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才高累身,命運坎坷
溫庭筠一生踽踽獨行,用畢生精力探求個人命運與時代力量博弈的結局,他不怕輸贏,始終以一擲千金的豪邁氣魄從頭再來。縱觀晚唐,政治腐敗,宦官專權,朋黨傾軋,溫庭筠獨善其身,從佛教禪宗中尋求答案,從內斂中突破出柔中帶剛的力量,賦予詞作不一樣的歷史局面與風格魅力,令人為之贊嘆。
籍貫、世系、生卒年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關于其籍貫、世系、生卒年,歷史上記錄不一,學界對此也莫衷一是。關于溫庭筠的籍貫,《舊唐書》載其為太原人,《新唐書》載其祖溫大雅為并州人。學者顧學頡在《新舊唐書溫庭筠傳訂補》中提到蓋太原、并州系一地,唐屬河東道。而一說,溫庭筠一生,從未涉足太原一帶,所作詩文,也不以太原為鄉土,庭筠占籍應即在無錫附近,又說溫庭筠貫太原,但寄籍卻不在江南……溫庭筠應家鄠縣。關于溫庭筠的世系,雖暫無定論,但一般認為其系唐太宗貞觀初年的宰相溫彥博之裔孫,家世顯赫。
關于溫庭筠的生卒年,更是眾說紛紜。一說溫庭筠生于憲宗元和七年(812),一說其生于元和十二年(817),又說據溫詩推斷其應生于德宗貞元十七年(801)。還有學者研究后推論溫庭筠應生于公元798年,或公元817年,或公元824年。各學者均有立論支持,故而不易定奪。
至于溫庭筠的卒年,更是沒有確切的推定。根據溫詩《贈蜀府將》中的題下自注蠻入成都,頻著功勞一句,有學者認為溫庭筠卒于咸通末,得年六十左右;一說《贈蜀府將》一詩應作于大和三年(829)南詔入蜀后不久,并非溫庭筠晚年之作;一說《贈蜀府將》詩中飽含豪杰之氣,應是憶舊而作,題下自注蠻入成都,頻著功勞一事應發生在咸通三年(862)。因此種種,有學者認為溫庭筠卒年應為咸通七年(866);又說,其卒于中和二年(882)或咸通八年(867)。
屢試不第
唐朝初期,溫彥博跟隨李淵、李世民父子征戰沙場,受到帝王重用,溫氏家世顯赫,可謂盛極一時。然而等到溫庭筠出生時,唐王朝正處于矛盾顯著、風雨飄搖的頹敗時期,其自然無法享受祖上顯赫帶來的持續福利,既無權勢可倚,又無葭莩之親可靠,其《病中書懷呈友人》:詩言浪言輝棣萼,何所托葭莩。喬木能求友,危巢莫嚇雛。風華飄領袖,詩禮拜衾。欹枕情何苦,同舟道豈殊。放懷親蕙芷,收跡異桑榆。贈遠聊攀柳,栽書欲截蒲。瞻風無限淚,回首更踟躕。在這種背景下,溫庭筠一心求仕,將出人頭地、一展鴻鵠之志的愿想寄托在仕途之上。
溫庭筠才思敏捷,堪比七步成詩的曹植,《唐才子傳》載溫庭筠少敏悟,天才雄贍,能走筆成萬言。其每賦一韻,一吟而已,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又載其才思艷麗,工于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人稱其為溫八吟溫八叉。溫庭筠的聰慧超乎常人,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如此才華橫溢之人,卻屢試不第,這與其桀驁不馴、蔑視權貴的性格密不可分。相傳,文宗開成四年(839),溫庭筠由京兆府薦名,參加科舉考試,但是這次應試未中的結局早已暗中埋下伏筆。究其原因,要從溫庭筠與莊恪太子李永的關系說起。
李永(?838),莊恪太子,唐文宗李昂之子。大和六年(832),李永被立為太子,但卻引來眾人的嫉妒與怨恨,陷入后宮斗爭的泥潭之中,深受其害。唐文宗新寵楊賢妃因擔心太子繼位對自己的權勢、身家性命構成威脅,便多次在唐文宗面前諂言詆毀李永,最終逼死了太子李永。溫庭筠與莊恪太子的關系問題,學術上也存在異議。一說其與太子關系非同一般。溫庭筠曾作《太子西池二首》:梨花雪壓枝,鶯囀柳如絲。懶逐妝成曉,春融夢覺遲。鬢輕全作影,淺未成眉。莫信張公子,窗間斷暗期。花紅蘭紫莖,愁草雨新晴。柳占三春色,鶯偷百鳥聲。日長嫌輦重,風暖覺衣輕。薄暮香塵起,長楊落照明。《橫吹曲辭·雍臺歌》:太子池南樓百尺,八窗新樹疏簾隔。黃金鋪首畫鉤陳,羽葆亭童拂交戟。盤紆欄楯臨高臺,帳殿臨流鸞扇開。早雁聲鳴細波起,映花鹵簿龍飛回。