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未完成的變革——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鄉村地籍整理
定 價:¥168
中 教 價:¥99.12 (5.90折)促銷
庫 存 數: 1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鄉村地籍整理,是國民政府土地政策的核心部分,旨在通過現代地籍制度的建立,加強政府對鄉村社會的控制,并解決鄉村土地問題。但受制于動蕩的時局、落后的測量技術、基層吏治的腐敗,以及鄉村社會的抵制,聲勢浩大的地籍整理只取得一些有限的成果,政策預期與實踐效果之間存在巨大落差。地籍整理的過程再次表明,國民政府通過集中、分權、制度化來建構國家政權體系的努力顯然是失敗了。
該書詳細介紹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鄉村地籍整理政策、具體實施、成果,并分析了南京國民政府無法妥善并深入推行鄉村地籍整理的原因,用翔實的史料展現了歷史上這場未完成的變革。時局動蕩、技術落后、人心不穩,諸多因素的疊加,使得孫中山平均地權的愿景終究無法實現。從文字中,我們能感受到推行一場變革所遇到的阻力,以及制度無法完整落地的無奈和教訓。這是一場未完成的變革,也是一場無法完成的變革,更是南京國民政府國家建設的失敗。
序
中國近代鄉村史的研究已經洋洋大觀,很多問題都已有深入的探討。但仔細閱讀這些文獻,又總覺得意猶未盡。比如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系,著述豐富,觀點紛呈,有些顯然是截然對立的。
歧見源于鄉村問題的復雜性。近代中國正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鄉村社會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工業與城市部門的興起,不僅改變了小農家庭生產要素的配置模式,也影響到鄉村社會結構乃至倫理規范;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現代國家政權建設,使鄉村社會被更深地嵌入到由官僚所主導的政權體系中。與這一過程相伴隨的,是政治腐敗、內部紛爭與外國入侵。鄉村社會不僅陷入舊軌已破而新轍未立的失序與混亂之中,經濟上也日漸蕭條。鄉村問題引發廣泛關切,并引致多種實踐模式,但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取得了成功。對這一過程的大致勾勒似乎沒有什么問題,這一歷史進程究竟受制于哪些因素,又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究其原因,首先,晚清以后,現代統計與檔案制度逐步建立,學術或政治團體的調查研究也活躍起來,關于近代鄉村社會的文獻資料十分豐富,而每一項研究所能接觸到的資料終歸是有限的,這無疑會影響到研究者的認知。其次,研究者所采用的理論與方法不同,對這些資料的解讀是會有差別的。最后,也可能是最為重要的,研究者所秉持的價值觀不同,其所作的判斷也可能迥然相異。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鄉村地籍整理,是國民政府土地政策的核心部分,旨在通過現代地籍制度的建立,加強政府對鄉村社會的控制,并解決鄉村土地問題。鄉村地籍整理推行了二十余年,直到國民黨政權敗逃臺灣。這為我們分析民國鄉村問題提供了一個視角:在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下,以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并持反動立場的新興官僚集團為核心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否能形成有效的制度供給能力?這對鄉村社會發展有何影響?
這一思路來自《華北村治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國家與鄉村》一書(以下簡稱《華北村治》)。《華北村治》是美籍華人學者、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系教授李懷印先生所著,堪稱中國近代鄉村研究的經典之作。我根據這一思路寫成的研究計劃,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在有了一個大致的初稿后,2017年我又幸運地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的全額資助,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訪學一年。在李懷印先生的耳提面命下,我終于完成了本書的寫作。
拙著在兩方面進行了一點拓展。一是在研究思路上,不再是單一的文獻歸納,而是遵循假設檢驗這一邏輯理路,先根據相關理論,提出基本假設,而后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對假設進行檢驗。二是基于民國時期的統計數據,應用計量研究方法,對幾個重要問題進行探析。由于是第一次嘗試,不免誠惶誠恐,盼廣大同仁不吝賜教。
讓我感到萬分榮幸的是,李懷印先生同意推薦拙著到商務印書館出版。業師曾業英先生已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榮休,他不顧年邁,仔細閱讀了全文之后,也同意擔任推薦人,并寫下詳細的審稿意見。兩位老師的審稿意見,為拙著在出版之前的最后修訂指明了方向。在計量分析方面,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涂正革教授、諶仁俊副教授給予了熱誠的鼓勵與幫助。在商務印書館責任編輯鮑海燕的熱忱襄助下,本書得以付梓。對前輩與同仁的辛勤付出,謹致衷誠謝意!另外,我還要由衷感謝華中師范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吳英杰同學在文獻查閱方面所提供的協助!當然,文中的不足之處,由本人負全部責任。
李鐵強
2019年4月于武昌桂子山
李鐵強,男,湖北公安人,1968年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博士,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訪問學者。現為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經濟史、經濟思想史、中國農村經濟與社會。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項,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數篇被《新華文摘》或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已出版的著作有《土地、國家與農民基于湖北田賦問題的實證研究(19121949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中法近代重農思想比較一種文化史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改造傳統農業一個學說史的梳理與分析》(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
導言
第一章 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第一節 產權理論
第二節 國家理論
第三節 制度變遷理論
第四節 農民理性假說
第五節 兩部門經濟理論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歷史背景
第一節 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
第二節 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影響
第三節 小農經濟的變化
第四節 地主制經濟的變化
第五節 鄉村社會結構的蛻變
第三章 中國地籍制度的沿革
第一節 先秦地籍制度
第二節 秦漢至唐宋時期的地籍制度
第三節 明清地籍制度
第四章 南京國民政府鄉村地籍整理的政策目標
第一節 完善地籍管理
第二節 改革農業稅制
第三節 增加財政收入
第五章 南京國民政府鄉村地籍整理的實施
第一節 國民政府的地政方針與地籍整理機構
第二節 土地測量
第三節 土地登記整理
第六章 南京國民政府鄉村地籍整理的績效分析
第一節 對地籍管理的影響
第二節 對政府財政收入的影響
第三節 對土地稅率的影響
第四節 開征地價稅
第七章 影響鄉村地籍整理的原因分析
第一節 人才與經費的制約
第二節 縣域治理狀況的影響
第三節 鄉村業主的抵制
第四節 動蕩時局的干擾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世紀初葉中國農村經濟增長制約因素的計量分析
附錄二 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村地權分配與貧富分化的計量分析
附錄三 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村地價的影響因素分析
附錄四 民國時期政府間財政關系的計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