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犯罪的司法認定(中國刑法司法適用疑難問題研究叢書)
定 價:¥88
中 教 價:¥51.04 (5.80折)促銷
庫 存 數: 0
叢 書 名:中國刑法司法適用疑難問題研究叢書
本書立足于網絡刑法罪名體系概述,網絡時代的刑法管轄原則,網絡時代共犯理論的挑戰與應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刑法責任,信息權的刑法保護,網絡虛擬財產犯罪的刑法評價,刷單炒信的刑法評價,替換二維碼取財行為的刑法評價,黃牛搶票和搶購軟件的刑法評價,設置一元木馬鏈接取財的刑法評價這十個專題,全面而深入探討了網絡犯罪中的總論核心問題和分論實踐難題。本書的研究,體現了網絡犯罪與信息刑法的前沿發展動態,其側重從法教義學的角度分析網絡犯罪與互聯網刑法,不僅對基礎刑法理論有所反思與發展,而且也能為司法實務提供理論指導。
王華偉,法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網絡犯罪、信息刑法、刑法教義學、中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學。
導言:網絡時代的刑法學1一、危機與挑戰1二、研究徑路選擇2三、內容概要4第一章 我國網絡犯罪立法的體系性評價與反思7一、我國網絡犯罪立法的歷史嬗變7二、我國網絡犯罪立法的趨勢特征11三、我國網絡犯罪立法的體系性反思13四、小結:我國網絡犯罪立法的制度展望25第二章 網絡時代的刑法解釋論立場28一、網絡時代刑法解釋論的難題28二、活的主觀解釋論32三、網絡時代刑法解釋論的外部性42四、小結47第三章 網絡語境中幫助行為正犯化的批判性考察49一、幫助行為正犯化的內涵邊界50二、幫助行為正犯化的理論基礎59三、幫助行為正犯化的教義學限縮解釋66四、小結:幫助行為正犯化的反思與展望79第四章 網絡語境中的共同犯罪與罪量要素81一、現有解決方案及其局限82二、新的思考方向88三、小結98第五章 德國網絡平臺責任的嬗變與啟示100一、制度初創:《電信服務法》與信息產業保護101二、體系成熟:《電信媒體法》與法律結構協調104三、爭議再起:《網絡執行法》與平臺責任強化107四、對我國的啟示113第六章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刑事責任比較研究功能類型區分之提倡123一、德國與歐盟功能性區分與義務類型化124二、我國類型化的缺陷與重構132三、小結140第七章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刑事責任認定路徑兼評快播案的相關爭議142一、中立幫助行為理論的適用與局限144二、網絡服務提供者刑事責任認定路徑163三、小結174第八章 避風港原則的刑法教義學理論建構176一、避風港原則刑法適用的比較考察177二、避風港原則在中國刑法中的理論建構185三、結語:開放式的互聯網刑法研究207第九章 刷單炒信的刑法適用與解釋理念209一、刷單炒信的內部結構與法益侵害211二、規制路徑:刑法適用的多重考察214三、小結:電商平臺的多元治理225第十章 網絡時代破壞生產經營罪的理解與適用基于反向刷單案件的考察228一、保護法益與罪名結構229二、生產經營的理解232三、破壞行為的理解233四、其他方法與同類解釋規則235五、小結238第十一章 論網絡盜竊罪中的規范占有從偷換二維碼案的分析切入240一、詐騙罪的若干主張242二、盜竊罪的不同視角246三、網絡盜竊中占有的規范判斷248四、小結261第十二章 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教義學反思與重構263一、保護法益的重新定位264二、實行行為的規范校準269三、罪量標準的嚴格限定288四、小結294參考文獻295案例索引321后記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