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人口地理》是作者葛劍雄于1983年8月通過答辯的博學位論文,經修改完善后于1986年出版。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博士學位論文。葛劍雄在《西漢人口地理》中重新提出了研究中國古代人口地理的特殊意義,分析了西漢兩百年間的人口增長、分布和遷移。其認為,人口的遷移和分布,與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關系十分密切,人口數量不僅反映這個社會的物質財富,也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力量。當時,中國人口史方面沒有任何中文專著,外文也只有一些論文和某一階段的專著,《西漢人口地理》完成以后成為國內第一部人口斷代史,開啟了歷史人口地理研究的先河。
此后,葛劍雄的關注擴大至整個中國人口史、移民史,乃至人口對現當代中國的影響,《中國人口發展史》是作者首部全面研究中國歷史人口地理的拓荒之作,帶世人更清晰地正視“人口”這把達摩克里斯之劍。
此書出版后廣受到國際學界重視,既因其是國內第一手資料原創,同時又因其最先吸收了國際人口學研究的先進成果。《中國人口發展史》包含了歷史人口調查制度與現存資料研究,歷代人口數量的發展和變化特點,囊括自秦漢、三國至隋、唐、宋、遼、金、元、明、清、至近代各個時期的人口分析,還有橫向層次的人口構成、再生產、分布、遷移研究。
《葛劍雄文集:億兆斯民》特別收錄《人口與中國的現代化》(節選:人口分布的變遷),探討過去一個世紀——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關鍵階段里“人口”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人口的現代化。
研究中國歷史人口必備之書,歷史人口地理學繞不開的經典參考書。
人口眾多,這曾讓國人引為自豪的紀錄,如今卻被人比為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中國十幾億人口如何發展而來?
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面臨人口壓力?
過去這幾千年間中國的人口是怎樣再生產、怎樣遷移和分布的呢?
立國自有疆,有民斯有土。不認識中國人口史,就無法讀懂中國社會。
《葛劍雄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學人文庫”之一,七卷精裝本,囊括葛劍雄先生迄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是我國歷史地理學、中國史人口史領域的研究豐碑。文集由葛劍雄重新編訂,當中很多為市面上已經絕版的書目,如修訂版《悠悠長水:譚其驤傳》增補更多歷史細節,第四卷《南北西東》首次發表《北極日記》等。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吳興縣南潯鎮(今屬湖州市南潯區)。1965年當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專業研究生,師從譚其驤教授。1981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1983年在職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任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西漢人口地理
序(譚其驤)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歷史人口地理學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中國歷史人口地理的有利因素
第三節 本文以西漢時期為研究階段的原因
第一篇 各階段的人口數量與人口增長率
第一章 現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評價
第一節 關于西漢初人口數的研究狀況
第二節 《漢書?地理志》戶口數的意義
第二章 從文獻記載考察各地區、各階段的人口變化
第一節 從部分侯國推測第一階段的人口增長
第二節 部分地區一、二、三階段的人口增長
第三節 部分地區二、三階段的人口增長
第四節 部分地區第三階段的人口增長
第三章 從人口變化規律考察西漢期間的人口增長率
第一節 人口政策
第二節 婚姻狀況
第三節 生育狀況(總生育率及繁殖率)
第四節 凈繁殖率
第五節 家庭規模
第四章 從農業生產及糧食產量考察人口的增長
第一節 糧食產量與人口的關系
第二節 主要農業區與墾田面積
第三節 農具、耕作制度、水利設施
第四節 糧食畝產的估計
第五節 從三輔地區的糧食產量增長率推測全國水平
第五章 關于武帝、宣帝時期的人口變化
第一節 武帝時“戶口減半”的文獻記載
第二節 武帝時影響人口變化諸因素的分析
第三節武帝末年至宣帝時戶口數的特殊現象
第四節幾種誤解的剖析
本篇結論
第二篇 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第六章 人口的地理分布
第一節 研究現狀的評價
第二節 利用《中國歷史地圖集》和《漢志》測定人口密度的幾個問題
第三節 人口分布圖和人口密度表及其說明
第四節 人口分布概述
第七章 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
第一節 自然條件
第二節 經濟條件
第三節 政治條件
第四節 歷史條件:秦代人口遷移及其影響