人們推斷,溫庭筠之詩當屬從游時所作,其中所發感慨亦是從游文人因其事關己所發,由衷的兔死狐悲之詞;一說溫庭筠與莊恪太子只是普通關系,他曾著詩《唐莊恪太子挽歌詞二首》,但之前與太子連一面之緣也沒有。無論歷史上溫庭筠與莊恪太子是否關系親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溫庭筠確實因此受到了連累,應試也以失敗收場。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溫庭筠參加京兆府試,這次應舉還算成功,薦名居于第二。但由于牛(僧孺)黨不滿其政治態度,溫庭筠竟被黜落罷舉,不能參加次年的禮部進士考。這次不第對溫庭筠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在鄠郊住了兩年,其后作詩《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仆射》:未知魚躍地,空愧鹿鳴篇。稷下期方至,漳濱病未痊。定非籠外鳥,真是殼中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邊苦惱自己科舉及第、魚躍龍門遙遙無期,一邊苦惱自己空費州郡薦舉,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溢于言表。
仕途不順的溫庭筠并沒有放棄應試的想法,其在《自有扈至京師已后朱櫻之期》中云:露圓霞赤數千枝,銀籠誰家寄所思。秦苑飛禽諳熟早,杜陵游客恨來遲。空看翠幄成陰日,不見紅珠滿樹時。盡日徘徊濃影下,只應重作釣魚期。從這里的重作釣魚期可以看出,此時的溫庭筠仍飽含希望,摩拳擦掌等待下一次應試。會昌元年(841),溫庭筠自長安赴吳中舊鄉,到淮南與節度使李紳相見,并向其呈獻言表己懷的《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仆射》一詩,欲以此進入幕府之中。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沈詢主春闈,溫庭筠又去應試。歷經考場失意的溫庭筠恃才傲物,滿腹牢騷,因此應試時,自己完成試題后便生異動,開始設法幫助其他考生作答。考官沈詢為官正直嚴格,自然不允許不符合禮法、制度的事情發生,他見溫庭筠左顧右盼,不甚穩定,故而特召溫庭筠于簾前,單獨驗之。玩世不恭的溫庭筠反倒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不公正對待,因此心懷不滿,大鬧了場屋。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助了八個人。溫庭筠也因此有了救數人的綽號,但是這次不僅沒有科舉成功,反倒落下了壞名聲。更為糟糕的是,溫庭筠因這件事被貶到隨州縣里當起了縣尉。五代王定保《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中記載:開成中,溫庭筠才名籍甚,然罕拘細行,以文為貨,識者鄙之。無何,執政間復有惡奏庭筠攪擾場屋,黜隨州縣尉。溫庭筠雖代人答卷,被貶為小官,但其才情有異于常人,實屬百年難得一見之人才。相傳,溫庭筠被貶時,皇帝還特下詔:敕鄉貢進士溫庭筠,早隨計吏,夙著雄名;徒負不羈之才,罕有適時之用。放騷人于澧浦,移賈誼于長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可隨州隨縣尉。著名的《商山早行》便是溫庭筠在前往隨縣赴任的路途中所作。相傳,宋代詩人歐陽修十分贊賞其才情,尤喜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認為其天寒歲暮,風凄木落,羈旅之愁,如身履之。
溫庭筠人生的悲劇歸結到底與其渴求仕途暢達但又恃才傲物、蔑視權貴的矛盾性格分不開。相傳溫庭筠于會昌年間,曾出入李黨二魁李德裕、李紳門下,支持會昌之政。大中年間,牛黨專政,令狐绹官至宰相,與其稱好的溫庭筠又轉向令狐父子,上啟令狐绹請求引薦,又常與令狐绹之子令狐滈飲酒作樂,出入令狐館中。這種兩面討好的狀態使得溫庭筠在當時受到許多人的詬病。
