動
第二章 夢在說話
第三章 了解夢,了解悲傷,了解喪慟夢
第四章 喪慟夢與悲傷哀悼任務
第五章 喪慟夢與未竟事物的完成
第六章 喪慟夢的情緒特性
第七章 夢境自我嘗試解決問題
第八章 喪慟夢與關系的再聯結
第九章 喪慟夢的自我療愈力量
第十章 如何靠夢療愈喪慟
在我三十一歲那年,我同時經歷了人生的許多失落,無論是感情,還是工作、理想,皆遇到挫折與重大失去。那一年,我對未來感到惶恐,對自己失去信心,對人生不敢期待。那時的失落、悲傷并不亞于喪父的悲傷,我甚至懷疑,我是否能活下去。
或許悲痛與哀傷勾起我對父親的思念,懷念曾有父親依靠的感覺,也懷念曾有一個人深愛我的感受。在我三十一歲生日當天的清晨,父親再次出現在我夢里:
我剛參加完一個產品測試會,把開關鎖交給主辦單位,打算離去。我走進一個類似休息室的教室,隱約有幾個人在里面,有人告訴我:“你爸爸來找你。”然后指向背對我坐著的一個人。
“爸爸來找我?”我太驚喜了。于是我沖向那個人,我不知道現在的他長什么樣子。我有點兒期待又有點兒害怕,不知會看見怎樣的爸爸。顧不得這么多,我大叫一聲:“爸爸!”這人站起來轉向我,我興奮地一躍而上,整個人像孩提時般環抱住他。我緊緊抱住他,整個人緊緊抱住他。
然后,我們一起走出休息室,外面是手扶電梯,我們一起踏上手扶電梯。那一刻,我終于看清楚他了。他和過去沒有太大差別,只是頭發比較長,有一種瀟灑的感覺,穿著一件鵝黃色外套(有連身帽)。他微笑說:“我剛剛在大葉高島屋等你。”(大葉高島屋是我最愛去的百貨公司。)我望著他,好開心、好興奮,好想馬上跟他說什么。但一想到要說,整個情緒就悲傷起來。我一開口就想哭,一哭,就立刻哭醒了。
我發現我竟然什么都沒說就醒過來了,回想剛剛在夢中見到的父親的面容,我更泣不成聲,懊惱極了,怎么什么都沒說就哭醒了?我的心絞痛不已,身體也伸不直。我不明白為什么第一次夢見他時,來不及說什么就痛哭而醒,怎么隔了五年再次夢見他,好不容易清楚地看到他的臉,卻還是沒說什么就哭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