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典藏:聞一多年譜》運用大量的珍貴史料展現了作為詩人、學者、民主斗士的聞一多的一生。聞一多是享譽海內外的民主人士,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革命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無私無畏,面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也絕不屈服;同時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欲。《聞一多年譜(群言典藏)》有助于讀者更全面、深入認識和了解聞一多的生平事跡。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群言典藏:聞一多年譜》記載聞一多先生一生要事。該文雖簡,卻收錄了許多新發現的珍貴史料,記錄了聞一多許多過去鮮為人知的活動,對研究聞一多及同時代人物均極有參考價值。
前言
譜前
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一歲
一九○○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二歲
一九○四年(清光緒三十年) 六歲
一九○五年(清光緒三十一年) 七歲
一九○九年(清宣統元年) 十一歲
一九一○年(清宣統二年) 十二歲
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 十三歲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 十四歲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 十五歲
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 十六歲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 十七歲
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 十八歲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 十九歲
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 二十歲
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 二十一歲
一九二○年(民國九年) 二十二歲
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 二十三歲
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 二十四歲
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 二十五歲
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 二十六歲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 二十七歲
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 二十八歲
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 二十九歲
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 三十歲
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 三十一歲
一九三○年(民國十九年) 三十二歲
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 三十三歲
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 三十四歲
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 三十五歲
一九三四年(民國二十三年) 三十六歲
一九三五年(民國二十四年) 三十七歲
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 三十八歲
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 三十九歲
一九三八年(民國二十七年) 四十歲
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 四十一歲
一九四○年(民國二十九) 四十二歲
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 四十三歲
一九四二年(民國三十一年) 四十四歲
一九四三年(民國三十二年) 四十五歲
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 四十六歲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 四十七歲
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 四十八歲
譜后
后記
跋
《群言典藏:聞一多年譜》: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十五歲二月寒假后開學,重新編班,先生編人甲班。
六月因英文跟不上而自動留級。自傳《聞多》:“來校時,距大考僅一月,又不審英文。次年夏,遂留級。”這年庚申級留級或離校者十人,幾占全級四分之一。
九月暑假后開學,清華修改學制,高等、中等兩科各為四年,先生重新從中等科一年級讀起。該級高等科畢業為辛酉年(一九二一年),故稱辛酉級。辛酉級共七十三人,分三班,先生所在的乙班共二十四人,其中有瞿世英、吳澤霖、沈有乾、薩本棟等。在甲班者,有時昭涵、潘光宣(潘光旦)、王世圻、羅隆基,在丙班者有何浩若、程紹迥。新學期里,先生主張取消字號,辛酉級一些同學在他影響下,也只用一人一名。吳澤霖《老友一多二三事》:“有人提倡廢除別名與號,主張一人一名,名號統一。一多就竭力擁護響應。他在族中屬‘家’字輩,原名家驊,考清華時就改名‘多’。人校后就宣布以后只用‘聞多’,取消原來的‘友三’和‘友山’的號和別號。在他的帶頭下,很多同學就取消了別名,我就是其中之一。”十一月八日與何鈞等發起課余補習會,被推舉為副會長。
十一月十五日課余補習會開成立大會,先生祝詞。
同日清華學校舉行全校性各級戲劇比賽。辛酉級演出獨幕劇《革命軍》(又名《武昌起義》),先生參與編劇,并飾革命黨人。該劇獲全校第二名。《辛酉鏡·戲劇》云其劇情為:“瑞瀲聞武昌革命黨蟄伏,朝夕惴恐,一日召張彪至,與議守御之法,又以妻孥委之,屬先遁去,以防不虞。彪行,吏拘二黨人至,瀲亦不加詳鞫,坐以死罪。俄而報事變,瀲驚而仆,獸行往復室中,不知所措。從者將之起,亟為芟須易服,戴之于輿以逃。既出,署中火舉,槍舉四起。
輿夫懼,步趨相問,旋起旋躓,伏至顛頓。”這是先生參加戲劇活動的第一試,此后便熱衷戲劇。當時在該劇中飾仆人的吳澤霖云:“一多在中等科時確曾愛好戲劇,但他的興趣主要在編寫劇本,特別是推敲臺詞。常與羅發組等搞到深更半夜,好像還有顧德銘和賈觀林等人。”浦薛鳳《憶清華級友聞一多》亦云:“伊又喜歡編寫劇本。最初幾年,高中兩科八年,每年輒寫演短劇比賽;吾級多次之短幕戲劇均由他一手創作,演出之后,總能名列前茅。”十二月六日課余補習會推先生編輯《課余一覽》。《辛酉鏡·大事記》:“六日常會時,有議述半年來成績以為雜志者,眾日善,遂以聞多等司編輯,定名日《課余一覽》。”次年一月寒假中,《課余一覽》第一期編成,二月印行,“分言論、科學、文藝、小說、雜俎、紀事,凡六類,以油印”。這是先生初次編輯的刊物。
十二月三十日辛酉級開年終俱樂會,有演說、諧語、唱歌,并演出趣劇《打城隍》。先生飾差役。
《辛酉鏡·戲劇》記該劇劇情為:“秦筑長城,強民為役,民患之,皆相引去,乃遣吏巡于鄉野以捕民。
有農夫耕于畝,見二吏,遙知有變,亟逃匿于城隍廟中。遇士人,亦言避亂至。旋一樵夫又至。僧懼獲罪,迫令三人出,三人哀求,僧乃設計取神像之衣冠,使三人著之,坐龕中,佯為偶像,以避吏之索。于是士人為城隍,農為判官,樵為小鬼。坐定,二吏果至,稱不得人,將禱于神以求佑,乃列俎豆于案,再拜而去。三人方饑甚,因分取其饌而食之。次日吏仍不得人,又至,責神素餐,鞭之乃出。士憤甚,恐明日再來,求與判官易服使代受鞭。次日吏又至,言城隍必聽判官之讒言,乃鞭判官。既去,士又求為小鬼。
明日吏至,言城隍、判官均受責,今日必小鬼為之祟也,遂鞭小鬼而出。于是士大號,余人亦不覺失笑,吏聞聲返,則見人,遂拘之以去。”次年一月七日,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及夫人來校參觀,清華學校特以該劇作為歡迎節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