第五節 社會條件
第六節 上述諸因素的相互關系與影響
第三篇 人口遷移
第八章 關中的人口遷移
第一節 漢初的“實關中”政策
第二節 陵縣的設置與徙陵縣
第三節 其他徙關中類型
第四節 自關中遷出的類型
第五節 人口遷移數的推測
第六節 人口遷移的特點和影響
第九章 西北地區的人口遷移
第一節 內地人口徙邊
第二節 匈奴人的內徙
第三節 漢人徙入匈奴
第四節 羌人、氐人的遷徙
第五節 漢朝內地與西域間的人口流動
第十章 東南地區的人口遷移
第一節 漢初人口的基本狀況
第二節 越人內徙
第三節 武帝時徙民會稽辨正
第十一章 其他地區的人口遷移
第一節 西南地區
第二節 南部地區
第三節 東北地區
第四節 特殊遷徙地——房陵、上庸
結束語
后記
附圖
中國人口發展史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中國人口發展史的空間范圍
第二節 中國人口發展史的時間范圍
第三節 中國人口發展史的具體內容
第四節 研究和了解中國人口發展史的意義
上編 歷史人口調查制度與現存資料
第一章 人口調查制度的起源
第一節 大禹時的人口記錄不可信
第二節 《周禮》的記載并非實際制度
第三節 《國語》所載為最早的人口調查制度
第四節 首次全國性人口調查完成于秦代
第五節 公元2年西漢戶口數是現存最早的全國性人口數
第二章 人口調查制度的演變和發展
第一節 戰國、秦、漢的上計
第二節 唐代的記賬和戶籍
第三節 多頭統計的混雜——宋代的戶口統計制度
第四節 金代的猛安謀克制和戶籍登記
第五節 明代的戶帖與黃冊制度
第六節 清代:由戶口登記向人口普查的過渡
第七節 1911—1949年:有名無實的人口調查
第三章 歷史人口資料的評價
第一節 歷代戶口統計數
第二節 方志記載的戶口數
第三節 家譜:官方戶口數以外的數據庫
中編 歷代人口數量的發展和變化特點
第四章 秦、漢時期
第一節 先秦人口數的估計
第二節 秦時期
第三節 西漢時期
第四節 東漢時期
第五章 三國至隋時期
第一節 三國、西晉時期
第二節 東晉、南朝
第三節 十六國、北朝
第四節 隋時期
第六章 唐時期
第一節 戶口數字分析
第二節 人口峰值推算
第三節 隋唐之際人口谷底推算
第四節 唐后期的人口變化
第五節 唐朝統計范圍外的人口估計
第七章 宋、遼、金時期
第一節 五代時期的人口耗減
第二節 宋代戶口數的真實含義
第三節 宋代實際人口數的推算
第四節 遼朝人口數估計
第五節 金朝人口數量的變化
第六節 其他政權、地區的人口估計
第八章 元時期
第一節 史籍所載元代最高戶口數
第二節 金、南宋末年人口谷底的推測
第三節 元朝最高人口數的推測
第四節 西藏人口的調查
第九章 明時期
第一節 明代人口數量研究概況
第二節 明代初期人口總數的確定
第三節 元明之際的人口谷底
第四節 明代人口峰值估計
第五節 明朝統計范圍外的人口估計
第十章 清時期、近代
第一節 清代人口數量研究的評價
第二節 清代人口峰值
第三節 明清間人口谷底數的推算
第四節 清朝后期的人口耗減
第五節 怎樣認識清朝的“人口奇跡”
第六節 1912—1953年的人口變化
第十一章 人口數量變化的特點
第一節 增長緩慢
第二節 “大起大落”和發展的階段性
第三節 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
第四節 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
第十二章 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
第一節 地理條件
第二節 農業生產
第三節 戰爭
第四節 政治制度
第五節 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
下編 人口構成 再生產 分布 遷移
第十三章 人口的構成與再生產
第一節 性別構成
第二節 婚姻狀況
第三節 家庭規模
第四節 出生率
第五節 死亡率
第六節 民族構成
第十四章 人口的分布
第一節 第一階段:商、周至東漢末年
第二節 第二階段:三國至五代時期
第三節 第三階段:宋至近代
第四節 人口分布重心的轉移
第五節 人口分布形成和變化的原因
第十五章 人口的遷移
第一節 人口遷移的類型、特點和規律
第二節 人口遷移的意義
余論
后記
人口與中國的現代化(一八五○年以來)(節選)
前言
第六章 人口分布的變遷
一、璦琿——騰沖線的由來
二、璦琿——騰沖線是如何形成的
三、璦琿——騰沖線是固定不變的嗎?
四、如何看待東西部之間人口分布的差距
五、未來的展望
結語:告別馬爾薩斯
一、告別馬爾薩斯
二、并非只是人口多的問題
三、人口素質——更嚴峻的課題
四、憂慮和希望
附錄
千年人口
人口國策的堅持與調整
中國人口發展史
前言(1990年)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于1987年進行的全國千分之一抽樣調查的結果推算,到1987年7月1日零時,大陸的人口總數已達10.72億。去年底國家統計局對大陸人口的估計數已超過11.1億。新的一次人口普查即將進行,到本書與讀者見面時,普查結果可能已經公布。雖然筆者目前無法得知確切的數字,但卻完全相信人口學界近年來頻頻發出的警告:依照目前的人口增長率發展下去。到2000年中國的人口完全可能突破13億。而從最近的實際情況看,要使未來幾年的人口增長率低于目前的水平還非常困難。人口眾多,居世界第一,這曾經是中國人引為自豪的紀錄,如今卻已經被人比為一把達摩克利斯劍。這話或許失之偏頗,但龐大的人口已經造成和將會造成的困難則是誰也不能低估的。
中國這11億人口是怎樣發展來的呢?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面臨人口壓力的呢?在過去這幾千年間中國的人口是怎樣再生產、怎樣遷移和分布的呢?
