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業處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層,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演藝業的發展是由劇團來實現,演藝劇團的發展水平關系演藝業整體實力的提升和國家文化的繁榮。本書翔實地記錄了泉州各演藝劇團創業的艱辛,也點評了劇團的獨到之處,并前瞻各劇種的傳承發展,既有對影響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的各種因素的共性分析,又有對各劇團不同發展模式的個案探討。
本書的選題緣于偶然,但是累積和沉淀歷經了五年。
2010年9月5日,筆者打開電視,恰巧中央電視臺二頻道的“對話”節目正在播出《對話:文化部長蔡武》。“文化產業”“中國制造”“走出去”等字眼不斷地從主持人、嘉賓的口里說出,沖擊著筆者。筆者是學習工商管理專業的,像“中國制造”“走出去”是在企業管理領域特有的詞匯,怎么也會出現在文化領域呢?隨著節目的繼續播出,看到了改制后的原“東方歌舞團”(現名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的成功案例,以及對外演出公司、張天曉動漫制作公司“走出去”的歷程,令人大開眼界、大為驚嘆!蔡武部長在節目中介紹,大概從2003年,我國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已經開始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到今天,全社會已經認識到,文化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并且發展態勢非常好。看完這個節目后,筆者心里有種感覺:文化產業領域將是中國發展的又一個浪潮;而自己的管理學專業知識可以在這個領域中大展身手!
2011年,筆者開始應用管理學知識和理論來研究文化產業領域。同時,在指導每屆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中增加了一個新的選題方向: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從此開始了對文化產業領域的研究。2011年,筆者指導本科學生鄭桂貴完成了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文化產業鏈的學位論文,當時的研究范疇還比較寬泛。2012年,筆者把研究范圍縮小,鎖定在泉州的文化領域,并把目標瞄準泉州的五大國有演藝院團,希望了解它們是如何應對轉企改制的。筆者帶領劉如婷、羅馨、吳月珍三位本科學生對泉州市高甲戲劇團團長吳毓秀進行訪談,并完成《泉州高甲戲劇團市場化發展對策研究》《漳州薌劇團轉企改制研究》等學位論文。2013年,研究更加深入和擴展。筆者指導碩士生盧文娟完成并通過了學位論文《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影響因素及路徑探討》。為了能夠高質量地完成這篇論文,筆者在2011~2013年帶領盧文娟,先后對泉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泉州市高甲戲劇團、泉州歌舞劇團、泉州市木偶劇團、泉州南音樂團、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6家單位進行了實地調研。至此,筆者對泉州地區的五大國有演藝院團的歷史、現狀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一個對“泉州演藝業的發展研究”的選題開始浮現。2013年7月,我校啟動“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高水平著作資助專項計劃”,筆者獲得了資助。2013年9月,筆者開始全面設計本書的大綱、細化章節和確定進度,并帶領本科生團隊7人(肖鶴、楊冰冰、楊本學、許鳳梅、張杰煌、朱燕玲、傅靜雯)于2013年下半年前往泉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泉州市高甲戲劇團、泉州市木偶劇團、泉州南音樂團進行了第二次調研,了解各個劇團在劃轉為傳承中心后的改革新進展。根據在調研中了解到的新情況,不斷修正本書的框架和研究內容。
前后歷時三年的實地調研雖然辛苦和漫長,但為本書的寫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2012年,筆者和盧文娟合作完成的論文《泉州演藝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借鑒》發表在學術期刊《科技與產業》第9期。2012年7月,筆者執筆的論文《泉州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發展調查研究——以五大演藝文化院團轉企改制為例》被泉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選為泉州市學術論文的代表作,于8月底參加在江西撫州由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2012年海峽西岸經濟區20城市21家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協作會”關于“培育海西特色文化品牌,推進海西文化改革發展”的主題交流。2013年3~5月,筆者再次受邀作為課題組成員之一、第二執筆人參加了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的課題,完成調研報告《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推動泉州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關于泉州文化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2013年12月,我們團隊由黃如良老師牽線來到泉州南安岑兜村,高甲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聞名遐邇,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發祥地是在這里——在這個隱藏在現代都市喧嘩下默默無聞的海邊村落?在一個下午的參觀考察和座談中,兩代高甲戲的民間藝術家、愛好者、保護者、村干部在言談中流露出的焦急神情,讓我們心里沉甸甸的。他們渴望走出去、渴望讓外界知道他們、渴望可以被納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體系!正是這些交流,促使筆者在更高、更新的平臺上,對泉州傳統演藝業及五大劇團的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014年初到2015年初,筆者懷孕生子,寫作暫且擱置,但大部分章節已經完成。