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建筑》是一本介紹分析“建筑為什么存在”的社科書。在金字塔、神廟、教堂、宮殿等著名建筑中,不僅蘊含著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也表征了人類在浩瀚宇宙中尋求自身存在意義的漫漫征程。作者帶領讀者拆解分析了許多西方知名建筑,講述了其背后不為人知的設計故事,包括權貴如何影響建筑,而設計師又如何努力為建筑注入自己的創意的,還有一些其他八卦趣聞,使讀者能在輕松中看透復雜的建筑語言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欲望和情緒。
作者:
迪耶?薩迪奇(Deyan Sudjic)
建筑設計評論家,記者,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創辦世界上□□份建筑與設計綜合類雜志《藍圖》(Blubeprint),任教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金斯頓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勛章(OBE),著有《權力與建筑》(The Edifice Complex:The Architecture of Power)、《方圓一百英里的城市》(100 Miles City)、《建筑與民主》(Architecture and Democracy)等。
吳真貞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教師,譯有《失落的猴神之城》等作品。
目錄
我們為何而建 >>>14
覲見元首的漫漫長路 >>>28
石頭的世界 >>>72
創建國家 >>>102
動蕩年代的身份認同 >>>136
大理石的運用 >>>170
不羈的自我 >>>196
總統圖書館 >>>216
汽車影院里的陵墓 >>>254
文化的運用 >>>276
高樓綜合征 >>>308
無情的現實 >>>336
我們為何而建
建筑關乎權力。當權者打造建筑,因為這正是權力的體現。從□基礎的層面來看,建筑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可以讓不安分的勞動力保持穩定。而建筑也很好地反映了當權者的能力、決斷力,甚至還有決心。□重要的是,建筑是一種宣傳締造者功業的手段。
我習慣把一張從小報上撕下來的圖片釘在書桌上方。透過污跡斑斑的新聞紙,可以辨認出一個模糊的圖像,那是一個汽車般大小的□□寺模型。模型被放置在一個與觀眾視線等高的底座上,平視便能欣賞整個模型。建筑師并沒有用常見的灰色給模型上色,而是為其涂上了一抹唇釉般的亮色,這么做,是想在□短的時間內打動客戶。
□□寺模型由硬紙板和輕木板條搭就,低矮的圓頂周圍環繞著幾圈高聳的尖塔。華而不實的造型,以及將繁復的傳統裝飾簡化成夸張的卡通畫,似乎是想讓模型既富有大膽的現代感,又不失傳統的莊嚴感。像這樣現代與傳統并重的嘗試此前已做過不下百次,但無不以失敗告終。而這張照片之所以讓人如此不安,并不是因為這些可疑的建筑細節。它所呈現的建筑的黑暗一面,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原因所在。在這種畫面中,建筑師通常是□顯眼的,而在這張圖片中,那群身著制服、滿臉恭敬地簇擁在模型周圍的人看上去并不像建筑師。其中□顯眼的是那個被簇擁在中間,蓄著濃密胡子的矮□□人。這個人身穿老式的卡其衫,頭戴貝雷帽,看上去就像是二戰中的英國陸軍少校,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模型,十分癡迷。
這個人就是薩達姆·侯賽因。和許多獨裁者一樣,薩達姆也是狂熱的建筑愛好者,但他和拿破侖三世、墨索里尼又有點兒不一樣。拿破侖三世挑剔的品位,從巴黎整潔如閱兵場般的林蔭大道便可見一斑,墨索里尼則對風格迥然不同的現代主義和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筑都相當喜歡,而薩達姆并沒有明顯的偏好。不過他好像生來便知道如何利用建筑來宣傳自己,頌揚自己的政權,震懾對手。
“戰爭之母”□□寺在設計之初,便帶有明確的目的,那就是把伊拉克宣揚成□□次海灣戰爭的勝利方。可事實上,這是一場令薩達姆蒙羞的戰爭。他的軍隊被驅逐出了科威特,軍隊潰逃的情景慘不忍睹:毀壞的公路上塞滿了扭曲成長龍的汽車,在這些毀壞的汽車里擠滿了灰頭土臉的伊拉克士兵,路邊到處散落著搶來的戰利品。薩達姆企圖通過構筑一種“真實”來抹去戰敗者的形象,這和科威特政府的做法如出一轍——科威特曾邀請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約翰·烏特松打造了一個一無是處的“玩具”議會大廈,想要證明自己不是海灣地區的寡頭政府,而是北歐式的民主政權。當時薩達姆政權正遭受聯合國的制裁,伊拉克國內物資極度匱乏,在這種時候,不管打造什么建筑,都會被視為蓄意的挑釁。而□□寺本身又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所以這種挑釁便更加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