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共九章,系統地疏理了泰州學案序的內在邏輯,考察了泰州學派的歷時特點,全面分析了泰州學派盟主及主要成員的思想內涵以及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本書認為,王艮倡學立派的目的在于將儒學從經生的書齋中解放出來,以閭閻百姓易曉的形式,使儒家思想成為百姓自我陶冶精神、成德修為的內在動力。王艮將原本為經生文士所獨擅,變而為人人共明共成之學。泰州學派(尤其是前期)主要以庶民為論學對象,決定了其論學的方法多為隨機指點,即事明道。泰州學派回到儒學的立教之本,以敦化民俗,啟導民眾心性自覺,實現自我成德之路,這也是大成學形成的動力之源。泰州學派開派宗師與巨子們大多以卑微之身,而作越位之思,基于鄉村實踐,探尋閭閻百姓的德性自覺方法,成就了儒學發展史的重要篇章。他們因證道、踐行的態度之堅而被目為異端,對泰州學派應予以重新認識。泰州學派經歷了變化的過程,思想亦具有歷時的特點。王艮的擔當意識以及其后的鄧豁渠以體道為幟志、何心隱以篤行為務等等,無論是證道的堅定意志還是外王之業都可見泰州學派強烈的淑世情懷、豪杰精神。
該書是一部對泰州學派進行全面研究的專著。基于文獻,對泰州學派成員的組成提出了新的看法,突出了泰州學派的歷時特征以及泰州學派的核心思想內涵。通過文獻細讀,對傳統的學術觀念提出了一些質疑。分析了泰州學派思想家們的不懈努力為儒學注入的鮮活因子。分析了泰州學人豪杰精神背后的經世情懷,為客觀評價泰州學派的歷史作用提供學理依據。
周群,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漢傳佛教文學思想史》首席專家。擔任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二十余年。撰著有《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宗教與文學》《劉基評傳》《袁宏道評傳》《徐渭評傳》《季札評傳》《明朝文學》《孔子》等。