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咨詢與哀傷治療》(原書第5版)既包含了哀傷咨詢與哀傷治療領域的經典課題,也更新了研究中的前沿內容,為咨詢師和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更全面、更緊跟社會趨勢的研究和實踐信息。
除了介紹和哀傷咨詢與哀傷治療相關的內容,本書還有專為咨詢師所寫的內容,讓咨詢師可以處理好自己的哀傷,更好地助人。
對于從事哀傷咨詢與哀傷治療的咨詢師、醫療工作者,或者想了解相關內容的學生,本書是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工作手冊。書后附錄中有作者新增的咨詢案例,讓讀者能更好理解相關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實踐。
本書特色內容:
更新了作者之前提出的哀悼任務
關于哀悼影響因素中社會變量的新思考
社交媒體和在線資源對網絡哀悼的影響
增加了有關暴力性死亡引起的復雜性哀傷的內容
有關DSM-5標準的變化對哀傷評定和后續咨詢治療的影響
與哀傷相關的抑郁的新研究成果
每章結尾新增反思與討論,便于讀者進行學習與思考
譯者序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人暫時失去了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暫時失去了當面互動的學習環境,暫時失去了賴以謀生的工作,暫時失去了談笑風生的常聚,也讓很多人永遠失去了至親至愛。截至2021年12月11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包括港澳臺)新冠肺炎疫情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28970例,其中死亡病例5697例。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社會學者阿什頓·維德里(Ashton Verdery)與同事的測算,每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會使處于其社會網絡中的9名親人受到影響;由此推測,中國至少有5萬多人因疫情突然成為喪親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性與防控措施的特殊性,疫情喪親者面臨著無法與親人告別、無法舉辦喪葬儀式、無法保留重要遺物、經歷多重喪失、社會支持不足等困境,他們的哀傷歷程更復雜,心理健康問題更凸顯。
2020年也是我們團隊開展哀傷研究的第十個年頭。2010年年初,我在一次會議上從多年好友、瑞士蘇黎世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安德烈亞斯·梅爾克爾(Andreas Maercker)處次得知了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這一新的精神障礙診斷,便從此開啟了我的探索哀傷之旅,我當時的碩士研究生唐蘇勤則成為位負責執行項目的團隊成員。十多年來,我們團隊不斷壯大,一直致力于考察中國喪親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探索延長哀傷障礙在中國人群中的發生發展機制,研發針對中國喪親者的心理服務方案,并積極關注及引進國外資源,如于2016年出版的《哀傷治療:陪伴喪親者走過幽谷之路》(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Creative Practices for Counseling the Bereaved)。
2020年年初疫情爆發后,我們團隊在北京師范大學的資助下迅速發起看見哀傷,與愛同行的公益服務項目,聯合國內外哀傷領域專家對國內心理咨詢師進行哀傷咨詢培訓與督導,培養內地批哀傷咨詢師,并由他們為疫情喪親者提供公益哀傷咨詢。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雖然我們已竭盡全力為咨詢師們提供系統的培訓,也常常被專家、咨詢師與志愿者們的無私奉獻感動,更是為喪親者的無條件信任而動容,但更多時候,藏在我們熱心與忙碌之下的,是一顆誠惶誠恐的心我們真的把秀、前沿的哀傷理論與實務技能以系統且易傳播的方式遞送給國內同行了嗎?