屢遭貶謫
溫庭筠的兩副面孔并沒有幫助其在仕途上順風順水。他始終堅持內心的曲直、好惡,表面上雖討好權貴,但骨子里卻對那些空而無實的當權者不屑一顧,其晚年又遭一系列的迫害,更是與令狐绹分不開。傳說,唐宣宗歡喜《菩薩蠻》曲調,令狐绹為投其所好,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并以自己的名義上供宣宗。私下令狐绹囑咐溫庭筠不要將此事泄露出去,以免壞了自己的名聲。但溫庭筠還是將此事傳了出去,這讓令狐绹大為不滿。溫庭筠性情直爽,也因此看不起沒有實學的令狐绹。據《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詩興大發,賦詩一首,上句有金步搖,正當四處無人能對,場面一度尷尬之時,宰相令狐绹背后的溫庭筠隨口以玉條脫相對。這一對意境全出,極妙極佳,宣宗極為賞識,并當即予以賞賜。私下令狐绹以玉條脫出處問于溫庭筠,心高氣傲的溫庭筠告其玉條脫典故出自《南華經》,并說《南華經》并非僻書,希望相國公務之暇,也應多讀點古書,以充涵養,言外之意就是讓令狐绹回家再深造深造。貴為宰相的令狐绹明白這是在譏諷自己無才學,自然對溫庭筠又羞又恨。此后,令狐绹不僅不再力薦溫庭筠,反而在帝王面前奏他雖有才情,但無品行,不宜與第。
溫庭筠攪擾場屋,被貶為隨州隨縣尉,雖然被貶,但對他來說,能從一介布衣搖身變為官吏也未嘗不是一件喜事,故而溫庭筠直奔隨縣而去,路上又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徐商調任山南東道節度使,鎮守襄陽。隨縣隸屬山南東道,且兩人算是舊相識,從溫詩《河中陪帥游亭》倚闌愁立獨徘徊,欲賦慚非宋玉才。滿座山光搖劍戟,繞城波色動樓臺。鳥飛天外斜陽盡,人過橋心倒影來。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飄蕩似寒梅中可知,這里的帥實際上指的就是徐商。因此種種,徐商將屬下隨縣縣尉溫庭筠辟為巡官,并對其照顧有加,讓其加入幕府之中。在徐商幕府期間,溫庭筠認識了游襄陽幕的段成式,與其交往甚好,二人互相賞識,有來有往,最終結為兒女親家,傳為佳話。段成式不忍官場污垢,辭官隱居,送墨給溫庭筠,溫庭筠亦寫詩文回贈。《答段成式書七首》就是兩位才子惺惺相惜的最佳見證。因散文繁長,不便全引,故而引其片段。文曰:庭筠白:節日僮干至,奉披榮誨,蒙賚易州墨一挺。竹山奇制,上蔡輕煙。色奪紫帷,香含漆簡。雖復三臺故物,貴重相傳;五兩新膠,干輕入用。猶恐于潛曠遠,建業尪羸。韋曜名方,即求雞木;傅玄佳致,別染龜銘。恩加于蘭省郎官,禮備于松欞介婦。汲妻衡弟,所未窺觀;廣記漢儀,何嘗著列!矧又玄洲(闕)上苑青瑣西垣。仇字猶新,疑簽尚整。帳中女史,猶襲青香;架上仙人,常持縹袟。得于華近,辱在庸虛。豈知夜鶴頻驚,殊慚志業;秋蟲屢綰,不稱精研。惟憂痗物虛投,蠟盤空設。晉陵雖壞,正握銅兵;王詔徒深,誰磨石硯?捧受榮荷,不任下情。庭筠再拜。
然而這段悠閑、愜意的時光并沒有持續多久,大中十二年(858),與溫庭筠并稱溫李的李商隱逝世,溫庭筠失去了難能可貴的文友與兄弟,傷心不已。雪上加霜的是,徐商奉詔回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失去靠山的溫庭筠不得已另謀出路。相傳,溫庭筠曾著文《上蕭舍人啟》:某啟:某聞周公當國,東伐淮夷;陸抗持權,北臨江漢。或陳師鞠旅,或筑室反耕。然后王府圖功,臺庭陟恪。猶垂壯烈,尚播雄圖。屬者邊塞失和,羌豪俶擾,煙塵驟起,烽燧相連。犬牙秦雍之疆,蠆尾河汾之地。雖登壇授鉞,屢選中權;而禁暴安人,殊無上策。相公手捐相印,腰佩兵符。威不搴旗,信惟盈缶。莫不周勤體物,煦嫗垂仁。足食足兵,俄成于富庶;惟風及雨,立致于生成。今者再振萬機,重宜五教。方從易簡,及表優崇。凡列陶镕,咸增抃賀。從此罇彝著德,鐘鼎流芳。四海遐瞻,共卜歸還之兆;一陽初建,便當霖雨之期。某忝預恩知,實踰倫等。據學者研究,這封信并非寫給蕭舍人,而是寫給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的,究其原因,不難看出溫庭筠欲借此信表達自己與之結好的想法,為自己的前途生計做準備。
