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士怡教授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內科工作七十余年,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是我國第二屆“國醫大師”,是中西醫結合領域開拓者、現代中醫醫院的奠基者、現代中醫藥教育踐行者。
《國醫大師阮士怡集》通過記述阮士怡教授的從醫經歷,總結其學術思想及后輩在跟隨阮士怡教授學習中的所思所悟,傳承阮士怡教授的為醫、為師、為人的理念及學術思想。全書分上、中、下篇。上篇以人物小傳的形式回顧了阮士怡教授的從醫、行醫之路;中篇闡述阮士怡教授的學術思想及學術貢獻,并選取阮士怡教授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與部分病案,原汁原味地展現阮士怡教授的學術思想;下篇是阮士怡教授門下一眾學生所撰寫的文章,或是對阮士怡教授的哀思,或是在跟隨阮士怡教授學習時的思悟等。
張軍平,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人選,原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岐黃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天津市名中醫,天津市授銜“中醫心血管內科專家”,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帶頭人之一。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天津市腦心同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師從國醫大師阮士怡教授、王永炎院士和張伯禮院士,是全國優秀教師,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醫大師阮士怡傳承工作室負責人,重視學術傳承和人才培養。在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病領域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較深入地研究了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病毒性心肌炎等,培養了一支團結精干的研究隊伍,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成果,提高了臨床療效。發表論文500余篇,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學術論文(F5000)2篇。
《國醫大師阮士怡集》:
自清末以來,西洋學堂在各地興辦,豐南縣地處沿海,開風氣之先,是興西洋之學較早的地區。洋學堂開辦的課程在當時很具前瞻性,有算學、格致(即理科,包含物理、化學、天文等學科)、文學、歷史、地理等。20世紀30年代末,軍閥割據混戰,尤其是第二次直奉戰爭,造成華北地區社會動蕩,給廣大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阮士怡在如此艱難的時局之下完成了初小、高小學業,原本6年的小學生涯多次被戰亂中斷,逃難是停課的主要原因。每次戰爭,都出現大量傷兵、潰兵,這些兵員雖然打仗一塌糊涂,但欺負老百姓卻囂張得很,跑到老百姓家里,吃飽喝足再把值點兒錢的東西洗劫一空。遇到這種情況,阮士怡只能跟隨大人到處躲避。沿途逃難的人群苦不堪言,饑餓、勞累、恐懼導致人們身體極度虛弱,疾病更是令人們絕望到無以復加,因為一旦患病便兇多吉少。很多人一路飽受病痛的折磨,也有很多人昏昏入睡后,再也沒有醒來。年少的阮士怡在顛沛流離中,歷盡世間苦楚艱辛。
戰亂過后的學習生活顯得彌足珍貴,學堂是一座廢棄的荒廟,教具也極其簡單,學生年齡參差不齊,但學習熱情極高。阮士怡天性喜靜,每天用心聽課,從不調皮搗亂,作業寫得格外認真,課本和作業本也都被保護得干凈又完整。他對待先生、同學彬彬有禮,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經常受到先生褒獎。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阮士怡也學習衛生常識和禮儀,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不斷領悟為人處世之道。多年后,阮士怡回憶起小學生涯,談到歌舞學習時,露出略微尷尬的笑意說道:“最不善于學習歌舞,以致長大后每每遇到歌舞類活動都想方設法躲避,引來了不少批評!
1933年,阮士怡父親輾轉至蘇州做藥材生意。為了讓阮士怡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將他送入江蘇萃英中學(現蘇州市第五中學)學習。新的學習環境與課程,激發了阮士怡更高的學習熱情,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各類書籍,《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紅與黑》《冰心全集》等經典作品讓阮士怡認識到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冰心全集》對阮士怡世界觀的形成影響巨大。冰心先生的文字生動而形象地反映了近一個世紀來,中國動蕩復雜的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令他深刻感受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階級壓迫蹂躪中國人民的慘景,以及英雄人民、愛國青年奮起反抗、英勇斗爭的畫面。1935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災年,廣大地區旱澇交乘,又加風、雹、蟲、疫、地震等多種災害,災民達2059萬人。遭此國難,天下大亂,阮士怡被迫輟學,回鄉教書。
三、志雪國恥,棄工學醫鵠追夢
1935年12月9日,爆發了著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北平大中學生數千人參與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新高潮。阮士怡的哥哥阮士奇當時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學習,是參加學生運動的進步青年。不甘安逸的阮士怡渴望像哥哥那樣投身熱火朝天的學生運動,學習科學知識,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
1936年,哥哥阮士奇將阮士怡帶到北京,進入北京志成中學(現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開始高中階段的學習。北京志成中學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校,培養出宋平、王光英、王光美、鄧稼先、王岐山等著名人士。兩年的高中生活,阮士怡完整地學習了高中階段的現代科學基礎知識,形成了學習科學、報效祖國的進步思想。
1938年,阮士怡參加北京數理化會考,以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和北京輔仁大學社會經濟系同時錄取。當時社會上流行“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工業救國”思想,阮士怡選擇了北京大學工學院。時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時期,中國抗日戰爭如火如荼,兵荒馬亂之際,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備受折磨。醫療公共設施極差,國人相對體弱多病,甚至被外國人譏為“東亞病夫”,阮士怡曾多次目睹日本浪人欺負中國百姓的情景。國人精神被奴役是主要方面,而體質差也是不爭的事實。阮士怡反思:“國難之時沒有強健體魄何以御外侮強敵!”在哥哥的支持下,他毅然放棄工學專業,立志轉學醫學。阮士怡遂退學回家備考,于1940年考取北京大學醫學院,以圖大展鴻鵠之志,除民眾之病痛,強國人之體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