因此,2020年接到翻譯本書的邀請,對我們而言意義非凡。J. 威廉·沃登博士這本《哀傷咨詢與哀傷治療》自1982年第1版面世以來,其對四項哀悼任務的原創總結、對哀傷理論與研究進展的周全介紹、對不同喪親類型與實務技巧簡明扼要的講解、對哀傷咨詢師自我探索與自我照顧的關切,持續影響著哀傷領域的科研與實務工作者。
十多年前,我們以學生的姿態如饑似渴地學習本書的前四版,了解活到老,學到老的沃登博士如何根據哀傷研究新發現逐步修正自己提出的哀悼任務。第三項哀悼任務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在第1版中為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環境,只涉及外部日常生活環境,而從第3版開始考慮到適應外部、內部與精神世界,并根據研究加入了意義建構的視角。第四項哀悼任務更是經歷了數次更新:在第1版中,受到弗洛伊德對哀悼看法的影響,第四項任務原為從逝者那里收回(withdraw)情感能量,并重新投入(reinvest)到其他關系中;到第2版和第3版時,受到客體關系視角的影響,該任務被修改為將對逝者的情感重新安置(relocate),并讓生活繼續;隨著1996年丹尼斯·克拉斯(Dennis Klass)與同事提出持續性聯結這一概念并獲得越來越多的實證證據支持,第4版中該任務被進一步修改為在保持與逝者的持續性聯結中,開始新的生活;由于后續研究發現持續性聯結并非總對喪親后的適應過程有益,在的第5版中,沃登博士再次修改措辭,以求更準確地傳達第四項任務的精髓在繼續人生旅程的過程中找到一種方式來紀念逝者。沃登博士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與對知識的精益求精,可見一斑。此外,第5版中更新的網絡哀悼資源等內容,在后疫情時代再次閱讀時不得不感嘆沃登博士的遠見。現今,比起十幾年前在哀傷領域的蹣跚學步,積累了一定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的我們有幸以同行的身份,更胸有成竹地肩負起這份責任,迫不及待地將本書第5版隆重引薦給國內的精神健康實務工作者。
這本譯著是由我們帶領團隊中以喪親與哀傷為研究及臨床實務方向的成員共同完成的,成員中有在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有已畢業現正從事企業、高校心理服務工作、科研教學工作的碩士、博士,還有為疫情喪親者提供公益咨詢而加入團隊的心理咨詢師。我們有嚴謹的步驟與周密的分工:首先,由唐蘇勤對術語表進行了翻譯,團隊開會討論確定了全書術語的統一;其次,團隊成員各自負責其中的一章或兩章,先獨自翻譯,后相互校對,再由譯者確認各自譯稿;后,由我們負責對全書進行審校,并在編輯審校反饋后再次修改與確認。各位譯者的分工如下:序、引言和章,唐蘇勤;第二章和第三章,邢怡倫;第四章和第六章,李青;第五章和第十章,唐任之慧;第七章和第九章,王薇;第八章,史光遠。在整個翻譯過程中,我們定期組織團隊全體成員通過線上會議及工作群討論翻譯中遇到的問題,以保證術語的一致性與譯文的準確性。
在譯稿付梓之際,我們想感謝J. 威廉·沃登博士為哀傷咨詢師們書寫了這部如此系統實用的指南,并基于哀傷領域研究新進展對內容進行不斷迭代,讓我們通過翻譯得以重溫舊知、獲得新知。特別感謝團隊中所有成員對這本譯著投入的感情、時間和精力,感謝大家的不懈努力與守時敬業!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將如此重要的一本著作引進國內,感謝朱婧琬編輯善解人意、細致耐心的溝通協調,感謝三審三校中其他編輯及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
后,盡管我們團隊十分認真和努力,竭力保證知識的準確傳達,但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還是常常感嘆,要做到信達雅實屬不易。如果讀者在閱讀時遇到任何問題,請不吝賜教,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們會認真記錄,并在后續印刷版次中改進。同時,也歡迎讀者就閱讀中萌生的想法與我們討論,以本書為溝通橋梁,推動中國哀傷領域研究與實務的發展。我們的郵箱地址是:王建平,wjphh@bnu.edu.cn;唐蘇勤,sqtang@szu.edu.cn。
王建平于北京
唐蘇勤于深圳
2021年12月12日
序
創作本書的想法來源于我在芝加哥大學為精神健康專業人士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坊,這些專業人士在為期兩天的工作坊中接受繼續教育,為了了解哀傷、喪親和哀悼過程,他們探索自己的喪失經歷,學習任務模型。這一系列工作坊始于1976年,每年開展兩次,每次招收100人,但每年都會爆滿,很多人報不上名。隨后,我們開始在美國其他地區開辦這類工作坊。本書英文版第1版于1982年問世,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在這一系列工作坊中分享過的。
本書書名來源于我在佛羅里達大學的一場講座。當時,我受邀給眾多精神健康專業人士舉行Arthur G. Peterson年度講座,講座題目為哀傷咨詢與哀傷治療。這是我次對二者進行區分,這樣的區分對我來說很有意義,而多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對二者進行區分是很有用處的。哀傷咨詢指的是咨詢師對近喪親的人進行干預,促進喪親者完成哀悼的各種任務,這些喪親者沒有明顯的、復雜化的喪親經歷。哀傷治療指的是專業人士對哀悼過程出現復雜問題的喪親者使用技術和干預,目的是幫助喪親者的哀傷過程更具適應性。通常情況下,這些喪親者與逝者的分離存在很多沖突,亟待處理。哀傷咨詢常常可以由有一定技巧的朋友或家人進行,而哀傷治療需要更多的技巧、知識和訓練。
我們真的需要哀傷咨詢師嗎?我在30多年前本書英文版第1版出版時也問過這一問題,當時我的回答是,我不認為我們需要設立一個名為哀傷咨詢師的新職業。我現在仍然這么認為。社會工作者萊利(D. M. Reilly,1978)說:我們并不需要一個名為喪親咨詢師的全新職業。我們需要現有的專業人士,如神職人員、葬禮負責人、家庭治療師、護士、社工和醫生,對喪親這一議題進行更多的思考、敏感性和行動。(p. 49)勞埃德(Lloyd,1992)補充道:對那些并不一定是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其他相關行業人員來說,處理哀傷與喪失的技術仍然是處于核心的、必不可少的工具。(p. 151)我同意這一說法。通過本書,我希望可以幫助到那些工作中涉及關懷喪親者,具有提供有效干預所需知識和技巧,甚至已經在從事預防性精神健康工作的從事傳統職業的專業人士。
