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飽蠹樓之名》是滬上著名媒體人陸灝策劃的《小書蟲系列》第二輯中的一本,由張治翻譯,收錄了從奧古斯丁?比勒爾幾種隨筆集中選譯的七篇關于公私藏書的議論文章。其中,《以飽蠹樓之名》追述了牛津大學聞名世界的校級圖書館飽蠹樓的歷史,頌揚了學術事業貢獻者的崇高品質,《書蠹》談論的是歷史上的蛀蟲這種“書籍的禍害”,《初刊本》對于當時藏書界的版次興趣和偏執進行描述和評價,《有趣的圖書館員工作》描繪出了為公共事業而照看書籍這份工作難以為外人道的樂趣,《有可能甄別好書與壞書嗎?》是一篇演講詞,提出書籍品鑒的口味格調是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書有新舊》記述讀新舊書的不同社會風尚。全書可以說是一張以飽蠹樓為中心輻射出的文化地圖。
1. 本書為“小書蟲系列”第二輯,政客書話的第一本,視角新穎獨特,行文短小精悍;
2. “圖書館員的生活有趣嗎?”“有可能甄別好書與壞書嗎?”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打開這本書就對了;
3. 譯者師出名門,用語古拙,讀來有益于增進漢語功力,是本書另一項益處。
奧古斯丁?比勒爾(Augustine Birrell,1850—1933),英國政治家、散文家。畢業于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曾任英國教育大臣、英國愛爾蘭事務大臣。因出版兩部題為《余論》的散文集而享譽英國文壇。另著有《以飽蠹樓之名與其他散文》。編有鮑斯威爾《約翰生傳》六卷本。
張治,200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譯作有《西方古典學術史》三卷及《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與人合譯),著作有《蝸耕集》《中西因緣:近現代文學視野中的西方“經典”》《蟻占集》。主要研究興趣是中國近現代文學,并涉及西方古典學術史、翻譯文學和中西學術比較,近年從事錢鍾書手稿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