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增值稅稅收貢獻研究:基于社會網絡視角的結構分析》借助社會網絡視角分析增值稅稅源結構,將增值稅稅源結構看成一個由行業及行業間的稅收關聯構成的社會網絡,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法等一系列概念和工具,分析了行業間的稅收關聯(銷項稅額-進項稅額關聯)特征,進而構建了測量制造業網絡位置的指標。研究發現,制造業的中心地位并非如稅收收入視角所述,隨著“營改增”擴圍和自身發展放緩而下降,相反地位有所提高,特別是將幾乎所有行業都納入征收范圍之后,制造業對整個稅源結構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大,具體體現為進項關聯強度的上升以及橋梁作用的不斷增強。
制造業一直是我國國內增值稅最大的稅源,它提供的增值稅稅收收入占比在最高時達到了58.16%。但近幾年受制造業發展放緩、“營改增”全面擴圍以及稅率下調等因素的影響,制造業貢獻的增值稅稅收收入份額下降趨勢非常明顯。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制造業的增值稅稅收貢獻能力在下降呢?這一問題的答案取決于從哪個角度分析增值稅稅源結構,采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稅收貢獻。如果以稅收收入份額為標準衡量制造業的增值稅稅收貢獻,結論顯而易見。但是,以稅收收入份額為切入點分析稅源結構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陷——忽視了各個產業之間的稅收關聯。正是產業間的稅收關聯支撐著整個稅源結構,這些看不見的稅收關聯是產生稅收收入的紐帶,也是傳遞稅收收入波動、稅負轉嫁、傳導稅收政策效應的關鍵渠道。各個行業在稅收關聯特征方面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在稅收收入貢獻能力、稅負轉嫁能力、影響政策效應方面的差異。與稅收收入份額相比,以稅收關聯為切入點分析制造業的稅收貢獻,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制造業在增值稅稅源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書借助社會網絡視角分析增值稅稅源結構,將增值稅稅源結構看成一個由行業及行業間的稅收關聯構成的社會網絡,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法提供的一系列概念和工具,分析行業間的稅收關聯(銷項稅額一進項稅額關聯)特征,進而構建測量制造業網絡位置的指標。本書利用網絡位置衡量制造業對增值稅稅收收入的影響能力以及制造業在增值稅稅源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表示制造業對增值稅的稅收貢獻,從而關于制造業增值稅稅收貢獻的研究就轉換成對制造業網絡位置的研究。本書從三個層次解析增值稅稅源結構,即從宏觀層次分析增值稅稅收網絡的整體特征,從中觀層次分析網絡中的稅收集群和結構對等特征,從微觀層次判定制造業在網絡中的位置。前兩個層次的分析詳細描述了制造業所嵌入的網絡環境,界定了制造業在稅源結構中能夠發揮影響力的邊界:后一個層次分析了制造業在網絡中的中心性和結構洞指標,中心性分析考察制造業在網絡中的影響力和中介作用,結構洞分析則考察制造業利用網絡位置轉嫁稅負的能力。關于網絡位置的分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制造業在整個增值稅稅收網絡中的位置及變化趨勢,這是本書研究的核心;第二部分為了解制造業網絡位置變化的內部動因,將制造業本身作為一個增值稅網絡,研究其內部結構特征。
本書主要結論:第一,從時間變化歷程上看,隨著“營改增”全面擴圍和行業間關聯更加緊密,行業間的稅收關聯數量和強度大幅度提升,增值稅稅源結構變得更加復雜。第二,從稅收關聯的分布來看,增值稅稅源結構異質性特征非常明顯,強稅收關聯非常少,行業之間的稅收關聯大多為弱關聯,這種關聯強度高度集中的趨勢隨著“營改增”的推進和經濟發展不斷增強。第三,從稅收集群角度來看,我國增值稅稅源結構表現出明顯的工業化生產特征,與我國的經濟體系特征高度一致。整個增值稅稅源結構基本上圍繞著工業產品的原材料供給、生產制造、銷售、融資為核心構建,與這些環節相關的采礦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業等行業在增值稅網絡中的稅收關聯強度遠超其他行業,并且構成了網絡中最大的稅收集群。制造業與批發零售業之間的稅收關聯是強度最高的稅收關聯,也是網絡中直接和間接承擔稅收流量較強的稅收關聯。第四,從結構對等角度來看,增值稅稅源結構呈現出明顯的中心-邊緣特征。制造業板塊在增值稅稅收網絡中居于核心地位,與所有板塊都產生了銷項-進項關聯,并且扮演著稅收凈流出的角色。金融業板塊與交通板塊居于次中心地位,而其他大部分行業則處于邊緣位置。第五,制造業在增值稅稅源結構中居于核心位置,制造業幾乎與所有行業都形成了強關聯,幾乎一直是網絡中所有稅收集群的成員,并且承擔著網絡中最重要的稅收關聯,在稅收關聯上制造業很難被其他行業替代。第六,制造業的中心地位并非如稅收收入視角所述,隨著“營改增”擴圍和自身發展放緩而被削弱,反而有所加強,特別是將絕大部分行業都納入征收范圍之后,制造業對整個稅源結構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大,具體體現為進項關聯強度的上升以及橋梁作用的不斷增強。第七,在制造業內部的稅收網絡中,最有影響力的行業位居產業鏈上游,對其他行業稅收拉動作用較強的行業則居于產業鏈下游。其中,金屬冶煉、化學品一直是銷項關聯強度排名前兩位的行業,電氣機械和器材、交通運輸設備則一直位居進項關聯強度的前兩位。中介中心度和集群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制造業增值稅網絡呈現出明顯的生產性特征,大部分的稅收關聯和稅收收入是在制造生產工具和設備的過程中產生的。
余新創,經濟學博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工業經濟及財稅政策等的研究。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節 創新點及不足之處
第二章 社會網絡分析基本框架
第一節 基本內涵
第二節 網絡整體結構特征的測量
第三節 網絡次級結構的測量
第四節 中心性概念
第五節 網絡分析的稅收含義
第三章 構建增值稅稅收網絡
第一節 產業間的投入產出關系
第二節 產業間的增值稅稅收關聯
第三節 構建增值稅稅收網絡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制造業的網絡位置
第一節 數據來源及處理
第二節 增值稅網絡的整體結構特征
第三節 增值稅網絡的次級結構
第四節 制造業的網絡位置與角色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制造業內部稅收關聯結構測量
第一節 數據來源及處理
第二節 制造業增值稅稅收網絡的整體結構
第三節 制造業增值稅稅收網絡中的中心行業
第四節 制造業增值稅網絡中的集群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一節 深度嵌入增值稅網絡的制造業
第二節 稅收收入視角與社會網絡視角的比較
第三節 制造業增值稅稅收地位未來走向
第四節 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