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主要借用文化生態學理論方法,從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入手,既注重文化遺產產生、發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影響聯系,動態、系統地解讀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脈與地脈,又充分揭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生態環境相互制衡、共生緣構的辯證統一關系,厘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問題,在更廣闊的層面對其發展空間進行分析,從而探索出改善與優化文化生態環境的良策,促進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本課題的研究成果是較早的一部研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的不足,有利于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的發展與創新。該研究項目于2019年12月結項,結項等級,良好。現申報出版的《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保護與傳承研究》一書即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14XMZ040)項目研究成果。
劉春玲,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三級教授、碩士生導師,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研究方向為內蒙古文化史、元明清史,在《江漢論壇》、《武漢大學學報》、《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研究》、《陰山學刊》等學術刊物獨立發表專業論文50余篇。主持完成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保護與傳承”(項目號:14XMZ040;結項等級:良好)研究,主持完成1項省部級科研課題“晚明士人山水游尚與生態關懷”研究,參與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2項;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陰山文化史》、《內蒙古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華文明史》、《中國禮儀文化》4部;獨立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