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兩個部分!拔膶W民族志”是筆者近三年提出的一個概念范式,采用人類學的知識,借鑒人類學方法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筆者在傳統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礎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張!拔膶W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學文本(即“文學作品”)、參與觀察、現場取證、鄉土知識;即在精讀文學文本的基礎上,到作品的發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體察作家在作品中“從生活中來”的細節,以及所“收藏”的生活本真,盡量還原“鄉土知識”與“民間智慧”的本來。中華文明總體上屬于農耕文明,所以筆者選擇鄉土文學進行實驗探索;希望通過文學民族志研究,可以在諸如文學評論的“索隱派”、“評點派”、“題詠派”等基礎上有所創新,也突破文學研究“考證派”的方法而呈現人類學、民族學之于文學的特殊價值。文學人類學部分主要筆者擷取部分在過去三十年中所發表的文學人類學研究成果。
彭兆榮,男,漢族,廈門大學一級崗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委員,廈門大學旅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文化名家。中國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遺產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曾到法國尼斯大學人類學系,法國國家科學院華南及印支半島人類學研究中心學習和研究,法國巴黎大學(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學(索邦)高級訪問學者,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人類學系高級訪問教授。北京大學特聘項目博士生指導教授。四川大學“985文化遺產與文化互動創新基地”特聘教授。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首席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MAB)計劃中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