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7章,首先提出了礦工安全行為這一實際問題,針對其引出了心理社會安全氛圍的概念及在中國情境下的研究意義,并給出了構建心理社會安全氛圍影響安全行為機制的研究方案,對心理社會安全氛圍及相關概念研究進行了評述,對理論模型和研究假設進行了介紹和討論;主體部分主要介紹了符合中國煤企情境的心理社會安全氛圍量表的編制,探討了心理社會安全氛圍對礦工安全行為的影響機理,同時對安全壓力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以及安全變革型領導的調節作用展開了深入研究:最后對整個研究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本書可供政府機構,煤炭、礦山企業各層級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安全管理從業人員,職業健康與安全研究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煤炭類、心理類、社會學類等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禹敏,博士,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煤礦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在潞安集團王莊煤礦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碩士、博士期間發表煤礦安全管理相關文章8篇,其中4篇被SCI、SSCI收錄,作為重要成員參與山西省重點人文社科項目“沖突管理模式對礦工不安全行為的作用機制”研究。
第1章 緒論001
1.1 礦工安全行為002
1.2 中國情境下心理社會安全氛圍研究意義006
1.3 構建心理社會安全氛圍影響安全行為機制研究方案008
1.3.1 研究內容008
1.3.2 研究方法009
1.3.3 技術路線010
第2章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研究評述011
2.1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研究評述012
2.2 相關概念研究評述015
2.2.1 安全壓力研究評述015
2.2.2 心理健康研究評述018
2.2.3 安全行為研究評述022
2.2.4 安全變革型領導研究評述025
2.3 現有研究不足028
第3章 理論模型與研究假設031
3.1 理論基礎032
3.1.1 資源保存理論032
3.1.2 工作需求-資源模型(JD-R) 035
3.1.3 社會交換理論036
3.1.4 工作壓力理論039
3.2 理論模型構建041
3.3 研究假設043
3.3.1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與安全行為043
3.3.2 安全壓力與安全行為045
3.3.3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與安全壓力046
3.3.4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與心理健康047
3.3.5 安全壓力在心理社會安全氛圍與心理健康間中介作用048
3.3.6 心理健康在心理社會安全氛圍與安全行為間中介作用050
3.3.7 安全壓力和心理健康的鏈式中介作用051
3.3.8 安全變革型領導在心理社會安全氛圍與安全行為間調節作用052
3.4 本章小結054
第4章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量表編制與調研055
4.1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結構維度的確定及初始量表構建056
4.1.1 量表開發步驟056
4.1.2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題項獲取及結構維度的確定058
4.1.3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初始量表生成063
4.2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量表的預試與分析068
4.2.1 初始小樣本調查068
4.2.2 問卷題項篩選068
4.2.3 探索性因子分析070
4.2.4 確定正式量表072
4.3 相關變量測量072
4.3.1 安全壓力測量073
4.3.2 心理健康測量073
4.3.3 安全行為測量074
4.3.4 安全變革型領導測量074
4.3.5 控制變量測量075
4.4 大樣本調查與心理社會安全氛圍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075
4.4.1 正式量表調查075
4.4.2 樣本特征分析076
4.4.3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077
4.5 信度效度檢驗080
4.5.1 信度檢驗080
4.5.2 效度檢驗084
4.6 本章小結091
第5章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對礦工安全行為跨層次影響實證研究093
5.1 變量描述統計分析094
5.2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095
5.3 數據聚合檢驗096
5.4 假設檢驗097
5.4.1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對安全行為的主效應檢驗097
5.4.2 安全壓力對安全行為的影響檢驗101
5.4.3 安全壓力的中介效應檢驗103
5.4.4 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113
5.4.5 安全壓力和心理健康的鏈式中介效應檢驗115
5.4.6 安全變革型領導的跨層次調節效應檢驗116
5.5 結果分析121
5.5.1 假設檢驗結果總結121
5.5.2 心理社會安全氛圍對安全行為的主效應分析122
5.5.3 安全壓力對安全行為的影響分析123
5.5.4 安全壓力和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分析124
5.5.5 安全變革型領導的跨層次調節效應分析128
5.6 本章小結128
第6章 提升安全行為管理對策131
6.1 構建心理社會安全氛圍132
6.2 預防員工安全壓力135
6.3 重視員工心理健康137
6.3.1 了解心理健康需求137
6.3.2 維護個體心理健康138
6.4 塑造安全變革型領導140
第7章 總結與展望143
7.1 研究總結144
7.2 研究創新點146
7.3 研究局限性與展望147
附錄 調查問卷149
參考文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