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學說思想和學科比較兩方面系統講述了公共行政學發展史。上編主要論述有關公共行政學的學術脈絡、發展階段以及范式轉變的知識,聚焦于公共行政學概論和思想,側重于西方行政學說思想史。下編則從公共行政學學科發展的特點出發,與幾大相近學科進行橫向比較,比較的重點在于定位和焦點,以便厘清公共行政學的自身優勢和所處方位。
本書在既有的理論思想基礎上,重構了公共行政學學術史體例,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公共行政學發展史這一重要議題,其中的諸多觀點和建議對我國公務員理解公共行政思想、研究人員理解公共行政學發展全貌、廣大學生系統學習公共行政學基礎理論知識,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參考意義。
楊志軍,男,1983年生,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人。中國海洋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公共安全與風險治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大都市治理”特聘研究員,貴州省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高端智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政策過程與政策變遷、國家治理與地方治理現代化、公共行政改革與發展。
在《中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學報》《公共行政評論》《學術月刊》《北京行政學院學報》《上海行政學院學報》《江蘇社會科學》《浙江社會科學》等重要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其中CSSCI 60余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14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貴州省軟科學等各級各類項目20余項。曾獲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優秀論文獎、公共管理國際會議榮譽論文獎、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上海市發展改革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三等獎等獎勵及榮譽稱號10余項。
上編基于思想學說的公共行政學
第一章公共行政學的確立時期(1887—1926)3
第一節威爾遜與古德諾的行政獨立思想3
第二節泰勒和法約爾的科學管理理論12
第三節韋伯的理性官僚制19
第四節懷特的行政學理論24
第二章公共行政學的應用時期(1927—1938)31
第一節穆尼的組織原則思想31
第二節吉爾布雷斯夫婦的動作研究理論38
第三節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系統化管理理論43
第四節福萊特的行政動態學理論47
第五節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52
第三章公共行政學的批判時期(1939—1952)57
第一節巴納德的現代管理理論57
第二節西蒙的行政原則批判63
第三節沃爾多的行政國家理念69
第四節政策科學學派78
第五節西蒙與沃爾多的爭辯88
第四章公共行政學的轉變時期(1953—1971)93
第一節里格斯的行政生態理論93
第二節第一次明諾布魯克會議100
第三節新公共行政學派104
第四節羅爾斯的《正義論》109
第五章公共行政學的探索時期(1972—1989)116
第一節黑堡學派116
第二節公共選擇學派123
第三節新公共管理理論131
第四節無縫隙政府理論136
第五節第二次明諾布魯克會議141
第六章公共行政學的發展時期(1990至今)145
第一節新公共服務理論145
第二節多元公共行政理論151
第三節整體性治理理論158
第四節公共價值管理理論163
第五節第三次明諾布魯克會議167
第六節新公共治理理論173
第七節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177
下編基于學科比較的公共行政學
第七章行政學與政治學185
第一節關系與定位185
第二節焦點與路徑190
第八章行政學與經濟學196
第一節關系與定位196
第二節焦點與路徑201
第九章行政學與管理學207
第一節關系與定位207
第二節焦點與路徑212
第十章行政學與社會學223
第一節關系與定位223
第二節焦點與路徑228
第十一章行政學與民族學235
第一節關系與定位235
第二節焦點與路徑240
第十二章行政學與法學246
第一節關系與定位246
第二節焦點與路徑251
第十三章行政學與哲學257
第一節關系與定位257
第二節焦點與路徑262
后記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