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常談朱自清(語文八年級下閱讀)朱自清寫給大眾的十三堂國學常識課
定 價:¥29.8
中 教 價:¥17.88 (6.00折)
庫 存 數: 3
叢 書 名:閱讀指導目錄叢書
《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1942年的著作,全書分十三個章節,淺明而精辟地介紹了我國文化傳統中的經典作品,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亦可看作是時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進行的系統梳理。全書見解精辟,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一般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也是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
作家出版社版本的《經典常談》以初版本為底本,精編精校,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以現行標準對部分字和標點做了修訂,上百條注釋,真正做到無障礙閱讀,另外特別增加三部分內容:《重印〈經典常談〉序》,幫助讀者了解該書來龍去脈;朱自清另一部經典著作《〈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全文,對《唐詩三百首》全面解讀;《讀〈經典常談〉》,解析全書內容,指導閱讀方法,示范讀后感寫作。是讀者閱讀這部經典著作的優選版本。
朱先生的《經典常談》是一些古書的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古書的來歷,其中的大要,歷來對于該書有什么問題,直到現在為止,對于該書已經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個簡明的概念。……因這本書的導引,去接觸古書,就像預先看熟了地圖跟地理志,雖然到的是個新地方,卻能頭頭是道。
葉圣陶
朱自清不僅是在新詩和散文創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學大家,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古典文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經典常談》是他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全書共十三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這本書自出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產生了很大影響。……同學們讀了《經典常談》,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這正是朱自清在書中寄寓的殷切希望。
《語文》八年級(下)名著導讀
《語文》八年級(下)閱讀,入選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朱自清寫給大眾的十三堂國學常識課,
暢銷八十年的中國傳統經典入門讀本。
精編精校多條注釋無障礙閱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本書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說整個兒是讀經的教育。經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況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殘了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讀經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回中小學讀經運動,可是都失敗了,大家認為是開倒車。另一方面,制定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里卻有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話,高中的標準里更有培養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典選錄的也不少。可見讀經的廢止并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范圍,不以經為限,又按著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子似乎見到了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書注后來成了小學教科書。又如清初人選注的《史記菁華錄》,價值和影響雖然遠在四書注之下,可是也風行了幾百年,幫助初學不少。但到了現在這時代,這些書都不適用了。我們知道清代漢學家對于經典的校勘和訓詁貢獻極大。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本應該盡可能地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文分段,仔細地標點,并用白話文做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驗,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所能成就的。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一些學生國學叢書,似乎就是這番用意,但離我們理想的標準還遠著呢。理想的經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出現,有些人便想著先從治標下手。顧頡剛先生用淺明的白話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里。這樣辦雖然不能叫一般人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啟發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路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兒。可是如果讀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這部書不是國學概論一類。照編撰者現在的意見,概論這名字容易叫讀者感到自己滿足;概論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著別的其實什么都只有一點兒!國學這名字,和西洋人所謂漢學一般,都未免籠統的毛病。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分別標明歷史和語言,不再渾稱國學,確是正辦。這部書以經典為主,以書為主,不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等做綱領。但《詩》《文》兩篇,卻還只能敘述源流;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的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詳論。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全篇的參考資料,開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隨處分別注明。也有襲用成說而沒有注出的,那是為了節省讀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讀物和考據的著作不同,是無需乎那樣嚴格的。末了兒編撰者得謝謝楊振聲先生,他鼓勵編撰者寫下這些篇常談。還得謝謝雷海宗先生允許引用他還沒有正式印行的《中國通史選讀》講義,陳夢家先生允許引用他的《中國文字學》稿本。還得謝謝董庶先生,他給我抄了全份清稿,讓排印時不致有太多的錯字。
朱自清
三十一年二月,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詩人。21歲開始發表詩歌并出版詩集。27歲時執教于清華大學。代表作《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目錄
重印《經典常談》序 / 1
序 / 4
《說文解字》第一 / 1
《周易》第二 / 9
《尚書》第三 / 16
《詩經》第四 / 25
三禮第五 / 32
《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 / 37
四書第七 / 43
《戰國策》第八 / 49
《史記》《漢書》第九 / 54
諸子第十 / 68
辭賦第十一 / 80
詩第十二 / 88
文第十三 / 100
附錄
《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 / 121
讀《經典常談》 /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