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空前絕后的死亡游戲。迄今為止,歷史上還從未有過一次戰爭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給人類造成如此巨大的浩劫和災難。在這次大戰爭中,有61個國家,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戰火遍及歐洲、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戰線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約9000余萬人死亡;錢財損失約4萬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梁的損壞則難以估計。《每天讀一點二戰史(全新插圖版)》力爭完整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過程,為讀者呈現出一場最精彩的戰爭史。
第一章
陰云: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世界局勢動蕩不安,世界經濟危機使各國不得不謀求新的出路,各種思潮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其中就有法西斯主義,世界上一度有數十個國家出現了法西斯主義組織。在德、意、日三國,法西斯組織最終奪取了政權,戰爭的策源地也先后在歐洲、亞洲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場浩劫,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是如何上臺的?德、意、日又是怎樣將民眾卷入戰爭風波的?法西斯國家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在這里將為你揭開答案。
第一節 一戰遺毒,凡爾賽條約
1914年至1918年,這短短四年時間,在人類千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舊日的戰爭在歐洲大陸留下了千瘡百孔的痕跡,幾千萬的生命隨著紛飛的硝煙永遠長眠,參戰國的經濟普遍受到重創,世界范圍內有多個國家受到戰爭的波及。戰爭,無論誰輸誰贏,都給人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戰敗國的人民忍受著國破家亡的痛苦,在化為廢墟的國土上終日操勞,重建著昔日的希望;戰勝國也飽受戰爭之苦,披著戰勝者榮耀的外衣苦苦度日。
如果一戰能夠得到公平的裁決,戰勝國與戰敗國的仇恨和爭奪或許就這樣永遠地平息。然而,各戰勝國為了攫取有利于本國發展的最大利益,在關于處置戰敗國的有關條約中提出了十分苛責的條件,不可避免地激起了戰敗國上上下下人們心中的仇恨情緒。人們并沒有因為戰爭的終止而停止焦慮,而是終日憂心著下一次戰爭的來臨。一方面,戰勝國時刻為了維護一戰后的秩序,惶惶不可終日;另一方面,戰敗國復仇的火焰正在暗中滋長,等待有一天能夠燒毀桎梏,為自己國家的發展贏得更寬廣的發展道路。
世界上不會有一勞永逸的收獲,更不會有誰心甘情愿地任人宰割。一戰之后短暫的和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休戰,而遠非人們期待的和平。作為一戰之后維護世界秩序的重要條約之一的《凡爾賽條約》,一方面在協約國看來功不可沒,而另一方面,事實證明,它也可以被視作是一戰的余毒,對二戰的發生同樣“功不可沒”。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的、協約國對同盟國(尤其是德國)的協約。從1918年11月11日交戰雙方陣營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后,一紙協約達成,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這份舉世矚目的協約當然也有合理的條件,比如“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等。可是,這并不能改變《凡爾賽條約》作為“不平等”條約的性質。
從性質上來看,《凡爾賽條約》是20世紀初期列強的“強權即是公理”的強權政治觀念主導下的產物,受帝國主義操控,具有明顯的帝國主義性質。帝國主義的戰勝國憑借著戰爭換來的暫時優勢,試圖利用相互勾結形成的壓迫力,從而使得德國等國家俯首稱臣,然而各國之間為了自身的利益又有不同的目的,表現在條約中就是既勾結又斗爭。英國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只是希望能夠求得歐洲大陸勢均力敵的平衡狀態,而法國由于與德國的歷史糾纏,極力要求削弱德國。而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暫時無力爭霸,以“十四點演說”在會議上叫囂,甚至因不滿條約而拒簽,中國作為戰勝的一方,意卻也成為眾列強宰割的對象。協約國的各主要成員在所謂共同謀求和平的華麗外表下暗中卻矛盾叢生,非但不能夠確保德國得到安撫,反而加劇了內部矛盾。