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產業區位理論已經對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現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是對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的動因、模式、機制等方面進行了重點研究,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的經濟社會形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互聯網革命的快速推進深刻影響了中國經濟,同時,人口年齡結構的日益老齡化,不僅減弱了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所依賴的人口紅利,也對整個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也決定了科技和教育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此外,長期以來存在的企業融資約束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地區產業的發展,因此,對新時期影響中國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研究電子商務、銀行信貸、科教支出和人口年齡結構等關鍵因素在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機制,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中國產業區位分布演變及其機制研究》緊密圍繞中國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這一研究主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產業空間分布格局演變作為本文研究的邏輯起點,將新時期影響中國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的四大因素(電子商務、銀行信貸、科教支出和人口年齡結構)作為《中國產業區位分布演變及其機制研究》研究的關鍵點。
現有產業區位理論已經對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現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是對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的動因、模式、機制等方面進行了重點研究,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的經濟社會形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互聯網革命的快速推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經濟,同時,人口年齡結構的日益老齡化,不僅減弱了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所依賴的人口紅利,也對整個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也決定了科技和教育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此外,長期以來存在的企業融資約束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地區產業的發展。因此,對新時期影響中國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研究電子商務、銀行信貸、科教支出和人口年齡結構等關鍵因素在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機制,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本書緊密圍繞中國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這一研究主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產業空間分布格局演變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將新時期影響中國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的四大因素(電子商務、銀行信貸、科教支出和人口年齡結構)作為研究的關鍵點。
第一,本書介紹了中國產業空間分布格局的演變過程,主要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區域產業分布格局的演變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并通過對四個階段的典型事實的統計分析,總結出了每一個階段相應的典型特點。
第二,本書對電子商務發展程度影響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的機制進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結論:首先,電子商務發展會影響地區制造業的空間集聚,具體表現為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程度越高,制造業集聚程度也就越高。其次,中國各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程度會通過削弱地方保護、減弱市場分割這一渠道來影響地區的制造業分布,具體表現為電子商務發展越快的地區,其市場分割對制造業集聚的抑制作用也就越弱,即電子商務有助于削弱市場分割對制造業集聚的負面作用。
第三,本書研究了銀行信貸期限結構對產業區位分布和變遷的影響及其具體機制,得到如下結論:首先,長期化傾向的銀行信貸期限結構有助于促進地區工業發展,而短期化傾向的銀行信貸期限結構則會抑制地區工業發展,并且銀行信貸期限結構對不同類型制造業的影響并不相同。其次,銀行信貸期限結構可以通過研發創新部門影響地區工業發展,具體地,銀行信貸期限結構可以通過專利開發、新產品開發、消化吸收技術、購買國內技術和技術改造等影響地區工業發展,但不會通過引進技術這一渠道影響地區工業發展。
第四,本書研究了科教支出影響地區產業發展及其產生空間溢出效應的具體機理,并且分析了現代交通網絡體系對科教支出空間溢出效應的影響,得到如下主要結論:首先,財政科教支出能夠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能夠促進本地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其次,財政科教支出存在空間溢出效應,本地區的財政科教支出對鄰近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分產業來看,本地區的財政科教支出對鄰近地區第二產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對鄰近地區第三產業發展則不具有促進作用。再次,對于經濟發展特別是第二產業發展而言,科教支出的空間溢出效應具有空間異質性,對于時空距離較近的地區,科教支出的空間溢出效應影響不太明顯,但是對于時空距離較遠的地區,科教支出的空間溢出效應則變得較為明顯。最后,伴隨著高鐵網絡的發展,本地區科教支出對鄰近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第二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在同等地理距離范圍內有所增強。
第五,本書對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影響地區人口和產業集聚的機制進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結論:首先,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會影響地區人口和產業的空間集聚,具體表現為地區人口少子化越嚴重,地區人口和產業向市區集聚的程度就越高,分產業來看,這種效應在第三產業集聚的表現要大于第二產業。其次,中國各地區人口年齡結構的演變會通過基礎教育資源的空間布局變化來影響地區的人口和產業分布,具體表現為少子化程度越嚴重,基礎教育資源布局越會向市區集中,從而推動人口和產業進一步向市區集聚,但是對于不同的產業,這一中介效應并不完全相同。地區基礎教育資源集聚在人口少子化促進地區第三產業集聚過程中發揮的中介效應要大于在人口少子化促進地區第二產業集聚過程中發揮的中介效應。
第六,對全書進行了簡短的歸納和總結,提煉了若干結論,然后圍繞相應的結論提出了可資借鑒和參考的政策建議。另外,基于本書研究的不足,又進一步提出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沈立,男,浙江紹興人,南開大學管理學學士、經濟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現為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城市經濟、產業經濟、房地產經濟。《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5》副主編,在《經濟研究》《社會科學研究》《金融評論》《上海經濟研究》等期刊發表文章多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節 篇章結構與創新之處
一、篇章結構
二、可能的創新之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產業區位分布的相關概念界定及測度
一、產業區位分布的相關概念
二、產業區位分布的測度
第二節 區際產業分工理論
一、經典產業區位理論
二、發展中國家產業布局理論
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
四、馬克思主義產業布局理論
第三節 產業區位變遷理論
一、國際產業遷移理論
二、區際產業轉移理論
三、產業集聚理論
第四節 研究述評
第三章 理論模型
第一節 產業區位分布動因演變機制
第二節 數理模型
一、基本模型分析
二、基本模型推論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產業空間演變與區域經濟新格局
第一節 1952-1978年中國國內產業分布格局及其演變歷程
第二節 1978-2002年中國國內產業分布格局及其演變歷程
第三節 2003-2012年中國國內產業分布格局及其演變歷程
一、區域之間產業分布格局的演變
二、城市群之間產業分布格局的演變
三、城市群內部產業分布格局的演變
第四節 2013年以來中國國內產業分布格局及其演變歷程
一、區域之間產業分布格局的演變
二、城市群之間產業分布格局的演變
三、城市群內部產業分布格局的演變
第五節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電子商務與產業區位分布
第六章 銀行信貸與產業區位分布
第七章 科教支出與產業區位分布
第八章 人口年齡結構與產業區位分布
第九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