隨后溫庭筠也離開了襄陽,據推斷他來到了江陵,入荊南節度使蕭鄴幕,為從事。咸通三年(862)或咸通四年(863),不得志的溫庭筠自江陵返長安,途經揚州時,更是受到了莫大的羞辱。當時的溫庭筠貧病交加,處境不順。從其之前寫給段成式的《答段柯古贈葫蘆管筆狀》庭筠累日來洛水寒疝,荊州夜嗽。筋骸莫攝,邪蠱相攻。蝸睆傷明,對蘭缸而不寢;牛腸治嗽,嗟藥錄而難求中就可以看出,溫庭筠確實是山窮水盡了,寒疝、蝸睆等疾病一直折磨著他,就連正常入眠都難以做到。在這種境遇下,溫庭筠被迫來到揚子院乞索,醉酒后違禁夜行,竟被虞侯打了耳光,就連牙齒也打斷了,可謂顏面掃地。此時,與溫庭筠素有積怨的令狐绹調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吏,溫庭筠將此事訴于令狐绹,但令人氣憤的是,令狐绹非但沒有處置虞侯,反而借著此次機會,當著眾人的面狠狠地羞辱了溫庭筠。虞侯更是四處造謠,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品行不佳。關于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后來傳到了京師,無奈之下,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遍見公卿,為自己申訴冤情。
徐商后來官至宰相,見老友被踐踏如此,于心不忍,故而伸出援手,安排溫庭筠補任了國子助教。此時的溫庭筠可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徐商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故作詩《休浣日西掖謁所知》:赤墀高閣自從容,玉女窗扉報曙鐘。日麗九門青鎖闥,雨晴雙闕翠微峰。毫端蕙露滋仙草,琴上薰風入禁松。荀令鳳池春婉娩,好將余潤變魚龍。
咸通七年(866),溫庭筠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家族衰敗、仕途不順的他更能理解平民子弟的不易,在品評考場作品優劣時,他對有才華、有傲骨的士子青眼相待,惜才愛才,不顧士子身份的高低貴賤。相傳,嶺南士子邵謁向溫庭筠投獻針砭時弊的詩歌三十首,溫庭筠越讀越興奮,為其犀利的觀點所震撼,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書榜文加以稱贊,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專華藻。并仰榜出,以明無私。因其所榜詩文聲詞激切,曲備風謠,其中很大可能就包含了針砭當時宰相楊收的內容,楊收少年老成,心思敏感,入相后更是既益貴,稍自盛滿,為夸侈,哪里能容忍溫庭筠公開指責自己,便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末了,還給他扣上了品行不佳的帽子。雖說當時徐商宰相仍在位,但其與楊收宰相略有高低不同,權勢不夠,話語權自然要打折,在這種情況下,有心庇護溫庭筠的徐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相傳,年事已高的花間詞祖溫庭筠于咸通七年(866)冬走向了人生的終點。一代才子,一心求仕卻考場失意,努力向上求索卻屢遭貶謫,不知是為功名所累,還是為自己的桀驁不馴、不畏權威所累,一切的一切最終都歸于塵土,不免讓人唏噓感慨。借用紀唐夫《送溫庭筠尉方城》詩以表感嘆,詩云:何事明時泣玉頻,長安不見杏園春。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且盡綠醽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方城若比長沙路,猶隔千山與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