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科研究文庫:音樂教育理論與科研方法論》是一部以講授音樂教育學理論與音樂教育實踐的專門著作,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突出實踐的科研方法,作為音樂教育學專業的研究生教材是十分合適的,對于師范專業的本科生也非常適用!懂敶缈蒲芯课膸欤阂魳方逃碚撆c科研方法論》不僅適用于高等師范院校及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研究生的教材和教師的重要教學、科研參考用書,還可以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或致力于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者在職進修與提高的重要參考資料。
馬東風,男,1958年生,山東微山人。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現任江蘇師大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副主任,曾被多所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在國內外音樂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62篇(其中CSSCI82篇),出版專著15部。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等13項。曾獲教育部哲社優秀成果(專著類)二等獎、教育部優秀論文一、二等獎,文化部及省文化廳、教育廳特獎等22次。出訪美國、英國、德國、荷蘭、芬蘭等國家并進行系列學術交流活動。
張瑾,女,1981年生,中國聲樂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會員。本科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同年推薦為本校免試研究生,主攻聲樂表演專業,師從王翼亭教授,獲碩士學位。曾在南京藝術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學習,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顧雪珍、吳碧霞教授。2007年在中國礦業大學任聲樂講師,曾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中國音樂協會、中國高校音樂聯盟舉辦的各類賽事,獲獎多次。2014年調入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工作。曾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多篇,主要有《論中國原始民歌的起源》等,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省哲社項目課各1項、主持山東省文化廳《大學音樂社團的構建與意義》課題1項,主編與參編教材各2部。
編者的話
21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瞻望(代序)
第一章 音樂教育學學科總論
第一節 音樂教育學學科定義及其基本范疇
第二節 我國當代音樂教育研究的歷史背景
第三節 建國至改革開放以前的我國音樂教育研究
第四節 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第五節 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第二章 音樂教育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中國音樂教育史略
第二節 外國音樂教育簡史
第三章 音樂課程標準簡介
第一節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第二節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
第四章 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第一節 音樂審美能力的內涵和功能
第二節 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
第三節 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第五章 音樂教育心理學基礎
第一節 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述
第二節 中學生音樂審美心理的發展
第三節 音樂教師心理及音樂學習心理
第四節 音樂教學的心理效應
第六章 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 感受與鑒賞
第二節 表現
第三節 創造
第四節 音樂與相關文化
第七章 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立意的原則
第二節 教學的原則
第八章 音樂學習的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音樂學習的過程
第二節 音樂學習的類型及途徑
第三節 音樂學習的特點
第四節 音樂技能學習
第五節 音樂鑒賞的學習
第六節 音樂學習中的自娛心理
第七節 音樂創造的學習
第八節 音樂表演的學習
第九章 音樂課堂的教學與設計
第一節 音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
第二節 音樂課堂教學類型與結構的設計
第三節 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
第四節 音樂教學媒體的運用
第十章 課外音樂教學活動
第一節 課外音樂活動的價值與原則
第二節 課外音樂活動的形式與內容
第三節 課外音樂活動的組織訓練
第四節 課外音樂教學需處理的關系
第五節 數字環境下的課外音樂教學
第十一章 音樂教材的編寫
第十二章 音樂教學評價
第一節 音樂教學評價概述
第二節 音樂教學評價的內容及實施
第十三章 多媒體音樂教學
第一節 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概述
第二節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恰當地使用多媒體
第三節 音樂多媒體的制作
第十四章 國外音樂教育體系
第一節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
第二節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第三節 柯達伊音樂教學法
第四節 鈴木音樂教學法
第五節 綜合音樂感教學法
第六節 其他音樂教育法
第十五章 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教育
第一節 音樂教師的基本能力
第二節 音樂教師的培養、培訓與課程設置
第三節 教育實習
第十六章 多元文化視野下的音樂教育
第一節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第二節 國外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第三節 中國本土文化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第十七章 當代音樂教育思潮
第一節 音樂教育的現代觀念
第二節 “母語”化基礎音樂教育的實施
第三節 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應肩負的新使命
第四節 音樂教育對智力與非智力開發的互聯作用
第五節 太空時代的音樂教育理念
第十八章 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
第一節 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及基本過程
第二節 觀察法
第三節 調查法
第四節 實驗法
第五節 行動研究法
第六節 經驗總結法
第七節 文獻法
第八節 比較法
第九節 音樂教育論文寫作
第十節 音樂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當代社科研究文庫:音樂教育理論與科研方法論》:
1.情感性原則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能更直接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在音樂教學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之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情冶性。
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藝術不能依靠灌輸,教師與學生憑借音樂審美媒介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種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建立這種良好教與學的關系的關鍵在于教師,音樂教師應當把感情的紐帶首先拋向學生,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學氣氛。
2.體驗性原則
音樂是體驗的藝術。音樂創作、表現和鑒賞都離不開人的親自參與和體驗。音樂教學應是一個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音樂的過程?梢哉f,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教學。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盡量簡短,不要總是試圖詮釋音樂。音樂課堂中教學語言應以描述性為主,目的是創設審美情境,渲染藝術氛圍,引導和誘發學生積極地參與音樂體驗。良好的音樂教學過程應體現為各種有利于學生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造活動,同時將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融進音樂活動之中,讓學生在對音樂的整體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學習。
3.形象性原則
形象性是音樂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由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語言所創造的音樂形象,具有聲態、情態、形態、動態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樂審美教育正是借助這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誘發和感染學生。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貫徹形象性原則,以美引真,最易為學生所接受,尤其是在音樂知識、識讀樂譜等教學中,變抽象、枯燥的概念為生動有趣的形象,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愉悅性原則
音樂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食糧,人們之所以需要它,是因為它能夠給人以愉悅,能夠使人在精神上產生美感。因此,保持學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這既是音樂教學能否獲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樂教學的目標之一。
當學生處于愉悅狀態的時候,會給“學習是一種艱苦勞動”染上一層樂于主動接受的色彩。這種變“苦學”為“樂學”的狀況,最適于在音樂教學中體現,這就是所謂“樂(音樂)即是樂(快樂)”的道理。
。ㄈ┮魳方處煹膶徝酪幏
教師的工作形態也應當具有審美性。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一個美好的音樂教師形象,不僅會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增強向師性,還會使其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響和熏陶。1.教學儀態教學儀態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顯示的符合禮儀要求及審美規范的舉止、表情、姿勢、儀容、服飾等。作為一個“美的使者”,音樂教師應十分看重自己的儀表及服飾,除注意整潔、大方外,還應盡可能講究些。比如發式美一點,服裝的款式色彩新一點,甚至有些淡妝。當然,這種修飾要恰到好處。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的動作舉止既要瀟灑、活潑,又應該穩重,表情姿態應親切、自然,手勢應準確、自如,充分展示教師的審美修養,給學生以美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