英文版第5版在全書各個部分都呈現了新的內容,有必要更新的信息均已更新。自1982年第1版問世以來,世界發生了很多變化。創傷性事件和學校槍擊案件頻發,可能造成兒童創傷的陳年舊事也不容忽視。社交媒體和網絡資源如雨后春筍,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輕松獲取信息。喪親研究和服務也在努力跟上這些變化。在本書中,我竭盡自己所能地向讀者呈現的內容,讓作為精神健康專業人士的讀者可以在對喪親兒童、喪親成人和喪親家庭進行干預時發揮自身的作用。
我想向在本書撰寫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人致以特別的感謝。熟悉前幾個版本內容的三位密友和同事對第5版可以進行哪些修改、更新哪些內容提出了具體建議,并在寫作過程中鼓勵我。他們是貝勒大學醫學人文學臨床教授比爾·霍伊(Bill Hoy),猶他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馬克·德·圣奧賓(Mark de St. Aubin),以及洛杉磯OneLegacy機構的治療師米歇爾·波斯特(Michele Post)。我在本書中采納了他們的大部分建議。
將喪親領域的文獻納入本書是一項工作量巨大的任務。本書的文獻庫包含了超過5000篇參考文獻,該文獻庫建立于20世紀70年代我在哈佛工作時。幫助我整理文獻的研究助理是亞歷克斯·福萊特斯(Alexes Flates)和哈利·巴恩斯(Haleigh Barnes),兩位都已經完成了臨床心理學博士訓練,并繼續在喪親領域從事相關工作。拜歐拉大學羅斯密德心理學院的院長克拉克·坎貝爾(Clark Campbell)博士在兩位研究助理的人員協調上提供了很大幫助,我也想向他表示感謝。
沃登工作小組中的專業人士每個月定期會面,提供支持和督導,他們幫助了我,讓我的想法更清晰。這些人包括羅·阿特利(Ron Attrell)、丹尼斯·布爾(Dennis Bull)、保拉·邦恩(Paula Bunn)、蓋倫·戈本(Galen Goben)、安·戈德曼(Ann Goldman)、琳達·格蘭特(Linda Grant)、安妮特·艾弗森(Annette Iversen)、勞里·盧卡斯(Laurie Lucas)、邁克·米多爾(Mike Meador)、蓋爾·普萊斯納(Gayle Plessner),以及米歇爾·波斯特。
特別感謝斯普林格出版集團行為科學領域的執行編輯謝里·蘇斯曼(Sheri W. Sussman)。她在第1版到第5版中都貢獻了智慧并給我鼓勵,我們的友誼已經持續了35年。我的家人和朋友也給了我重要的情感支持。
詹姆斯·威廉·沃登
于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于加利福尼亞州拉古納尼格爾
J.威廉·沃登(J. William Worden)博士
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成員,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成員,哈佛醫學院和拜歐拉大學羅斯米德心理學研究生院研究員,并擔任學術職務。他還是麻省總醫院哈佛兒童喪親研究的聯合首席研究員。他曾獲得 5 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助,40 多年來的研究和臨床工作集中在危及生命的疾病和危及生命的行為問題上。他所著的《哀傷咨詢與哀傷治療》一書已被譯為14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廣泛。
譯者簡介
王建平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醫學學士,心理學碩士、博士,臨床心理學博士后(中國科學院和哈佛醫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臨床與咨詢心理學院副院長;中國批臨床心理學注冊督導師;美國貝克研究所認知行為治療(CBT)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美國認知治療學院會士(Fellow)以及認證CBT治療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CBT專委會屆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第四屆常務委員。主編、翻譯教材和專著30余部,發表中外學術論文160余篇,從事精神醫學臨床一線工作10年,心理咨詢與治療臨床實務工作30余年。
唐蘇勤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心理學學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博士,康奈爾大學醫學院富布賴特訪問學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美國死亡教育與咨詢學會(ADEC)認證生死學專業人士(CT)。發表中外學術論文30余篇,參與編著、翻譯教材和專著10余部,從事心理咨詢臨床實務工作10年。
李 青
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北京大學學生心理中心咨詢師
史光遠
清華大學學生發展指導中心講師,北京師范大學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博士
唐任之慧
北京師范大學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博士生,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王 薇
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邢怡倫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