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傳記,講述了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性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從各個方面講述了蘇東坡的全部。本書內容詳實,圖文并茂,值得讀者收藏。
1. 林語堂指定授權紀念典藏版。
2. 獨家擁有完整授權版本。
3. 一代國學大師,屢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華語文壇幽默睿智的一支筆。
序言
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給他寫本傳記的念頭,已經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時,身邊除去若干精選的排印細密的中文基本參考書之外,還帶了些有關蘇東坡的以及蘇東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諸腦后了。那時我希望寫一本有關蘇東坡的書,或是翻譯些他的詩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時,也愿身邊有他相伴。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現在我能專心致志寫他這本傳記,自然是一大樂事,此外還需要什么別的理由嗎?
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對這種人的人品個性作解釋,一般而論,總是徒勞無功的。在一個多才多藝,生活中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選出他若干使人敬愛的特點,倒是輕而易舉。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些品質之薈萃于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多見的。而蘇東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樸,終身不渝。政治上的鉤心斗角與利害謀算,與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說的春鳥秋蟲之聲:也未嘗不可比作他的詩句: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但是他卻光風霽月,高高超越于狗茍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是之故,一直到今天,讀者仍以閱讀他的作品為樂,因為像他這一等人,總是關心世事,始終亢言直論,不稍隱諱的。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而有力,雖需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他之寫作,除去自得其樂外,別無理由,而今日吾人讀其詩文,別無理由,只因為他寫得那么美,那么道健樸茂,那么字字自真純的心肺問流出。
…………
蘇東坡一生的經歷,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學上,他是個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間的表現,是永恒的精神在剎那間存在軀殼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卻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擔、是苦難的說法他認為那不盡然。至于他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在玄學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氣質上,他卻是道地的中國人的氣質。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即使他追尋長生不死的仙丹露藥終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剎那顯現問的一個微粒,他究竟是哪一個微粒,又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
本書正文并未附有腳注,但曾細心引用來源可證之資料,并盡量用原來之語句,不過此等資料之運用,表面看來并不明顯易見。因所據來源全系中文,供參考之腳注對大多數美國讀者并不實用。資料來源可查書后參考書目。為免讀者陷入中國人名復雜之苦惱,我已盡量淘汰不重要人物的名字,有時只用姓而略其名。此外對人也前后只用一個名字,因為中國文人有四五個名字。原文中引用的詩,有的我譯英詩,有的因為句中有典故,譯成英詩之后古怪而不像詩,若不加冗長的注解,含義仍然晦澀難解,我索性就采用散文略達文意了。
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一代國學大師,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著有《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等,并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
原序
卷一 童年與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與青年
第四章 應試
第五章 父與子
卷二 壯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豐二年
(一〇六二一〇七九)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的惡行
第十章 兩兄弟
第十一章 詩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抗暴詩
第十三章 黃樓
第十四章 逮捕與審判
卷三 老練
神宗元豐三年至哲宗元祐八年
(一〇八〇一〇九三)
第十五章 東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賦
第十七章 瑜伽與煉丹
第十八章 浪跡天涯
第十九章 太后恩寵
第二十章 國畫
第二十一章 謙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與賑災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歲月
哲宗紹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一〇九四一一〇一)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嶺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 仙居
第二十七章 域外
第二十八章 終了
附錄一 年譜
附錄二 參考書目及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