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擬通過歷時性的考察,將協餉制度置于時代變遷的背景下,分析其在面對制度內外壓力時所作出的各種因應,從而動態把握事物發展的過程,藉以傾聽時代聲音。與此同時,協餉制度在歷史進程中的共時性特征與宏觀及微觀方面的變化也不可忽視。
只有恰當把握已有研究成果的進展與不足,竭力搜求和拓展研究資料,才能明確本書研究的空間與方向。簡而言之,本研究將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以推進協餉制度的研究。
(1)厘清協餉制度的淵源流變。先行研究對于這個問題似未見關照,一些討論涉及協餉制度時不免隔靴搔癢,難中肯綮。殊不知不追本溯源根本無法認識該項制度的立意,更無法準確把握其演進過程。
(2)力圖把握協餉制度歷時性變遷。突破軍事或財政研究的藩籬,將協餉制度置于清代社會變動的整體之下,探索協餉制度在不同時期,尤其是晚清的變化特點及原因。
(3)具體分析協餉和協餉制度在不同省份、不同階段的共性與特點,展現協餉制度不同的面相。
(4)注意影響協餉制度運作的諸多因素,關注協餉制度與其他制度、人事、政情之間的相互關系,呈現協餉制度的位置與影響。換言之,本研究擬將協餉置于晚清社會的常情變態之下考察,厘清協餉制度與軍需供應、軍事進程、王朝統治秩序、近代軍制變遷、清季財政改革和清末新政等諸多方面的聯系,從而加深對晚清社會與時事政情的整體認識。
3. 學術創新
*一,厘清了協餉制度的來龍去脈,指出協餉制度旨在酌盈劑虛,北宋“支移法”是其雛形,逐漸演變成形則與明代軍需供應經驗直接相關,并認真梳理其階段變化與特征,廓清了協餉制度的淵源、創制過程、發展及流變。
第二,注意清代協餉制度的歷時性變遷和共時性特征,將其置于王朝統治的整體之下,緊緊把握協餉制度與各方的聯系,尤其致力于探討晚清變局中協餉制度與人事、政情、軍務和統治秩序之間的關系。
第三,通過詳贍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對咸同光時期的協餉規模進行統計,發現咸同時期協餉指撥規模與解餉數額不但仍有增加,甚至直到庚子事變前依然能夠有效轉移財賦的事實,修正了協餉制度在咸同時已衰落甚至瓦解的觀點。
吳昌穩,男,1981年生,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博士,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布展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在《中國博物館》《文物世界》《學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十余篇。
緒 論/1
第一章 酌盈劑虛:清代協餉制度的創建/20
第一節 協餉制度淵源述略/20
第二節 清初軍需協濟與養兵之議/29
第三節 協餉制度的構建/42
第二章 餉者向也:協餉制度與戰爭及統治秩序/64
第一節 咸豐以前的協餉制度及其運作/65
第二節 顧此失彼:太平軍初起與清廷協餉運籌/69
第三節 先清腹地:太平天國運動與協餉調整/83
第三章 再顧邊陲:協餉供應與邊疆統治秩序/151
第一節 貴州:以鄰省之力解本省之困/151
第二節 云南:以撫為主慘淡經營/168
第三節 陜甘新疆地區:竭天下之力以供西餉/185
第四節 協餉制度與統治秩序/219
第四章 收束與通融:同光時期協餉制度的調適/227
第一節 “兵勇不可兩存,庫儲不堪并耗”/227
第二節 協餉構成與解送方式的變化/248
第三節 協餉指撥關系的調整/262
第五章 困厄與衰落:清季協餉制度的走向/288
第一節 賠款與協餉/289
第二節 練兵與協餉/305
第三節 新政財政窘境與協餉困局/324
結 語/360
征引文獻/365
后 記/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