本書的訪談記錄大部分由盧文娟完成,小部分由傅靜雯協助完成,部分錄音校對工作由張巧珍完成。如何使各章節更具有系統性?本書對劇團的共性和個性的分析是否充足?2015年6月,筆者帶著書稿前往恩師烏家培先生家,請他點撥。烏先生聽了筆者的介紹后,認可了本書的大綱設計,同時,他提出了兩個觀點:“第一,對于五大演藝劇團的理性分析和感性描繪要統一起來。第二,對于劇團發展模式的探討非常重要,沒有好的模式,就沒有活力。”最后,筆者請他一起斟酌書名。筆者說:“我初步擬定的書名是‘古城新戲’,副標題為‘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影響因素和模式研究’,您覺得可以嗎?”他沉吟片刻,說:“副標題‘影響’二字去掉,叫‘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的因素和模式’更簡練些;‘古城新戲’不錯,既然是五大劇團,就是‘五花爭妍’,就叫‘古城新戲,五花爭妍’吧……”“嗯,太好了!”筆者眼前一亮,后來確定了本書的名字為《五花爭妍的劇團——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的因素和模式》。
2015年7~8月,筆者開始統稿,五大演藝劇團的調研情形仍舊歷歷在目。但筆者因為要照顧僅8個月大的寶寶,白天往往沒有時間,只能利用夜間11點到凌晨1點的時段寫作,甚是辛苦。
這是一部首次從管理學的角度、對演藝業的重要主體——劇團進行研究的著作。本書既匯總了對劇團團長們訪談的感性資料,又有對劇團影響因素的模型構建。本書既糅合了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的發展歷程,尋找它們共性的發展特征;又有對各劇團的深度挖掘,提煉它們各自獨特的發展模式。因此,無論是從研究的視角、研究的對象,還是從研究的體系看,本書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將本書獻給為泉州傳統演藝事業奮斗一生的老一輩藝術家們!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期待本書為廣大致力于研究提高演藝劇團管理水平的管理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祝愿在泉州這一古老城市的舞臺上,不斷上演具有新生活力的傳統演藝文化戲劇!
陳怡,女,福建莆田人,經濟學博士,現為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1995年9月-1999年7月,攻讀華僑大學工商管理系企業管理專業學士學位。1999年9月-2002年7月,攻讀華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學位。2002年9月-2006年7月,攻讀華僑大學商學院數量經濟學專業博士學位。2002年7月-2004年10月,任華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助教。2002年7月-2004年10月,任華僑大學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所秘書。2004年11月-2009年9月,任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講師。2004年11月-2009年9月,任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生秘書。2009年10月-2011年4月,任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副教授。2011年5月,任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研究領域為戰略管理和服務管理。
第1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1
1.2 泉州演藝文化業及戲曲文化概述/5
1.3 本書研究對象:泉州五大演藝劇團/17
1.4 研究思路與方法/25
第2章 文獻綜述與相關理論基礎/29
2.1 文獻綜述/29
2.2 相關理論基礎/45
第3章 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影響因素研究/61
3.1 文藝院團體制沿革及其對泉州國有文藝院團的影響/61
3.2 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影響因素實證分析/74
第4章 泉州市木偶劇團的發展模式研究/87
4.1 引言874.2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訪談錄/88
4.3 泉州市木偶劇團發展模式分析/113
4.4 小結與建議/123
第5章 泉州南音樂團的發展模式研究/127
5.1 引言/127
5.2 泉州南音樂團及團長訪談錄/129
5.3 泉州南音樂團發展模式分析/148
5.4 小結與建議/158
第6章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的發展模式研究/164
6.1 引言/164
6.2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辦公室主任訪談錄/165
6.3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發展模式分析/174
6.4 小結與建議/183
第7章 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的領導行為模式研究/185
7.1 引言1857.2泉州市高甲戲劇團團長訪談錄/187
7.3 對泉州市高甲戲劇團領導行為模式的分析/203
7.4 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管理層當前面臨的問題及建議/209
第8章 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異同與路徑設計/213
8.1 引言 2138.2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異同分析/213
8.3 泉州五大演藝劇團發展路徑設計/230
8.4 本章小結/248
第9章 結論與展望/251
9.1 結論/251
9.2 創新與不足/253
9.3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若干問題/254
參考文獻/256
附錄1 泉州市木偶劇團大事記/263
附錄2 泉州五大演藝文化院團發展影響因素評分表/270
附錄3 關于泉州市高甲戲劇團領導行為、組織文化和組織經營效果的問卷
調查表及調查留影/272
后 記/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