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非虛構類紀實文學作品。講述了作者的父親和母親這對小知識分子從小求學、參加工作、戀愛、結婚、育兒等平凡生活的經過,從生活表面的相似中提煉點滴感動與智慧。故事的時間跨度長達七十年,從1924年開始到改革開放初期,以獨特的孩子視角,用回憶往事的口吻,電影般展開一幕幕場景,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紡織工業、飛機制造工業、保險業和中專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近乎真實的氛圍中塑造出一個個親切可信的人物,故事也因之顯得更加立體和耐讀。
本書是作者為了獻給父親和母親的紀實文學作品,他們是普通的百姓,是普通的小知識分子,他們的一生沒有波瀾壯闊的事跡與故事,但他們的一生伴隨著國家與民族天翻地覆的變化,又處處體現著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特點。
這部作品是為了獻給我
的父親和母親。他們是普通
的百姓,是普通的小知識分
子,他們的一生沒有波瀾壯
闊的事跡與故事,但他們的
一生伴隨著國家與民族天翻
地覆的變化,又處處體現著
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特點
。
紀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傳
承。記得母親彌留之際,感
嘆自己一生命運不濟,沒能
成就一番事業,當時為勸慰
母親,我說要把她平凡的一
生寫成書,她欣慰地握著我
的手說:“會有人看嗎?到
時你一定把封面設計得漂亮
一點兒。”光陰荏苒,后來
我到北京工作定居,有了一
個女兒。一天我告訴她:“
我要為爺爺奶奶寫一本書。
”她對我說:“那書的封面一
定要設計得漂亮一點兒。”
看來這本書應該包含著我們
上下三代人的傳承。雖然父
母輩一生非常平凡,但他們
的一生又是那么的堅韌,從
來沒有放棄努力,這些正是
我們后代所缺乏的品質,所
以我也希望后輩們能通過閱
讀此書,把這些優秀的品質
一代代傳承下去。
為完成此書,我查閱了
大量的文獻資料,目的是為
了盡量還原當時的環境,讓
讀者讀起來更加有代入感和
時代感,但不知自己的拙筆
描述是否達到了這個效果。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這本
書包含了我對天下父輩,對
我自己的父親和母親真實的
感情。幾十年彈指一揮間,
滄海桑田,風云變幻,唯有
父母的養育之恩難忘。
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書
中肯定存在著諸多不妥之處
,希望讀者能給予諒解和指
正。也非常感謝您閱讀了這
本書,這是一種莫大的緣分
,如有可能,我希望在今后
再版時能不斷地補充和完善
。
在這里我要感謝與父母
有緣的領導、朋友和親戚們
,感謝你們對父親母親生前
的幫助和關懷,感謝你們對
我們家庭的幫助。
在這里我還要感謝為此
書的出版提供幫助的朋友們
,感謝出版社的編輯們,感
謝你們為此書的付出。
作者
2021年5月
林韻,原名楊棟林。北京某外企高管。大學本科學歷,工程師職稱。1987年7月畢業于某省工業大學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1999年7月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函授新聞學專業;2019年1月畢業于北京大學網絡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任某企業電視臺臺長、某省電視臺記者、北京某雜志記者。
一、秋嵐湘中
二、湘中求學
三、大垅工校
四、畢業返鄉
五、青島工作
六、護廠運動
七、迎接解放
八、重回南方
九、榕山王場
十、苦難童年
十一、國立六中
十二、成都女中
十三、成華大學
十四、從西到東
十五、南昌洪都
十六、舉家來贛
十七、日夜奮戰
十八、國產首飛
十九、離開一線
二十、相識南昌
二十一、淚別南航
二十二、終成眷屬
二十三、云山造紙
二十四、調往新豐
二十五、新豐小住
二十六、南昌團聚
二十七、中學代課
二十八、動蕩歲月
二十九、慈愛父母
三十、家添小妹
三十一、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