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既是一個經濟洼地,又是一個生態脆弱區,要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就必須守住兩條底線:一是發展的底線,就是要保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即加速發展,簡言之“趕”;二是生態的底線,就是要保住綠水青山,即加快轉型,簡言之“轉”。
《譜寫中國夢貴州篇章紅色文庫·趕超步履篇·兩條底線上的理性探索:“趕”與“轉”辨析中的貴州追夢之路》以堅持“兩條底線”——“趕”與“轉”的辨析為根本鎖定,選取了“兩大戰略”帶動后發趕超、基礎設施建設突破發展瓶頸、扶貧攻堅領跑民生工程、“多彩貴州”彰顯文化魅力、社會管理促進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貴州、基層黨組織建設鞏固發展堡壘七個方面,充分展示“趕”與“轉”的成果,同時又從修補區域發展短板角度出發,闡述了譜寫中國夢貴州篇章的構想及展望。
徐靜,女,1963年5月生,漢族,大學學歷(農學學士)。現任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曾任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黨組成員。全國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前言
第一章 堅持“兩條底線”:貴州“趕”與“轉”命題的根本鎖定
一 “趕”:歷史性跨越的基本命題
二 既“趕”又“轉”:后發趕超的理性抉擇
三 “趕”與“轉”的辨析:兩條底線上的貴州發展思考
第二章 加快發展速度:兩大主戰略帶動后發趕超
一 “趕”出來的兩大主戰略
二 新型工業化“趕”出“轉”的理性
三 特色城鎮化“趕”出“轉”的智慧
第三章 夯實發展基礎:基礎設施建設突破瓶頸制約
一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
二 基礎設施拉動效應凸顯
第四章 凸顯發展核心:扶貧攻堅領跑民生工程
一 扶貧攻堅成效顯著
二 扶貧政策不斷創新
三 扶貧模式特色凸顯
第五章 樹立發展自信:“多彩貴州”彰顯文化魅力
一 “多彩貴州”成為新時期的貴州名片
二 “多彩貴州”的多元內涵
三 “多彩貴州”在改革中深化
四 “多彩貴州”助推后發趕超
第六章 確保發展效應:創新社會管理促進和諧發展
一 社會管理的加強和創新
二 社會管理創新的基層經驗
三 基層社會管理創新實踐的啟示
第七章 彰顯發展理性: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貴州
一 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和深化
二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三 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典型
第八章 強固發展堡壘:基層黨組織建設夯實組織保障
一 “四幫四促”強固基層組織
二 服務型黨組織強化宗旨意識
三 發展型黨組織緊扣發展使命
四 “背篼干部”背出魚水深情
第九章 修補區域短板:譜寫中國夢貴州篇章成為時代新命題
一 中國夢貴州篇章的豐富內涵
二 中國夢貴州篇章的主體力量
三 中國夢貴州篇章的動力支撐
四 中國夢貴州篇章的實踐路徑
第十章 “兩條底線”上再起航:譜寫中國夢貴州篇章新手筆
一 堅持后發趕超、全面小康
二 以全面深化改革總攬全局
三 以精準扶貧帶動民生改善
四 以建設生態文明開辟轉型新路
五 以踐行核心價值觀凝聚正能量
六 以貫徹群眾路線夯實執政基礎
《譜寫中國夢貴州篇章紅色文庫·趕超步履篇·兩條底線上的理性探索:“趕”與“轉”辨析中的貴州追夢之路》:
。ㄒ唬稗D”是大勢所趨
誠然,貴州今天的欠發達,是因為昨天的欠開發。但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貴州自1413年建省以來,尤其是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龐大的資源基礎就支撐了這塊土地上人們的生息繁衍,很大程度上還支撐了率先富裕的東部的發展和國家的富強。在這個過程中,貴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而且一刻也不可能停止。因此,如果說貴州的欠發達是因為欠開發的話,那么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是:欠什么樣的開發?回顧貴州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回望貴州幾個特定時期的開發片段,應該是欠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高轉化度的理性開發。非理性的低轉化度開發,不僅未能支撐貴州走出落后,走向發達,而且使貴州付出了沉重的開發代價。
“大躍進”時期,“以鋼為綱”“以糧為綱”的主導思想,使全省范圍內對資源的開發步入了只顧投入、不計效果的資源大開采的畸形格局!拔幕蟾锩睍r期,“以糧為綱”繼續非理性地左右著農田系統的開發,帶來資源系統更具災難性的破壞。黔西北高原烏蒙山麓的一顆璀璨明珠——威寧草海的失色,正是這一階段資源非理性開發的典型體現。1970年貴州明確提出了“向草海要糧”的口號,至1972年歷時兩個冬春,動用150多萬個勞動力,耗資130余萬元,挖通了長達13.5公里的排水渠,草海的水便被全部放干,一顆高原明珠隨即消失。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民久被禁錮的生產積極性得到空前的釋放,但由于中國歷史特殊性的影響,這種釋放在促進生產力極大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對土地有著極強依賴性的貴州這樣的農業大省的農民,因為擔心政策改變,害怕土地及其附著其上的資源的使用權不能長久,而加緊對土地資源進行片面索取的短期經營行為。于是資源開發又步入新一輪誤區:盲目提高土地復種率,進行掠奪性生產,以此來增加土地邊際生產力,使得土地質量日益下降;毀林、毀草開荒,放火燒草,鏟草皮燒火土,陡坡耕種,以此來拓寬耕地,使得植被覆蓋率減少;重采伐、輕造林,只講需求、不計后果,只顧生產、不講效益,過度利用生物資源,造成資源量下降以及某些物種減少甚至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