不用說大多數中國人還難以回答,就是從事當前人口研究的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圓滿地回答這些問題。這當然并不是大家不愿意關心了解,而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對中國人口史的研究仍然相當薄弱,還沒有一本著作或者工具書能夠比較如實地、具體地告訴大
家這些答案。
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和并不準確的說法長期流傳。近年來,隨著人口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方面的出版物不斷增加,因而這些流傳就變得更加廣泛。
例如,提到中國過去有多少人,常常有人照搬二十四史中的數字,卻根本不考慮這些“戶口數”與實際人口的差別、歷代王朝的疆域臣民與今天中國的國土人民的差別。近年出版的各種百科全書、年鑒、辭書也一概照抄不誤,很少作必要的說明,以至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些看來精確到了個位數的數字,而不了解中國歷史上留下來的戶口數字大多并不是當時真正的人口數字,而只是人口中與賦稅有關的那一部分。
又如中國人都愛認煊赫體面的祖宗,姓王的都是太原王氏之后,姓李的都與唐朝皇帝同一個祖先。近年來又往往把“炎黃子孫”當成中國人或中華民族的代名詞,尊炎帝、黃帝為中國人的共同始祖。這些于宣傳教育或許不無幫助的說法卻不符合中國人口史的基本事實,因為今天的中國有五十幾個民族,歷史上的中國也曾有過數十個民族,豈能都出于華夏一系?又豈能都出于一個祖宗?
再如人們往往以小說、戲劇、故事為歷史,以為古人多子多福、子孫滿堂,或以為古人長壽者頗多,卻不知道中國歷來的核心家庭的平均規模從未超過五人,大家庭只是鳳毛麟角;也不知道古人的平均壽命很低,戲劇中胡子一大把的角色按年齡算大多不過是今天的中青年。
實際上,不但我們今天已經搞不清歷史上的人口狀況了,就是當時人也未必清楚。有時連皇帝也會鬧出不大不小的笑話。據《清高宗實錄》記載,這位皇帝在乾隆末年看到他祖父清圣祖(康熙)的實錄,知道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民數”是二千三百多萬,而看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上報數是三億零七百多萬,于是發出了全國人口“計增十五倍有奇”的感嘆。可是他竟然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正是他自己下令將原來按“丁口”登記戶口改為按全部男女人口登記,實際在這82年間人口大約增加了1倍有余,絕對不可能是原來的15倍多。由于皇帝說了這樣的話,此話又充分證明了本朝的確不愧為太平盛世,所以被堂而皇之地記進實錄,成為大小臣工歌功頌德的內容,直到近代還是不少歷史論著中經常引用的例子。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經過孫毓棠、蕭一山等人的研究,已經得出了清初的戶口登記對象是“丁”而不是“口”的結論。再者,早在1959年,何炳棣就在美國出版了《1368—1953年中國人口研究》編者注:此書于2000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再版,根據作者意見改名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一書,在這本書的第二章專門論述了明清時“丁”的特殊意義,指出“丁”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賦稅單位,與“口”之間不存在固定的比例關系。何氏此書在海外漢學界已被視為經典著作,以上結論也已被學術界接受為定論。可是到了80年代初,這個問題在國內又作為一項“發現”被提了出來。以后又進而在“丁”與“口”的比例上展開了討論,似乎至今還沒有得出大家能接受的意見。可以說,這場討論和因此而進行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重復勞動。如果大陸的學者事前看到了這本書,即使他們不同意其中的觀點或結論,也就可以直截了當地進行駁難,而不必再重復探討那些早已得到澄清的事實了。
一般民眾對中國人口史的無知或誤解雖然也不是好事,但畢竟還不會造成直接的后果;學者們的疏漏或錯誤就可能影響社會輿論和政府決策。50年代經濟學家馬寅初與國家主席毛澤東在人口問題上的那場爭論,很快就以一邊倒的結論告終,這當然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但如果從學術方面來分析一下的話,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當時在沒有任何政治壓力的情下,開展一場完全自由的學術討論,馬寅初的觀點也未必能獲得多數人的贊同。因為在當時中國人口壓力對大多數人,包括專家學者來說,似乎還是遙遠的未來,至少不是燃眉之急。要接受這種多少有點超前的理論,必須對全局和歷史有深刻的了解,而不是局限于目前和某一地一國的實際或經驗。當時如果真的知道,要是沒有太平天國開始的一系列內亂外患、天災人禍,中國的人口在50年代初就將超過11億的話,如果有更多的學者和民眾了解中國人口發展的真實歷史,了解近代人口變化的根本原因和可能后果的話;這場論戰也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中國政府在人口政策上的轉變也許會更早,造成的損失不至于如此巨大。
因此我認為,就像國民應該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一樣,中國公民——無論是高級官員,還是普通民眾——都應該了解中國人口發展的歷史。要逐步做到這一點,專門研究人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