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以文學與音樂關系為視角,對《詩經》、唐前挽歌、漢唐樂府詩、唐宋詞、元曲、昆曲等中國詩歌史、音樂文化史方面的一些重要問題重加研討。中國詩歌兩三千年的歷史演進主要表現為中國文人對漢字聲、韻、調等要素愈加自覺的體認和利用,這具體表現為對文字形式美和文體規范的自覺追求。中國式的歌唱都是以傳辭為目的,文為主、樂為從,文決定樂。帶著這樣的眼光,我們對《詩經》風雅頌的劃分、對先秦以及漢魏六朝的挽歌、對漢唐樂府詩、詞曲起源、詞曲調牌與宮調、南北曲的歌唱等問題,都可能有全新的認識。本書作者曾以中國韻文文與樂關系研究為題申報200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獲得立項,本書為作者以此項目為中心、持續多年的學術探索的成果。
自明清以來的曲調格律譜所羅列的曲調,直至近代學術界論及戲曲和散曲的曲調,都將曲調分為南曲與北曲兩大類。玉峰在《曲牌本不分南北》一文,也對此提出了顛覆性的見解。他認為,曲牌的樂體是不穩定的,同一個曲牌,在傳唱過程中,其旋律必然會有差異,甚至完全不同,而其文體則相對穩定,每一個曲牌有相應的句數、每句有字數、平仄的特定要求以及用韻等方面的規定。而從曲牌的文體來看,也就無所謂有南北之分。
解玉峰,1969 年 10 月生,山東日照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自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0年入選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11年入選江蘇省333培養工程培養對象。近年先后主持20世紀中國戲劇學學術史研究、中國韻文文與樂關系之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戲曲、古代文學等文史方面研究,出版《20世紀中國戲劇學史研究》等專著多種,在《文學遺產》《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史》等期刊發表論文七十余篇。
中國韻文之結構與演進
百年《詩經》研究獻疑
挽歌流變考
漢唐樂府詩辨證
《全唐詩》應當收錄詞么?
讀《唐詩三百首》志疑
《花間集箋注》前言
曲變為詞:長短句韻文之演進
詩變為詞說辯證
《九宮大成》之詞樂芻議
詞牌與曲牌辨析曲牌本不分南、北
南戲本不能成套,北劇原不必分折
論元曲調牌及其宮調的標示
元劇楔子推考
論高腔與弋陽腔、昆山腔等諸腔之關系
昆山腔、昆曲與昆劇考辨
試論昆曲作為一種文士文化
曲唱字腔、過腔辨證
文人之進退與百年昆曲之傳承
也談中國昆曲作為文化遺產的保存問題
讀洛地先生《戲曲音樂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