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如何重構創新和再次激活美國制造業的方法。他們認為, 發展那些在生產流程中應用了諸如3d打印、先進材料、光電子和機器人技術的先進制造業至關重要。他們探討了能夠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新生產方式, 描述了與之相符的新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商業模型, 研究了初創制造業公司可資利用的其他融資模式。他們審視了主流經濟學對于制造業的不同觀點, 金融危機之后有關美國先進制造業的政策, 以及美國發展新先進制造研究所提供的經驗教訓。
威廉姆.邦維利安(William B. Bonvillian)
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辦公室前任主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有合著圖書《結構化能源技術革命》(Structuring an Energy Technology Revolution)。
彼得.辛格(Peter L. Singer)
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辦公室政策顧問,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方向為創業、基礎設施政策和聯邦研發創新。
目 錄
第一章 引言
傳統行業對制造業的挑戰
使用五種創新模式
一些核心思想
未來的故事
第二章 大背景: 制造業的經濟學史
格林公園漫步
可互換機制部件
經濟巨獸
大規模生產
國防創新體系
第三章 國際競爭與美國制造業的衰落
日本的質量制造模式
中國制造業的興起
衰落的美國制造業
第四章 制造業的經濟學視角
引言
制造業在早期經濟學中的角色
技術、生產率和經濟增長
生產率與非均衡增長理論: 制造業與農業
貿易理論簡介
主流經濟理論的制造業政策含義
關于制造業的經濟學共識會不會錯了?
創新經濟學
小結
第五章 先進制造業在聯邦層面出現
羅恩•布盧姆與汽車工業的重組
麻省理工學院創新經濟研究成果開始問世
2011白宮先進制造業報告
AMP項目開始
2012年7月的AMP1.0報告《贏得先進制造業的國內競爭優勢》
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經濟中的生產”研究
2014年10月的AMP2.0報告《加快發展美國先進制造業》
美國國家工程院的研究報告《為美國創造價值》
國會制造業法案
第六章 先進制造創新研究所模式
創新政策背景下的制造研究所
復雜的研究所和網絡模型
政府部門采取行動
項目核心: 制造研究所
當前進展
制造研究所案例分析
制造研究所面臨的挑戰
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經驗教訓
總結
第七章 初創公司規模擴張: 解決初創公司制造方面的問題
技術發展的創新裂隙
創新裂隙讓高增長潛力的初創公司陷入困境
制造業初創公司規;膭撔铝严
風險投資可獲得性問題和其他融資途徑
社會意義
“創新園圃”: 用空間代替資本
與“創新園圃”相關的模型: 回旋加速器之路、技術橋和引擎
將創業公司與小型制造商連接: Greentown LabMassMEP
互補模型——來自“回旋加速器之路”、“技術橋”、“引擎”、Greentown LabsMassMEP的經驗
總結
第八章 勞動力教育和先進制造業
制造業勞動力供給
制造業技能培訓體系的基本問題
德國模式的經驗
AMP 2.0報告提出了美國學徒制模式和其他選項
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先進技術教育(ATE)計劃
就業和培訓管理課程
未來輕金屬創新研究所勞動力教育模式——針對制造研究所角色的案例研究
制造研究所也應關注勞動力需求側
結論
第九章 制造業和工作前景
自動化和就業摧毀
長期停滯
第十章 結論: 制造業從未如此重要
來自美國制造業歷史的經驗
建設先進制造業的嘗試
經濟學和制造業
新模型: 制造研究所
作為傳播模式的勞動力教育
培育制造業初創公司
工作的未來和長期經濟停滯
克服傳統行業壁壘
制造業依然重要
參考文獻
譯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