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文學表現力的中文古典詩歌自動寫作方法研究》由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矣曉沅博士撰寫,他主導開發的中文古典詩歌自動創作系統——九歌,已成為知名度極高的中文作詩系統之一。詩歌作為一種高度文學化、藝術化、凝練化的語言形式,在數千年歷史中對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中文古典詩歌表達簡潔、形式規整、內容豐富、情感細膩,是研究自然語言生成理想的切入點。矣曉沅博士從文學表現力的文本質量和審美特征兩個層面,對如何提升AI生成詩歌的文學表現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對書中提出的方法都進行了工程化實現,“九歌”便由此而來。
《具有文學表現力的中文古典詩歌自動寫作方法研究》共九章:
第1章介紹詩歌自動寫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以及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并介紹了全書的主要研究內容。第2章詳細介紹詩歌自動寫作的相關工作和方法。第3章介紹了詩歌生成的基礎知識,如形式化表述、詩歌生成的格律控制等。第4章至第7章分別具體闡述本書對上述四個難題開展的研究工作。第8章簡要介紹了基于前述工作整合開發的詩歌寫作系統“九歌”。第9章總結全書工作并對未來的研究難點和可行的方向做出展望。
第1章 引言
1.1 詩歌自動寫作的研究背景 1
1.2 詩歌自動寫作的研究意義 4
1.2.1 探索機器智能 4
1.2.2 助力下游應用 7
1.2.3 促進文藝發展 9
1.3 現有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1.4 本書主要的研究內容
1.4.1 本書研究的文學表現力 13
1.4.2 本書的整體研究框架 15
第2章 詩歌自動寫作相關工作
2.1 早期探索階段 21
2.2 規則和模板階段 22
2.3 統計機器學習階段 24
2.4 人工神經網絡階段 26
第3章 中文古典詩歌自動寫作基礎設計
3.1 詩歌生成流程 31
3.2 格律基礎介紹 34
3.3 格律自動控制 36
3.3.1 格律嵌入 37
3.3.2 先驗約束 40
3.4 詩歌質量評測方法 41
3.4.1 人工評測方法 41
3.4.2 自動評測方法 43
3.4.3 詩歌評測方法討論 46
第4章 詩歌文本質量:連貫性提升
4.1 問題分析 49
4.2 基于顯著線索機制的連貫性提升 53
4.2.1 模型框架 53
4.2.2 實驗設置 60
4.2.3 實驗結果 62
4.2.4 實例分析 65
4.3 基于工作記憶模型的連貫性提升 68
4.3.1 模型框架 69
4.3.2 實驗設置 75
4.3.3 實驗結果 77
4.3.4 實例分析 82
4.4 本章小結 83
第5章 詩歌文本質量:扣題性優化
5.1 問題分析 84
5.2 基于主題記憶模塊的扣題性提升 85
5.2.1 模型框架 87
5.2.2 實驗設置 89
5.2.3 實驗結果 91
5.2.4 實例分析 93
5.3 基于風格實例支撐的隱空間的扣題性提升 94
5.3.1 設計思路 96
5.3.2 模型框架 100
5.3.3 實驗設置 109
5.3.4 實驗結果 111
5.3.5 實例分析 113
5.4 本章小結 115
第6章 詩歌審美特征:新穎性增強
6.1 問題分析 118
6.2 模型框架 123
6.2.1 基礎生成模型 123
6.2.2 單生成器強化學習 125
6.2.3 互強化學習 132
6.3 實驗及分析 136
6.3.1 實驗設置 136
6.3.2 實驗結果 139
6.3.3 分析及案例 143
6.4 本章小結 150
第7章 詩歌審美特征:風格化實現
7.1 問題分析 152
7.2 模型框架 157
7.2.1 半監督CVAE生成模型 158
7.2.2 隱空間解耦及混合 162
7.3 實驗及分析 167
7.3.1 實驗設置 167
7.3.2 實驗結果 171
7.3.3 分析及案例 175
7.4 本章小結 181
第8章 中文古典詩歌在線自動寫作系統——九歌
8.1 九歌系統簡介 183
8.2 九歌系統的架構設計 186
8.2.1 輸入預處理模塊 188
8.2.2 生成模塊 191
8.2.3 后處理模塊 192
8.2.4 人機協同交互修改模塊 193
8.2.5 反饋模塊 194
8.2.6 語料及部署 195
8.3 九歌系統的開源資源 195
8.4 九歌系統的社會影響 196
8.5 九歌系統詩作示例 197
第9章 總結與展望
9.1 主要貢獻 199
9.2 未來工作展望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