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是陳恭祿先生著作中影響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顧頡剛先生譽為“較近理想”的中國通史版本。
《中國通史》共60篇,70余萬字,由史前寫至清代,是一部持論公允、史料豐富、詳略得當的中國通史著作。《中國通史》前20篇從史前寫至三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已經出版,為當時高校通用教材;后40篇系根據陳恭祿先生的遺稿整理而成。本書現由中國工人出版社整理出版,使得陳恭祿先生的《中國通史》在新中國成立后得以首次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陳恭祿(1900-1966),著名歷史學家。1900年生于江蘇省丹徒縣。1916年考入美國教會辦的揚州美漢中學,1921年考入金陵大學,先習化學,再轉農科,后人歷史系學習,大學期間撰寫《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綱》,深受歡迎。1933年到武漢大學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國近代史》,數月內售至四版,被列為當時大學叢書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當時的學界影響極大。1952年院系調整后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與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教授并稱為"史壇二陳"。
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中國通史》《中國上古史史料之評論》《甲午戰后庚子亂前中國變法運動之研究》《近代中國史料評論》《曾國藩與海軍》《日本全史》《中國近百年史》《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等。
代序章開沅
自序
第一篇
我國地理及其影響
地理之重要——疆域之逐漸開拓——謬誤之實例——自然區域——河流——土壤與氣候——礦產——治亂之一解釋——耕地之估計——地理與職業——地理與政治——對外觀念——經濟情狀——建設路徑
第二篇
史前社會
史前之說明——老北京人——舊石器人——新石器人——新石器人之體質——推定年代之標準——新石器人之生活——苗人——蒙古人等
第三篇
商
商名之由來——先祖——湯之故事——大甲——祖乙——盤庚——武丁——商季諸王——紂之故事——王之威權——傳位制——官制——疆域——鄰國——生活情狀之一斑——迷信之深痼——文字——年代
第四篇
西周
周之先祖——文王——周強之原因——武王伐商——周公東征——封建制度——諸王——西周之覆亡-王之地位——疆域——東方——東南夷——社會情狀
第五篇
東周
王之地位——五國疆域——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楚之爭——晉悼公——弭兵之會——小國擔負之一斑
第六篇
東周(續前)
大夫專政——公孫僑——楚靈王——晉宋諸國-吳之興亡——越之崛興——文化區域之擴大——封建之破壞——享受之不平——戰爭情狀之一斑——農民之苦——工商——社會之不安——家庭生活
第七篇
戰國
戰國——三國之疆域——變法之趨勢——魏文侯——韓昭侯、吳起相楚——商鞅之變法——田氏篡齊——燕之形勢——中央集權——稱王——臣下之地位——土地之開拓
第八篇
戰國(續前)
秦惠王——齊之強大——合從——連橫——秦昭王——養客之風氣——列國之情狀——秦滅六國——文化區域——武備之進步——人民之生活——家庭生活
第九篇
先秦學藝
學藝之發達——孔子略傳——孔子學說——子思——孟子——茍子——老子——莊子——墨子——法家——文學
第十篇
秦
始皇為人——皇帝之尊嚴——官制——疆域——關中之經營——馳道——法令制度——文字——思想——安寧人民——北筑長城——南征——興土木——始皇死——秦之覆亡——覆亡之主因
第十一篇
第十二篇
第十三篇
第十四篇
第十五篇
第十六篇
第十七篇
第十八篇
第十九篇
第二十篇
……
周之先祖 周在西方,戰國時人稱其始祖后稷,服事虞夏,而周人所言則與之異。《詩?大雅?生民》篇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此為關于后稷之最早故事。魯為后稷之后,亦有傳說。《魯頌?閟宮》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就詩人歌詠之故事而論,姜嫄為最早之人類,后稷之生,乃上帝之命。《閟宮》且稱:后稷“奄有下土,纘禹之緒”,是明言其有天下矣。詩人稱后稷教民稼穡,實則稼穡為逐漸改進之事業,種殖黍稻,決非一時所能發明,或為一人教民之功。就其名稱而論,后為尊稱,稷指稼穡有功。后人言其名棄,乃附會詩人之故事而成,故事同于神話,為一傳說而已。
《周本紀》稱棄至文王共十五世,其說頗有疑問。周人歌詠其顯赫之先祖,一、為公劉。公劉勤于農事,積聚多而武力強,遷居于京,于是疆土益廣,軍力益強。二、大王。大王一稱古公,亶父則為其名。詩人言其遷岐,疆理經界,授民耕地,設官治之,更作宗廟宮室。《孟子》言其遷峻,系避狄人之禍,不合于詩人所詠之事實。《閟宮》云:“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則較合于當時之情狀。大王為杰出之英王,故詩人稱為后稷之孫。王為強大國君之尊稱,大王乃其自稱也。《周本紀》言王有三子,而愛其少子季歷。三、王季。季即季歷,繼父嗣位。詩人歌詠之詞,備極贊美,然未有具體之事實,且涉夸大,當不能視為實錄。周至王季,基礎益固,則為事實。
文王 文王名昌,為周偉大之國君,亦儒家之圣王。文王為其在世之尊稱,周能克商,多其經營之力。詩人歌詠文王,盡為贊美之辭,稱其家庭生活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言其圣德化民,亦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思想之所本。文王節儉勤勞,愛恤人民,其妻為商之貴族。《周書》記其臣有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而為后世盛稱之太公望,則未提及。太公故事,雜有后人附會之說也。詩人言文王武功,則為伐密、伐崇。后人稱密在安定陰密縣,崇在豐鎬之間。文王所伐之國,據古書所記不止二國,而詩人獨以崇、密為言,二國強大,為周敵國,蓋無可疑。于是周地益廣而兵力益強。詩人稱為“萬邦之方,下民之王”,四方無敢侮周,皆其明證。商周之關系,時而互相為寇,時而和親,后世盛稱文王事殷,蓋本于儒家之說。附會者更言紂囚文王于羑里,周臣求美女、良馬、奇物以獻紂,紂乃赦之。文王在位五十年,及死,詩人以為靈在上帝左右,尚能降福于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