在不能掩飾的帝國主義本質下,戰爭罪責的不公平性及掠奪性和虛偽性也不可避免。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一場由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挑起的非正義戰爭,最終的罪責都被歸罪到了德國這一“罪魁禍首”的頭上。首先是經濟上的制裁,德國的工業和煤礦鐵路事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加之在戰后爆發的經濟危機,使得德國在戰后的經濟發展舉步維艱。與這種情形截然相反的是,德國必須支付巨額的戰爭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后雖因各種因素有所減少,可是,這無疑是巨大的負擔,是對戰后經濟恢復的雪上加霜。更使人看得清條約本質的,是列強對德國殖民地的瓜分。德國不僅喪失了自身領土的六分之一,更喪失了其在歐洲和海外侵略擴張所獲得的領土和殖民地,德國的民族權益得不到保障。總之,經濟的凋敝,賠款的重擔,民族國土的淪喪,對德國軍事力量的限制與控制,成為壓垮一個民族脆弱神經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一個列強爭霸的年代,經濟和軍事實力是決定國際地位的關鍵,而一切制裁使得德國的地位一落千丈,這就激起了德國整個民族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在巴黎和會上,德國在某些會議中被拒之門外,卻還要遵守所謂的和平條約。他們普遍認為,一戰中德國戰敗,只需簽署戰敗賠款合約做個形式而已,可是后來發現這根本行不通。這種情況激起了廣大群眾,尤其是軍人強烈的復仇心理,人群中充斥著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思潮。現實存在的共和國無力帶領激昂的德國人走出困境。人們轉而企盼能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支撐整個民族的復興大業,掙脫戰爭帶來的痛苦,并且報仇雪恨。這就為希特勒的上臺提供了契機。“得民心者得天下”。諷刺的是,希特勒也充分借重德國人民的復仇心理,極力煽動民族情緒,得以上臺執政,甚至建立第三帝國。一群急切企盼翻身的人,在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分子的帶領下,被復仇的火焰蒙蔽著雙眼,最終將人類卷入了另一場浩劫。
在《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下,德國不可能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畢竟,作為戰敗國,其企圖是昭然若揭的。既然不能夠通過和平的方式獲得發展,那么,德國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破壞現有的秩序,破壞《凡爾賽條約》,通過武力擴張征服世界,實現復興之路。德國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戰爭該負有的責任,也不承認已經戰敗的事實,拒絕加入條約中規定的戰后維護世界秩序的國際聯盟,積極地擴軍備戰,從踏上萊茵河東岸的第一步起,德國一步步走向發動戰爭的深淵。而在這一過程中,英、法、美等國家的軟弱也讓德國有機可趁,雖然條約使德國人不滿和憤怒,但是由于這種不公平條約在實際操作中漏洞百出,并不像列強預期的那樣強有力地削弱了德國,其自身的種種缺陷,恰恰為德國法西斯的上臺和走上戰爭之路提供了便利。因此,從根本上說,從《凡爾賽條約》簽訂之日起,就注定了德國必然走上軍事擴張道路,新的世界大戰不可避免。
人們只是通過《凡爾賽條約》刺傷了蛇身,遲早有一天它會回來復仇。協約國的列強沒有使戰后的德國得到安撫,反而使德國能夠在逆境中利用機遇迅速發展,使得一戰后的停戰變成短暫的休戰,這恐怕是人們沒有料到的。《凡爾賽條約》標志著一戰的結束,卻讓余毒蔓延,無意中將世界拉入一場更大的浩劫。
第二節 黑色星期四——經濟危機來襲
大蕭條來臨
在資本主義歷史上,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危機,或許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何這次影響深遠的經濟危機會被稱為“大蕭條”。這場危機除了令世界經濟倒退之外,另一個嚴重后果,是促使部分國家走上了法西斯專政的道路。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市突然暴跌,這拉開了大蕭條的序幕。由于當天是星期四,故又被稱為“黑色星期四”。
在黑色星期四之前的7年時間中,華爾街股市持續繁榮,股票價格幾乎只漲不跌。繁榮的背后,往往是隱患。1929年9月初,一名統計學家經過研究發表言論說,美國極有可能出現空前的經濟危機,當時的股票下跌了十個點。但時任總統的胡佛表示,美國經濟制度是健全的,并不存在出現大蕭條的可能。華爾街的股市雖然在總統發言后再次攀升,但一種警覺氣氛已經籠罩在華爾街上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