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保羅·克勞瑟爾,西方著名美學家、藝術史論家和視覺文化學者,因提出“后分析現象學”而聞名于西方學術界。克勞瑟爾1953年出生于英國利茲,先后在曼徹斯特大學、利茲大學、牛津大學研習哲學和藝術,獲博士學位,隨后執教于牛津大學、圣·安德魯斯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等校。2018年退休后轉往斯洛文尼亞,居盧布爾雅那,在當地大學執教,并從事當代藝術策展等活動。克勞瑟爾在哲學領域專攻現象學,在美學領域專攻康德理論,在藝術領域專攻現代藝術、新媒體和數字藝術,出版了十余部專著。從現象學角度研究視覺藝術的近著主要有《藝術客體的理論》(2019)、《藝術與視覺現象學》(2014)、《現代藝術的現象學》(2012)、《藝術與具身化》(2001)等。這些著述有多種語言的譯本,包括中文版《20世紀藝術的語言》(2007)、《視覺藝術的現象學》(2021)。
譯者簡介
段煉,藝術教育及文學理論博士,任教于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主講中國文學和視覺文化等課程,早年曾任教于四川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并于維也納大學客座講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為藝術史論、批評方法、比較文學,偏向敘事學、圖像學、符號學的闡釋方法,在中英文學術期刊發表諸多長篇論文,出版專著、譯著、文集17種,主要有英文專著Semiotics for Art History(2019)和中文專著《視覺文化:從藝術史到當代藝術的符號學研究》(2018)等,并選編和主持翻譯了米克·巴爾(Mieke Bal)文集《繪畫中的符號敘述:藝術研究與視覺分析》(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