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一本很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書,文筆優(yōu)美,兼有很美的武夷山自然風光圖片,讓人不但受到智慧啟迪,同時亦得到山水大美的陶冶。武夷山風光絕美,人文景觀豐厚,作者以其身為武夷山人的特殊優(yōu)勢,由建蓮之開落話因果,由金斑喙風蝶言誠信,由壁立萬仞明三學,由天心明月話悟道。又由朱熹故居“不遠復”匾,聯(lián)系到反省、懺悔;由“枕流漱石”的題字,引發(fā)出禪學三境;由朱熹“牧齋”之號,闡發(fā)了禪宗“牧牛”、“牧心”、“自牧”等等。真是信手拈來,自然人文,皆寓禪理,啟人智慧。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傾情推薦本書——“禪語有言:搬柴運水,無非妙道。可見,游山玩水,亦當觸境是禪。武夷山水觸目皆有禪意,《禪釋武夷山》將帶領您禪游武夷,在飽覽秀美山色水景的同時,獲得無限禪悅。
推薦序
去年九月,我在參加武夷山禪茶文化節(jié)活動期間,有幸結識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交談間感到法師思維敏捷,言辭雅訓,禪機任運,充滿智慧。一個多月前,澤道法師托宣方賢契把他一部正準備出版的書稿《禪釋武夷山》帶給我,希望我為此書寫一篇序。當時,我手邊事情實在太多,沒顧得上看書的內容,只看了一下書名,心里在想這武夷山怎么個“禪釋”法?日前,宣方賢契來催序文,我只得擠時間來看書稿了。誰知一開始看,就放不下了。結果,把本來計劃中的其他事都放在了一邊,用了一整天的時間,一口氣把它全部看完了。我沒想到,武夷山還真有不少可以大大地“禪釋”一番的東西呢!
武夷山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豐厚。澤道法師由建蓮之開落話因果,由金斑喙風蝶言誠信,由壁立萬仞明三學,由天心明月話悟道。又由朱熹故居“不遠復”匾,聯(lián)系到反省、懺悔;由“枕流漱石”的題字,引發(fā)出禪學三境;由朱熹“牧齋”之號,闡發(fā)了禪宗“牧牛”、“牧心”、“自牧”的禪修法門等等。真是信手拈來,自然人文,皆寓禪理,啟人智慧。
禪語有言:搬柴運水,無非妙道。可見,游山玩水,亦當觸境是禪。武夷山水觸目皆有禪意,澤道法師的《禪釋武夷山》將帶領您禪游武夷,在飽覽秀美山色水景的同時,獲得無限佛慧禪悅。
閑活少說,請諸位還是快看本書正文吧!
樓宇烈
釋澤道,1960年出生于福建建陽水吉鎮(zhèn)。1988年,入住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經20余年艱辛,使有2000多年歷史的天心永樂禪寺得以重光。作為一個武夷山人,他深愛著武夷山的一草一木,以其詩心禪悟為所有喜愛武夷山的人作一導游。
自序
第一版推薦序/樓宇烈
禪之理
因果篇建蓮開落話因果
不二篇第一山與不二門
解空篇空谷傳聲聲亦空
無常篇逝者如斯話無常
清凈篇六根清凈,一塵不染
懺悔篇不遠復,歸來去
三學篇壁立萬仞論三學
禪之悟
頓漸篇漸入佳境說頓漸
棒喝篇橫行幾步又何妨
三鏡篇從漱流枕石到漱石枕流
明心篇心即是佛
悟道篇天心明月
牧心篇牧齋·牧牛·牧心
妙悟篇妙法在蓮花中
禪之味
誠信篇金斑喙鳳蝶
禪茶篇禪茶一味是何味
自在篇微笑使者彌勒佛
空有篇萬有一空,一空萬有
破執(zhí)篇生命中的斷舍離
惜福篇白水——幸福的另一種理由
止止篇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信仰篇處處是道場,念念是佛音
后記
儒、釋、道三教同山,是武夷山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三教雖在不同年代呈現(xiàn)各領風騷的局面,但三者互相滲透之緊密、互相交融之完美堪稱獨一無二。古代的武夷山,寺院庵堂林立,有的先由道士居住后被佛家接管,有的先是釋子居住后被道人重建,甚至出現(xiàn)佛道同處一寺的“佛道不分家”局面。理學南傳后,蟄居武夷山的理學家們與禪師、道士過從甚密,紛紛援佛入儒,引儒入佛。特別是朱熹,他把儒、釋、道的精髓糅合進博大的朱子理學體系。水簾洞下曾經同時祀奉孔子、老子和佛祖的三教堂便是這一文化景觀的見證。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記載:
國朝王復禮曰:“今三教堂不知起于何代,且聞向來羽士住持,則以老子居中,衲子住持則以釋迦居中,惟吾夫子屈尊處末,褻瀆至極,是所望于崇邑當事諸君為之整飭耳。”
可見,盡管三教和諧共處,但不同的信仰者總會為它們排序定次,分出一二來。三教雖然互通,教理仍然涇渭分明。道教素來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說法,儒家用科考來定“三元”和“三甲”,足見道家和儒家都推崇排序定次,喜歡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事物,落入一元論中,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佛家倡導“不二法門”,用對立和統(tǒng)一的方法去識別多元世界,盡管世間萬物的外在形體有所不同,但內容和實質都是統(tǒng)一的、平等的。不二法門讓佛教更加圓融,具有強大的包容性。
武夷山天游峰上的“第一山”石刻,曬布巖的“第十六洞天”石刻無不深深地打上了唯我獨尊的一元論烙印。同樣,傳頌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也多少有點片面。相形之下,谷牧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亦神奇。同是祖國好河山,何必比試論高低”,趙樸初的“一月兩游,神州名勝,武夷接著黃山,各逞奇爭艷,雙絕人寰”則蘊涵了佛家“不二”之見地。
既然三教中的道和儒都具有明顯的排他性,那么三教又怎能和諧共處呢?佛教不二的強大包容性無形中成了三教同山的“不二法門”。作為武夷文化的歷史遺存,杜葛寨的“不二門”見證了這一切。
在佛教寺院的大門常會看到“不二門”的門坊,既指進了這個門就進入了佛門清凈之地,也指通過這個門可以到達“不二”的最高境界。因此,“不二門”實際上成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代名詞,也成了智慧、真理和包容的代名詞被廣泛應用。
何為不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令人忍俊不禁。
導游說:“不二,就是做人要講誠信,要說一不二。”
店主說:“不二,就是不二價,不打折。”
游客說:“不二,就是此景第一,沒有第二。”
老人家說:“不二,就是做人要厚道,不要說一套,做一套。”
母親說:“不二,就是對孩子要一視同仁,不能偏心。”
女人說:“不二,就是好女不事二夫。”
記者說:“不二,就是報道新聞要有一說一,不能是一報二。”
黨員說:“不二,就是對黨要忠貞不二。”
教授說:“不二,就是看問題要一分為二。”
僑胞說:“不二,就是國家統(tǒng)一,不能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